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29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魏建方 《冰川冻土》2003,25(8):195-198
对青藏铁路高寒草原植被恢复与再造的试验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分析,通过对青藏铁路建设中沱沱河试验段工程取土场的现场调查和植被恢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活动后取土场的土壤条件变化很大,质量明显下降,为做好青藏线建设过程中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应切实作好表土回填工作,从现场试验结果来看,披碱草、早熟禾等均能较好地适应高寒草原的取土场环境,植物在生长季节能正常生长,在植被恢复的时间选择上应尽量利用青藏高原雨热同季的特点,可提高植被恢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2.
蒙陕深埋矿区属于新开发矿区,煤炭开采扰动下水文地质特征仍不清楚,基建和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多种类型的水害问题,其中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和回采结束后的涌水变化特征研究处于空白,给井下排水系统设置和防治水工作开展增加了难度。为查清工作面回采前后的全生命周期涌水量演化规律,开展顶板含水层分布、导水裂隙带发育、涌水量变化等方面的实测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顶板地层均属于河流/河湖相沉积,空间上呈含隔水层互层状展布,隔水层的主要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受控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单斜构造,含煤地层高程在蒙陕接壤区最低,其顶板侏罗纪煤系含水层属于区域性地下水滞流区。煤层顶板地层在中生代沉积旋回作用下,发育了3层直接充水含水层,其中直罗组七里镇砂岩(Ⅰ号含水层)距离3-1煤层顶板77.4~109.4 m,呈富水强、水压高的特点;导水裂隙带实测高度为103.4 m,裂采比18.8,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导水裂隙带将发育至Ⅰ号含水层。工作面回采前期,随着导水裂隙带向上发育沟通不同含水层,采空区涌水量呈阶段性增加,工作面回采至300 m左右,采空区涌水出现第一个峰值;工作面回采中后期,导水裂隙带持续周期性发育,导致顶板含水层...  相似文献   
43.
据最新资料显示,由于我国矿山环境欠账严重,部分省区因矿业开发而占用和破坏的土地,已达5606.65平方公里,每年60亿吨的矿石采掘量,所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使不少地区深受其害,地处河北省南部的邯郸市,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实施“千矿万亩”工程,正在走出一条由资源型开发向生态型治理转变的新路。  相似文献   
44.
基于MapInfo的古大陆再造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洁 《地学前缘》2003,10(1):189-189
古大陆再造是指根据古地磁和其他依据 ,将推断出的古大陆当时的位置和方位表示在图上 ,形成古大陆再造底图。它将再现以大陆地壳为代表的刚性块体在地球表面上的旋转运动 ,因而涉及球面几何 ,如有限旋转与欧拉定律等的运用 ,是较复杂的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出现后 ,最早的古大陆再造图是E .Bullard (196 5 )利用计算机做出的冈瓦纳超大陆拼合图。自 2 0世纪 80年代至今 ,C .R .Scotese等开发了中、小型计算机软件系统 ,做出了不断完善的自古生代以来的全球古大陆再造系列图 ,并已成为广泛使用的底图。我国古大陆再造研究始于 80年代。微机成…  相似文献   
45.
《国土资源信息化》2010,(1):I0002-I0002
按照“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的目标,以流程再造为核心,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加快信息整合和网络整合,形成“1332”的信息化管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46.
湖北宜昌的崆岭杂岩是扬子克拉通目前出露的最古老岩石.本文应用锆石U-Pb定年和Hf-O同位素方法对崆岭杂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不仅对扬子陆核的形成和演化,而且对扬子陆块古元古代地质事件的确切时间和性质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制约.  相似文献   
47.
琥珀是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混合物.目前世界上琥珀产地主要有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墨西哥,亚洲中国抚顺、缅甸、日本久慈和盘城、泰国,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哈密尔顿等.然而,具有商业价值的白垩纪琥珀目前只有缅甸产出.缅甸琥珀资源主要分布于缅甸克钦邦密支那到德乃(Tanai)一带的胡康盆地.本研究在缅甸琥珀中观察和发现共20只生物个体,属15种生物,均属于节肢动物门.其中大部分属于昆虫纲,包含了膜翅目的蜂科、双翅目的蚊科等,另有一些未确切鉴定的种类.  相似文献   
48.
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构造演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文良  孙晨阳  唐杰  栾金鹏  王枫 《地球科学》2019,44(5):1620-1646
为了解兴蒙造山带基底属性和多个构造体系演化与叠加历史,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在基础地质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并利用这些成果讨论了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演化历史.兴蒙造山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作用影响的地区,这些地区也遭受了中生代构造作用的叠加与改造.兴蒙造山带主要由微陆块和其间的造山带组成.虽然传统上认为属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地质体主要已解体为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但随着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地质体的相继发现,以及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古元古代橄榄岩包体的发现,可以判定兴蒙造山带内微陆块应具有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并且壳幔是耦合的.微陆块内部地壳增生以垂向增生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和中元古代,以及次要的新太古代和古生代.相反,陆块间造山带或岛弧地体的陆壳则以侧向增生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和古生代.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古生代早期;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石炭世晚期;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又经历了裂解与再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华北克拉通北缘增生杂岩带与北方微陆块群的最终拼合发生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发生在中三叠世,且为剪刀式闭合.晚古生代晚期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南向俯冲作用的发生以及早中生代(三叠纪-早侏罗世)的持续南向俯冲,控制了大兴安岭-冀北-辽西地区的岩浆活动,蒙古-鄂霍茨克大洋的闭合发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表现为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古太平洋板块中生代的俯冲起始时间为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东北亚陆缘主要表现为走滑的构造属性和陆缘地体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构造就位过程,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岩浆作用的向东收缩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和俯冲板片的后撤过程,古近纪晚期日本海的打开标志着东北亚陆缘从活动陆缘已经转变为沟-弧-盆体系,并且标志着东亚大地幔楔的形成.  相似文献   
49.
鲍佩声 《地质通报》2009,28(12):1941-1961
着重论述了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豆荚状铬铁矿的成因,并对现今盛行的岩石/熔体反应成矿说提出了质疑。世界含铬铁矿的地幔橄榄岩均显示上部偏基性、下部偏酸性的垂直熔融分带,与蛇绿岩堆晶岩中上部偏酸性、下部偏基性的岩浆分异垂直层序恰恰相反。豆荚状铬铁矿与熔融剖面上部的纯橄岩或纯橄岩-方辉辉橄岩杂岩带紧密伴生。豆荚状铬铁矿是原始地幔岩高度熔融再造的产物,高铬型铬铁矿与PPG型蛇绿岩伴生,形成于岛弧或弧前盆地环境;高铝型铬铁矿与PTG型蛇绿岩伴生,形成于扩张脊(MOR)或弧后盆地环境。玻安岩(boninite)与高铬型豆荚状铬铁矿无成因关系,铬铁矿(或富铬矿浆)的形成反而为boninite提供了其形成所需的残余地幔;高铝型铬铁矿不是地幔橄榄岩/拉斑玄武质熔体反应形成的,而是富铬矿浆与基性熔体发生再平衡的产物。豆荚状铬铁矿中超高压矿物包体的出现为其地幔深部成因提供了佐证,而boninite形成于浅部较低压的条件;豆荚状铬铁矿中富集强相容元素IPGE(Os、Ir、Ru)合金,boninite富集不相容元素PPGE (Pt、Pd)硫(砷)化物, 而亏损IPGE,显示其形成较晚。因此,boninite与铬铁矿无生因关系,两者均受岛弧(或弧前盆地)环境的制约而在空间上相伴产出。  相似文献   
50.
利用显微镜对重庆忠县翠屏山西晋时期崖墓出土的玛瑙珠、琥珀饰品和玻璃珠的表面痕迹进行了显微观察,对它们的加工工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中,玛瑙珠在粗磨过程中应使用了粒径较大、粒度不均匀的石英砂粒,导致玛瑙珠的外形不规整,表面多大而深的凹坑;琥珀饰品的钻孔外缘和表面存在较多应力裂纹,显示当时的玉匠对琥珀的加工尚不能克服琥珀性脆、怕热的缺点;玻璃珠至少可见铸造——切削成形、缠珠和直管切割3种制作工艺。这些饰品的特点反映了西晋时期平民社会所使用的饰品的面貌和工艺水平,为中国古代宝玉石和玻璃器的断代以及工艺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