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89篇
海洋学   65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以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第Ⅰ、Ⅱ、Ⅲ、Ⅳ、Ⅴ期幼蟹为材料,采用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其大螯断肢后再生生长规律。结果表明,第Ⅰ、Ⅱ、Ⅲ、Ⅳ、Ⅴ期幼蟹大螯一次蜕壳再生率分别为59.9%,75.3%,74.2%,80.4%,69.5%;断肢组存活率分别为89.4%,84.9%,85.2%,89.4%和74.2%,均低于对照组的98.2%,90.3%,95.1%,90.2%和80.3%,但差异不显著(P0.05);第Ⅰ、Ⅱ、Ⅲ期断肢组在去大螯后平均蜕壳周期分别为3.33d、4.47d和6.27d,显著长于正常组的2.13d、3.89d和5.63d)(P0.05),而第Ⅳ、Ⅴ期断肢组平均蜕壳周期分别为7.12d和10.86d,极显著长于对照组的6.11d和8.09d(P0.01),且断肢个体的生长期越往后,断肢再生所需时间越长。本研究依据再生附肢发育特点将三疣梭子蟹大螯断肢再生划分为6个标志性发育阶段:再生芽基期、肢芽趾缝期、肢芽分化期、肢芽斑点期、肢芽成熟期、肢体出膜期;第Ⅰ、Ⅱ、Ⅲ、Ⅳ、Ⅴ期蟹再生肢芽横纵比平均值分别达到0.32、0.318、0.398、0.518、0.538时,断肢幼蟹可以达到附肢出膜的临界点。综上所述,三疣梭子蟹断肢后能在1个蜕壳周期内完成大螯再生,第Ⅰ、Ⅱ、Ⅲ、Ⅳ、Ⅴ期断肢幼蟹蜕壳周期时间显著高于正常幼蟹;断肢组成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第Ⅳ期幼蟹的再生率和存活率均最高;各期幼蟹断肢再生附肢均经过6个具有标志性事件的发育阶段;各期再生肢芽横纵比值具有一定临界值(0.32,0.318,0.398,0.518,0.538)。本研究首次对三疣梭子蟹断肢再生过程及再生能力进行了探究,结果将有助于甲壳类断肢再生机理的阐明。  相似文献   
52.
为研究再生混凝土短梁的抗震性能,对具有不同跨高比、不同配筋的6根再生混凝土短梁和2根普通混凝土短梁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结果表明:跨高比为4的再生混凝土短梁可实现良好的延性性能;当跨高比为3时,配筋率小的再生混凝土试件的延性系数仍可达4.0,而配筋率大、承载力高的试件则较难实现良好的延性性能。此外,分析表明,再生混凝土短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与普通混凝土短梁相近,经合理设计后,再生混凝土短梁可具有与普通混凝土短梁相同的刚度退化及耗能性能。  相似文献   
53.
对足尺的3个再生混凝土框架中间节点与1个普通混凝土节点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主要目的为考查在低轴压比情况下再生混凝土节点发生粘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各试件符合"强柱弱梁、强节点"的设计原则。结果表明,在低轴压比情况下,再生混凝土节点试件发生显著的粘结滑移,延性性能和耗能性能差,不能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而相应的普通混凝土节点实现了梁铰破坏机制,延性和耗能性能良好。为获得良好的抗震性能,应对再生混凝土节点区锚固进行合理设计,如采用可靠的机械锚固措施,建议进一步开展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区粘结机理和锚固措施研究。  相似文献   
54.
针对村镇地区低层砖混结构建筑抗震能力普遍不足的现状,采用整浇砌筑墙体代替单一砌筑墙体的方式,将砌筑墙体与现浇墙体结合,使现浇墙体与圈梁、构造柱形成复合框架体系,较大程度地提高墙体的整体性,从而改善墙体的抗震性能。同时,结合"绿色建筑"的理念,充分利用旧有建筑拆解的废弃黏土砖,制备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用于现浇墙体的浇筑,从而降低建筑物的建造成本,缓解村镇地区因建筑废弃物遗弃而产生的环境污染。试验表明:再生混凝土整浇砌筑墙体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单一砌筑墙体,且随再生混凝土整浇墙体所占比例的增大抗震性能提高,试验提出且修正了再生混凝土整浇砌筑墙体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供进一步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5.
在"催化氧化脱硫"与"再生"分开的新型LO-CAT脱硫装置中,以海水为吸收介质,络合铁为载体,针对H2S质量浓度为10g/m3的模拟气进行了海上钻井平台石油伴生气脱除H2S的再生系统实验研究。主要考察了再生系统中碱性液体流速、空气过剩因子(ε)和再生温度等参数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并对反应产生的固体产物进行了SEM和XRD表征。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脱除H2S的最佳再生条件为:液体流速v=8.77mL/min,空气过剩因子ε=90,再生温度T2=45℃。表征得出,产生的固体物质为硫磺,可能含有少量Fex Sy杂质。  相似文献   
56.
提出了带竖向构造钢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结构,进行了2个两层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房屋结构1/2缩尺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2个结构模型的墙体厚度均为120 mm,一层设有门洞和窗洞,二层设有窗洞。2个模型中,1个为带竖向构造钢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房屋,1个为普通无竖向构造钢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房屋。试验中输入El Centro地震动,测试分析了台面加速度反应、一层和二层顶板加速度反应、结构层间位移反应以及各阶段结构损伤与破坏特征等。研究表明:带竖向构造钢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房屋比普通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房屋的破坏程度轻,墙体裂缝位置相对错动小,抗震性能显著提高;带竖向构造钢筋再生混凝土砖砌体房屋可用于地震区村镇建筑。  相似文献   
57.
通过对3榀再生混凝土框架顶层角节点(再生粗骨料掺量为100%)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试验,对试件的破坏形态、延性、耗能能力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框架顶层角节点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经历初裂、通裂、极限、破坏4个阶段,最终呈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位移延性系数在3.27~3.95之间,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可用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节点的有限元计算模型,进行了单调荷载下的有限元非线性分析,得到了骨架曲线和试件的应力分布形态,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公式对角节点抗剪强度进行了计算并与试验数据相比较,发现计算值偏于不安全。  相似文献   
58.
题记古人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其实,"粥饭"与"丝织"乃可造再生,可古人却时刻提醒人们,要常想到这些东西来之不易,应节约用之。而土地资源,乃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性馈赠,数量有限,不可再造,因此,人类更无理由对其粗放利用,甚至浪费铺张。近些年来,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一直遵循着"恒念物力维艰"之古训,在思想上,高度认识土地资源的珍贵性,故而,在节约集约用地上动了许多心思,想了许多点子,下了许多功夫,取得了  相似文献   
59.
通过大量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中、北部早—中二叠世为陆内盆山裂谷系统,主体处于伸展构造背景,总体表现为堑垒相间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南部为巴颜喀拉洋盆,早—中二叠世是巴颜喀拉洋盆扩张最为剧烈且规模最大的时期,巴颜喀拉洋盆中洋岛、海山遍布;早—中二叠世晚期强烈的华力西构造运动使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巴颜喀拉洋盆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北强烈俯冲,形成东昆仑陆缘岩浆弧及其南部增生带,东昆仑陆缘岩浆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宗务隆山—西秦岭陆源裂谷盆地进一步发育,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早—中二叠世是研究区地球动力学机制从强烈扩张到强烈汇聚的转折时期,加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对建立该区地层序列、探讨其地质演化历史以及指导找矿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This note analyzes the change in water renewal tim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res-ervoir action and then establishes calculation models for the water renewal time in the Yellow River mainstrea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mount of renewable water with reservoir action can meet the annual water demand and that water flows naturally at the Lijin station near estuary. Initial storage dynamic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water resource renewable capacity at a certain time, and rational reservoir action can promote 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When the initial storages in the Longyang Gorge reservoir are 9.343 and 5.343 billion m3, the water renewal times are 28 and 33.9 d, respectively. Flow stoppage ap-pears in April and M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