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1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通过对保山地块北部西邑地区下石炭统香山组和下二叠统丁家寨组详细的野外剖面实测与钻孔编录,并结合层序地层学、沉积相以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下石炭统香山组自下向上可分为三个岩性段,分别对应台前斜坡下部、台前斜坡上部、碳酸盐岩台地三种沉积环境。下二叠统丁家寨组为滨岸冰水沉积,下部为冰碛含砾钙质杂砂岩,发育落石构造。下石炭统香山组δ13CPDB值自下而上逐渐升高,环境可能较稳定,有机质埋藏增加。综合前人古地磁、生物区系对比、大地构造学等研究成果认为早石炭世保山地块较稳定,仍属冈瓦纳大陆北缘。丁家寨组冰碛含砾钙质杂砂岩结束后δ13CPDB值出现强烈负偏,与研究区冰期结束、早二叠世初次温度上升、大量玄武岩喷发等时限高度一致,共同说明了保山地块在早二叠世开始从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出来,并开始向北漂移。该项研究的开展为探讨Submasu地块晚古生代的古海洋、古地理和气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全球同时期碳氧同位素数据库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2.
孟加拉位于印度板块,其地层的沉积层序和含煤情况都与中国同地质时期的石炭一二叠系有着较大的区别,这里就Barapukuria矿区的上古生界冈瓦纳群的巨厚煤层——Ⅵ煤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3.
由温度论陕西地膜冬小麦种植适宜区北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可以代表从渭北旱塬至陕北北部顺次过渡的 6个站点 ,采用线性回归方程拟合了代表站点的地温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以此为依据 ,推算出地膜覆盖增加的地温相当于气温拟增加量 ;采用覆膜后 ,各站点累计负积温拟减少 1 2 2~2 1 0℃ d ,极端最低温度平均拟升高 1 8℃计 ,最后再根据小麦安全越冬所能忍受的最大负积温为 4 0 0℃ d及极端最低温度为 -1 8℃ ,区划出地膜覆盖后小麦适宜种植北界。  相似文献   
94.
中国东部夏季风北界年际变化的东西差异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思洁  李秀珍  温之平 《大气科学》2019,43(5):1068-1080
采用1958~2016年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夏季平均的可降水量定义了东亚夏季风北界,通过谐波分解、回归分析、合成分析、波活动通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北界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征和东西差异。根据各经度上夏季风活动北界位置年际变化的一致性可划分为华北区域(107.5°~115°E)和东北区域(122.5°~130°E)两个区域,两个区域夏季风北界位置的年际变化具有明显差别。两个区域的夏季风北界位置的异常偏北都与东侧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密切相关,与华北区域北界位置密切联系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位于黄海附近,与东北区域北界位置相关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则位于日本海北部。两个区域分别位于反气旋式环流西侧,受偏南风水汽输送影响,区域水汽输送以及辐合增强。影响华北区域的反气旋式异常与中高纬度波列的传播有关;影响东北区域夏季风北界位置偏南年与偏北年的反气旋式环流的可能成因存在非对称性,偏南年对应西北太平洋低纬度正异常高度场以及中纬度负异常高度场,可能受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的影响;偏北年则对应着东北亚的正异常高度场,可能与局地增温有关。  相似文献   
95.
保山地体寒武纪基性火山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保山地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有关保山地体的岩浆作用研究大多集中在中生代及新生代,针对古生代岩浆作用的讨论较少。对云南省保山邦迈地区蒲满哨群中变质基性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m-Nd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这些变质基性岩可分为2组:一组为斜长角闪岩,另一组为黑云斜长角闪岩。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为536.7Ma,黑云斜长角闪岩的形成时代为532.0Ma。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玄武安山岩,黑云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碱性玄武岩。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及多种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二者分别具有富集型大洋中脊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保山地体邦迈变质基性岩为洋脊俯冲的产物。在新元古末期—早古生代,保山地体与拉萨地体、喜马拉雅地体等类似,皆位于冈瓦纳大陆边缘,且共同经历了增生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96.
藏东地区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界线是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借助前人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北澜沧江带两侧的基底岩系、古生代沉积建造、地层古生物、火山岩浆弧、变质岩、变质作用、高压变质带、吉塘岩群、酉西群、构造运动分期等进行剖析,并与邻区进行了简单对比。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北澜沧江带是藏东地区连接滇西澜沧江缝合带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纽带,是藏东地区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界线的倾向性意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验证。  相似文献   
97.
三江中段两古陆铅同位素地球化学边界的厘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三江中段及周边邻区火成岩铅同位素数据,确认了三江中段扬子陆块与冈瓦纳古陆的边界。两古陆的铅同位素地球化学边界为^206Pb/^204Pb=18.583、^208Pb/^204Pb=38.575和V1=60、V2=52,低于界线值的属扬子陆块,高于界线值的属冈瓦纳古陆。三江中段两古陆的铅同位素地球化学边界在地理上对应于德钦鲁春-红坡牛场一线,以东属扬子陆块,以西为冈瓦纳古陆;在构造上对应于德钦-字呷断裂带;在构造-岩浆带上对应于金沙江构造岩浆带与澜沧江构造岩浆带的分界线;在成矿上则对应于德钦羊拉-鲁春-红坡牛场铜多金属成矿带。  相似文献   
98.
本文对超大陆、超大陆旋回、冈瓦纳及特提斯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陆块是不断组合、拼接与裂解和扩散的,也就是超大陆演化.这种演化过程与威尔逊旋回相关.冈瓦纳大陆在元古宙并未构成统一的大陆体.而是在元古宙末一古生代初才拼合成统一的冈瓦纳大陆.特提斯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都与中国大陆各块体的发展与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
藏南亚东地区早古生代花岗质片麻岩的成因与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古生代的花岗质片麻岩产出在青藏高原南部亚东地区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岩石学研究表明,这些岩石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普遍发育片麻状构造。它们的SiO_2含量为68.04%~76.55%,铝饱和指数(A/CNK)为1.04~1.14,属钙性-钙碱性弱过铝-过铝质岩石。它们的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相对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三个样品获得的岩浆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91Ma、512Ma和501Ma,代表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年龄。它们的锆石εHf(t)值分别为-8.1~+0.1、-5.9~-2.1和-4.8~+6.7,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440~1959Ma、1585~1826Ma和1028~1762Ma。本研究表明,亚东地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包括I型和S型花岗岩。I型花岗岩以K_2O/Na_2O1、弱过铝质和刚玉标准矿物分子数1为特征,具较高且正的锆石εHf(t)值,或相对集中的负的εHf(t)值。I型花岗岩显示岩浆弧花岗岩的特征。S型花岗岩以K_2O/Na_2O1、过铝质和刚玉标准矿物分子数1为特征,锆石εHf(t)值均为低的负值,且变化范围较大。本文和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I型和S型花岗岩在喜马拉雅地体广泛存在,这为冈瓦纳超大陆北缘经历了早古生代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00.
晚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北界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东部高原的界线主要是依据埃达克岩的分布确定的。现已知道,高原最北部的中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分布在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一带。该区可靠的埃达克岩仅发育在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的早期(如132±5Ma的安家营子花岗岩)。现有资料表明,大致以赤峰-开原断裂为界,埃达克岩分布于其南,其北为非埃达克岩分布区,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北界大体沿赤峰-开原一带分布,代表的是侏罗纪时期的高原边界。辽西义县组地层位于高原范围内,众所周知,义县组第2段(124~127Ma)是热河生物群集中发育的阶段,说明当时的气候温湿、植物繁茂、水草丰盛、地势低洼、湖沼发育,不大可能为动植物贫瘠的高寒山区。义县组火山岩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135~120Ma)的义县组主要由玄武岩和赞岐岩(高镁安山岩)组成,并非埃达克岩。因此,至少在127Ma左右,在热河生物群分布的地区,已经不存在高原了,高原的界线南移了,可能移到热河生物群发育区之南的宣化-滦平-锦州一线,其南仍然处于高原环境。高原抬升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同时代沉积物的缺少,或有一些沉积盆地发育,但是厚度很薄。在中-晚侏罗世时,高原上的沉积盆地很少,且缺失上白垩统地层,总体上反映高原处于抬升状态。高原北缘和西北缘早白垩世冰筏和冰川泥石流沉积的出现,暗示高原的北缘可能具有相当的高度,可能类似现今的喜马拉雅山。该区中生代构造特征表明,该区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构造特点有着巨大的差异:侏罗纪,尤其是晚侏罗世末期以南北向的挤压构造为主,而早白垩世中期以后演变为以伸展构造为特征,古地理古环境明显改变。研究表明,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岩形成的时限大致限定了高原的起始和消亡时间。据最近几年发表的资料,埃达克岩的时代大体限定在170~120Ma之间,表明中国东部高原在170Ma之前开始出现,大约在晚侏罗世达到顶峰,在早白垩世中期(120Ma)以后消失。辽西-冀北的构造、地层和火山岩资料表明,侏罗纪时期本区属于挤压构造环境,高原处于抬升状态;至早白垩世(大体从127Ma左右开始)转变为伸展构造背景,含有丰富热河生物群的阜新-义县-朝阳-丰宁一带已经沉陷,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垮塌可能先从北缘开始,至120Ma左右,高原才整体垮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