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1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71.
全新世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气候变迁的古生物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全新世期间的气候波动频繁,引起哺乳动物群的多次迁徙。该时期哺乳动物群的常见种属多见于亚热带地区,仅少数种属如貘、犀、长臂猿和亚洲象等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分布于热带―中亚热带南部地区,指示了具热带气候性质的中亚热带南部的森林环境。文章在确定中国东部全新世不同阶段此类动物群的种属构成与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主要根据热带种的迁徙和分布特征,初步推断各阶段亚热带地区的气候变迁状况如下:盛冰期之后的冰消期,温度逐渐回升,14 000―12 000 a BP时,热带种分布北界大致南移2°,指示1月平均气温较今低3~5℃;12 000―8 500 a BP为升温期,气候转暖,热带种分布北界达中亚热带南部,逐渐类似于现今气候;8 500―5 000 a BP为大暖期,热带种分布北界抵秦岭―淮河一线,北移约6°,指示1月气温较今高约7~9℃;5 000―3 000 a BP为降温期,热带种分布北界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北移约4°,指示1月气温较今高约5~6℃;3 000 a BP以来,气候逐渐变冷。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在全新世时期发生了多次较大的气候和生物气候带变迁事件。  相似文献   
172.
安徽宿松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发育,厚约100m,化石丰富,属于比较典型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定量分析显示,研究区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灰岩和泥粒灰岩,颗粒平均含量分别为81.2%和69.6%,以浅海生物碎屑为主;其次为粒泥灰岩和泥晶灰岩,颗粒平均含量分别为26.4%和4.1%。依据岩石学特征,研究区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相和潮坪相,并可进一步划分出5种沉积亚相,分别是台内滩、台内盆、台内坪、潮间坪和潮上坪。在研究区上石炭统中共识别出3个长期的海进—海退旋回,其表现出在海平面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的背景之上叠加了短期的高频海平面波动的特征。这3个旋回与扬子板块其他地区及欧美板块同时代地层中的长期海进—海退旋回相当,表明海平面的变化可能受到晚古生代冈瓦纳大陆冰川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3.
中东的二叠纪植物常为欧美、华夏和冈瓦纳分子的混合物。Dicroidium,一种典型的冈瓦纳三叠纪种子蕨,出现于约旦死海地区Wadi Himara中的上二叠统Um Irna组。丰富且保存完好的微体植物主要为Falcisporites,呈簇状及单个花粉颗粒产出。Falcisporites已知产于上二叠统,但在三叠系中高达59%。该花粉类型已被归入作为Wadi Himara地区微体植物优势种的Dicroidium。另外还发现近60种其他孢粉类,时代为晚二叠世,包括Lueckisporitesvirkkiae,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Nuskoisporites dulhuntyi和Jugasporites delasaucei。产自Um Irna组…  相似文献   
174.
冈瓦纳大陆北缘裂解普遍认为发生在泥盆纪,形成了古特提斯洋并持续演化到晚三叠世。最近在羌塘中部的桃形湖—果干加年山一带发现了完整的蛇绿岩组合,蛇绿岩中的堆晶辉长岩具有洋中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堆晶辉长岩中获得467 Ma~431Ma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这是龙木错-双湖缝合带首次发现早古生代蛇绿岩,应记录了冈瓦纳北缘早期的洋壳演化信息,冈瓦纳大陆北缘的裂解可能发生于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175.
未来气候情景下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输出的RCP4.5气候情景数据分析表明,相较于1981-2010年,至2071-2097年冬小麦种植北界将平均向北移动147.8 km,北移面积约1.86×105 km2。选取代表光、温、水资源的9项农业气候资源指标,探究未来情景下,2021-2097年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内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相较于基准时段(1961-1990年),未来潜在北移区内光照资源变化呈减少趋势;热量资源呈明显增加趋势,在21世纪末的30年,波动性加大;降水资源整体增加趋势不明显,但波动性亦呈现增大趋势。(2)未来潜在北移区内,2030T (2021-2050年)、2050T (2041-2070年)和2070T (2061-2090年)时段光照资源在研究区域的东北部减少幅度较大,而在西南部较小;热量资源在研究区域的北部增加比南部明显;降水资源则主要在研究区域的东北部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6.
华南地块在冈瓦纳大陆中的位置长期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为了探讨华南地块早古生代期间的古地理位置,本文采用U-Pb同位素测年技术对扬子地块西部云南地区下奥陶世统红石崖组沉积岩开展了碎屑锆石原位LA-ICP-MS U-Pb年代学的研究。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征表明,所采样品U-Pb年龄数据存在5个显著的年龄峰值,分别为524Ma、590Ma、830Ma、977Ma和2480Ma。本次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泛非期锆石,反映出华南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亲缘性。研究区与印度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羌塘、澳大利亚西部及滇缅泰马地块具有相似的碎屑锆石年龄特征,表明这些地块的碎屑物质源区极为相似,华南与这些地块可能相邻或相距并不遥远。本文研究结果与前人根据其他地质资料得出的华南在早奥陶世期间位于澳大利亚的西北部,与滇缅泰马地块相邻这一认识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7.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 其研究历史已逾百年, 迄今分别在盆地基底、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构造-沉积耦合关系和石油地质等方面积累了丰硕成果, 研究程度越来越高。同时,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多种能源重地, 也日益受到工业界的重视。然而, 迄今为止一些基础地质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制约了对鄂尔多斯盆地乃至整个华北克拉通的全面认识, 譬如: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划分、组成、时代和基底顶面起伏特征不清楚, 早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构造背景和盆地原型颇具争议, 盆地全区奥陶系地层对比尚未统一, 奥陶纪华北克拉通相对于东冈瓦纳超大陆的古地理配置缺乏足够的约束, 使之成为国际上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另外一个与海相钾盐找矿有关的科学问题是: 华北克拉通西部奥陶纪陕北盐盆地在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了巨大规模的石盐, 但仅在马家沟组五段六亚段发现含钾显示和局部薄钾盐层, 迄今并未发现与石盐沉积规模相匹配的大型固体钾盐矿床, 为什么?除了陕北盐盆地及周缘其他次级凹陷可能还存在尚未发现的海相钾盐矿床以外, 是否当时有部分富钾卤水已迁移出陕北盐盆地?为了回答上述科学问题, 对华北克拉通西、南缘若干经典剖面开展了岩石学、地层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地球物理学以及锆石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 获得了一些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8.
中国单季稻种植北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段居琦  周广胜 《气象学报》2012,70(5):1165-1172
确定单季稻种植北界可为调整单季稻生产布局和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依据.基于中国单季稻种植区地理分布及其主导气候因子,结合最大熵模型,研究了雨养(水热共同作用)与灌溉(热量限制)条件下中国单季稻种植区的北界,并与已有方法确定的中国单季稻北界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雨养条件下,中国单季稻种植北界可达黑龙江漠河县北部,沿漠河—塔河—呼玛中部以西的大兴安岭地区及龙江—泰来—杜尔伯特—大庆—肇州—肇源以西的地区不适合种植水稻;灌溉条件下中国单季稻种植的北界则不存在,即在中国最北部的漠河地区仍可种植单季稻,沿漠河—塔河—呼玛中部的水稻种植界限往西略有偏移.本研究确定的中国单季稻种植北界与当前单季稻种植北界更为接近,明显优于已有方法确定的单季稻种植北界.  相似文献   
179.
本文探讨了冈瓦纳古陆的形成和裂解的问题。首先,考虑地球的形成存在过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的阶段。在天文演化阶段,冈瓦纳古陆形成于南极;在地质演化阶段,南半球表层液核流体获得向东北的速度,同时导致了冈瓦纳古陆的分裂和漂移。漂移大陆块的北边缘到达表层液核流体辐合带的位置,这一辐合带沿地中海、青藏高原南边缘、斐济、加勒比海、地中海一线。大陆块到达低纬后又经过了东西方向的漂移,并且形成了洋中脊.   相似文献   
180.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李才 《地质论评》2008,54(1):105-119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是笔者1987年首次提出,作为青藏高原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界线,20年来一直是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随着地质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羌塘地区完成了1∶25万地质填图的全面覆盖,第三代青藏高原地质图已经面世,资料空前丰富,高原神秘的面纱进一步揭开。本文较详细地回顾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与冈瓦纳北界的研究历史与过程、认识分歧和研究现状。笔者以羌塘地区为基础总结了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两侧的基底性质与构成、古生代沉积建造和生物地理区系、蛇绿岩、高压变质带、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分期和地球物理性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笔者认为作为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缝合带,已经进行的工作只是深入研究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