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366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63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西藏冈底斯岛弧及其铜多金属矿带的基本特征与远景评估   总被引:64,自引:10,他引:64  
冈底斯岛弧带属冈底斯活动大陆边缘的组成部分。带内早自中侏罗世、晚至第三纪的中酸性火山岩以及与雅鲁藏布江结合带有成因联系的Ⅰ型中酸性岛弧陆缘碱性侵入体(40-100Ma)和陆内汇聚造山引起的S型花岗岩体(15-50Ma)广泛发育。研究证实,冈底斯岛弧带属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带。主要矿种的矿床类型有:海底火山热液型或火山喷流沉积型(Cu多金属)、海底热水沉积型(Cu、Pb、Zn等)、斑岩型(Cu、Mo)以及接触交代岩浆期后地下水热液充填的复合型(Cu、Pb、Zn)等。这些多期、多阶段复合叠加成矿作用和多种矿床类型的“同带共存”格局,展示了冈底斯岛弧带的巨大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42.
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   总被引:98,自引:20,他引:98  
曲晓明  侯增谦  黄卫 《矿床地质》2001,20(4):355-366
通过广泛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学,Re-Os同位素,硫、铅同位素的综合研究,首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雅鲁藏布江北侧冈底斯斑岩型铜矿带含矿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查明了矿化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阐明了该带铜 (钼、金) 多金属成矿作用与冈底斯碰撞造山带发展演化的关系.并通过与玉龙斑岩铜矿带的简要对比,指出位于雅鲁藏布江北侧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完全有可能成为西藏的第二条“玉龙” 铜矿带,具有形成世界级铜矿带的巨大潜力.研究表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含矿斑岩属钾玄岩至高钾钙碱性岩系.地球化学上以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 Rb、Ba、Th、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重稀土元素 Yb为特点;稀土元素则为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的平滑右倾型式. 矿床具有自斑岩体向外由钾化→绢英岩化→青盘岩化的蚀变分带;矿化以岩浆期后阶段形成的脉状、网脉状和细脉浸染状矿体为主,矿石矿物组合简单.含矿斑岩和硫化物具有一致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硫同位素具幔源特征,铅同位素显示造山带铅特点.由南木矿区5个辉钼矿样品得出了t=(14.6±0.20)Ma的Re-Os等时线年龄,说明成矿时代与斑岩体的侵入时代 (20~14 Ma) 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3.
西藏冈底期东段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西藏冈底斯东段地区1:20万、1:50万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对冈底斯东段的矿产资源及找矿潜力进行了初步探讨。有关地球化学勘查结果,对冈底斯东段的矿产资源评价及基础地质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含矿斑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驱龙斑岩铜(钼)矿是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上的重要矿床之一,由于其被发现较晚、海拔高、工作条件差,总体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野外工作和对岩心样品分析,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采用离子探针(SHRIMP)锆石U-Pb方法和辉钼矿Re-Os方法研究了驱龙矿区的成矿和成岩年龄。选择两种方法测定了驱龙斑岩铜矿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成岩与成矿年龄,其中两个样品的SHRIMP锆石U-Pb谐和年龄分别为16.35±0.40Ma和16.38±0.46Ma;4个样品中辉钼矿的Re-Os模式年龄为15.82~16.85Ma。获得的结果与已有定年结果一致。综合分析表明,驱龙矿床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是一个连续的岩浆作用过程,整个冈底斯斑岩成矿带成矿时间介于12~17Ma,成矿时间持续大约5Ma。  相似文献   
45.
46.
47.
西藏冈底斯尼木地区斑岩铜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属全球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东延部分,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中东段,为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确认的最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尼木西北部地区为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确认为冈底斯成矿带上最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化集中区之一。通过成矿地质背景、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的综合分析,对尼木地区斑岩铜矿的找矿标志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48.
在前人获取冈底斯成矿带泽当矿田冲木达铜金矿床条带状层矽卡岩型矿石浸染状辉钼矿ReOs法等时线年龄40.3±5.6Ma的基础上,新获该矿田内另外两组ReOs法等时线年龄:明则隐伏斑岩型钼矿床中辉钼矿ReOs法等时线年龄为30.26±0.69Ma;努日层矽卡岩型钨铜钼矿床中与后期石英闪长玢岩体(E3δo)叠加改造成矿有关的斑点状辉钼矿ReOs法等时线年龄为23.62±0.97Ma。以走滑型陆缘成矿新认识为出发点,总结了冈底斯成矿带陆缘走滑转换成矿作用的类型特征和时空分布: ①斑岩型矿床和层矽卡岩矿床是区带内已知中大型铜多金属矿床的主要类型;②早期(68~38Ma)矿床受到“印亚陆缘”会聚走滑阶段一、二级序左旋走滑转换构造控制,晚期(30~13Ma)矿床受到“印亚陆缘”离散走滑阶段三、四级序左旋走滑转换构造控制;③斑岩型矿床的矿体形成受控于走滑推闭型转换断裂构造,层矽卡岩型矿床的矿体形成受控于走滑拉分型转换断裂构造;④区域走滑转换成矿构造应力场具逆时针旋转特征,显示68~13Ma间印度大陆相对亚洲大陆朝NEE作斜向对接作用,走滑主应力场被伸展主应力场替代时间以13~8Ma南北向碰撞裂谷的形成活动为标志。提出“沿边找钼找钨、沿走滑转换构造带找铜金多金属矿,主攻斑岩层矽卡岩复合型富大矿”等今后区域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9.
纳如松多银铅矿是西藏陆陆碰撞主碰撞时期形成的特殊的隐爆角砾岩型富银富铅矿床。对该银铅矿的主要金属硫化物和矿区的斑岩进行了S、Pb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和示踪讨论,结果显示矿床的金属硫化物和斑岩(细斑和粗斑)具有一致的铅同位素组成,以富集放射性成因铅为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中的铅主要来源于矿区斑岩。方铅矿的δ34S为2.5‰~4.7‰,与之成对的闪锌矿δ34S为4.5‰~5.5‰,皆大于相对应的方铅矿,表明成矿期的S同位素基本达到了平衡。矿石硫化物硫同位素与粗斑斑岩硫同位素组成更为接近,结合Pb同位素的特征,认为银铅矿的成矿与粗斑斑岩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50.
以冈底斯铜多金属成矿带为例,阐述了利用1∶20万和1∶5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开展成矿区带地球化学分区的方法和思路,进一步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比例尺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具有地球化学分区示踪意义。总结出一套操作性强的地球化学分区方法,其方法具有指示找矿方向的实际意义,对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具参考价值。地球化学分区为该区的找矿方向、成矿远景评价及基础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