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252.
253.
现行的地理教材,穿插编入了许多意义深刻的漫画,使教材在保证知识性的同时,增强了趣味性。在运用教材的漫画进行教学时,不但要注重漫画内涵的剖析.更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求实效。  相似文献   
254.
程鹏  朱大奎 《海洋科学》1998,22(6):54-57
通常讲来,我国的“海洋国土”面积有300×104,但有的国际组织估算,我国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大约是135.6×104km2。前者的计算,在黄海和东海采用公平原则划分海域,在南海采用断续国界线内的面积[1];后者可能是按中间线原则划分中国海域的。由于我国海域疆界尚未划定,可以说这两个估计,前者是我国管辖海域的最大值,后者则是最小值。从两个估计值的巨大差别可以看到划界原则和划界方法研究的重要性。1 海洋划界的公平原则海洋划界早期主要是大陆架划界,随着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形成与确立,专属经济区划界也逐渐产生。在第3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海洋…  相似文献   
255.
对于养殖用海集约利用评价,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还非常缺乏。文章借鉴现阶段耕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方法,结合养殖用海特征,对养殖用海集约利用内涵进行了界定,从海域利用程度、海域投入强度、海域利用效益、海域利用可持续性4个层面遴选10项指标建立了养殖用海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16年为数据年份,选取我国9个沿海省、市、自治区进行区域养殖用海集约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养殖用海集约利用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暂无高度集约利用省份,福建、广西、天津、山东等地处于相对集约状态,并从各准则维度进行了细化分析,提出优化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256.
作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地方认同反映了主体对地方的情感依恋,不仅对居民满意度和游客忠诚度产生影响,还能影响主体的环境行为,进而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地方认同的内涵、维度、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论包括:① 地方认同内涵理解和维度划分,因学者学科背景及研究目的不同呈现差异化。地方认同及其相关概念存在5种逻辑关系。基于新的认识论基础上的内涵解析,将有助于促进地方认同概念内涵认识及理解的趋同化发展。地方认同及其相关概念关系的进一步梳理,有助于维度分类、方法及适用标准的规范化。② 地方认同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地方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基于人文地理学视角的人地关系研究,是地方认同形成机制的主要范式。多理论视角的分析,是未来地方认同影响因素及机制探究研究的重要方向。③ 国内地方认同研究开始时间较晚。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地方认同研究的核心内容上存在一致性,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其中国内只有少量学者关注到空间尺度与地方景观对地方认同的影响,气候、时间方面与地方认同的关系研究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257.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与建构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既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跨学科视野下,围绕城镇化问题的争论和持续研究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产生重要影响,也标志着中国城镇化方向的重大调整。但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认知和理论挖掘仍不充分。本文归纳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简要历程,指出半城镇化、特殊国情、复杂因素及治理体系交织的中国城镇化特征,阐明了中国城镇化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论述作为最显著的人文空间过程的城镇化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意义,并解读了新型城镇化认知与建构的4个方面理论内涵:人本性、协同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伴随结构主义向人本主义发展理念的转变,新型城镇化应逐步实现从“人口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的转变,其中有6个关键议题: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化城乡综合过程与协同研究、资源环境承载与气候变化适应下的城镇化、多样化区域模式、城镇化人文社会空间效应及机制、大数据与技术方法创新。本文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框架,以期为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58.
黑龙江冰雪文化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与韵律,黑龙江辽阔的地域、寒冷的气候、壮美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是其形成的基础,而她的发展有着自然的孕育,人文的基础和社会的动力。浓郁的冰雪风情为多姿多彩的冰雪文化活动注入了生机与灵魂,使其更具动人,心魄的魅力。黑龙江冰雪风情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令世人瞩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升华,冰雪文化已逐渐趋于成熟,并已经与黑龙江人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259.
沙中土 《地图》2007,(4):68-69
读错了不是你的错,但是,知道错了还不去改正,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相似文献   
260.
李振洪  朱武  余琛  张勤  杨元喜 《测绘学报》2023,(11):1805-1834
随着遥感卫星系统的逐渐增多,影像为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等大地测量参数提供了更高精度、更高分辨率的数据支持,推动了大地测量学科的发展,也衍生出影像大地测量学(Imaging Geodesy)。影像大地测量学是大地测量、遥感科学、数字摄影测量、计算机视觉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减灾防灾、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其发展历程、定义内涵、关键技术、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5方面的内容。基于遥感卫星系统和影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影像大地测量学的发展划分为起步萌芽、初期飞跃、深度创新和全面应用4个阶段。顾及研究对象空间位置的不同,影像大地测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球大气环境观测与反演、地球表面环境监测与演化以及地球内部物理结构与动力学反演。引入数字高程模型反演、大气水汽监测、活动滑坡探测与监测、地震周期研究以及土壤湿度监测等应用案例,分析了影像大地测量学的现代应用。最后,提出多源海量影像的融合和近实时化处理是目前影像大地测量学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研究将有助于大地测量学者对影像大地测量学内涵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以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