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长江流域稻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和养分转换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模拟施肥进步和灌溉模式的定位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结果表明施肥制度和水分管理模式显著地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转化过程和生产效益。单施N的产量效应为4.5 kg/kg,而NP或NPK配施养分总的产量效应分别为8.8 kg/kg和8.0 kg/kg;有机物料循环的增产率为56.8%,在有机物料循环的基础上配施NPK化肥最大的增产率可达到80.1%;化肥应用的进步可使水稻产量增长62.5%或通过施肥实现的水稻产量中由于化肥应用所占的贡献份额为38.4%,有机无机肥配合水稻产量增长80.1%,或通过施肥达到的产量中有机无机肥配合所占的份额为44.4%。本区双季稻年灌溉需水量为5838 m3/hm2,年变异C.V = 8.3%。晚稻灌溉占全年的71%,7~9月是灌溉需水高峰期,占全年灌溉量的68%。生产灌溉效率 (灌溉水量与产量之比):生物量3.67 kg/m3,精谷量1.48 kg/m3。常规管理田间水分分配为:蒸散占1/2,翻耕整地占1/6,植物构成占1/21,田间渗漏占1/14,其它环境耗水 (维持) 占1/5。耕灌雨养管理翻耕整地和田间渗漏比例过高。不同灌溉处理试验表明:双季稻生产的灌溉,以早稻保持水层灌溉,晚稻按需配额灌溉的模式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292.
土壤微生物结皮广泛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文章对微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过程的特点,以及它对微生境的影响,包括对土壤理化性质、风蚀水蚀的抗性、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点、养分及微量元素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等土壤学过程和对植被的影响与作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一些有争议研究结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结皮在中国干旱沙漠地区生态恢复中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293.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以封丘县景观多样性指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值为代表,研究黄河下游沿岸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的土壤养分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景现多样性2000年比1990年有所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2006年比1986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两时期变化值的空间分布中随机因素的作用较大,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景观多样性指数减小区域发生在封丘县北部并向南延伸,增加区域则分布在封丘县西部、东南部.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幅度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封丘县东北一西南方向.景观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变化值空间分布的比较表明,景观多样性的稳定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294.
295.
通过对黑龙江省主要农产区中的27个县(市)2a的农田土壤养分含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田土壤肥力状况属中上等水平;2005年与2004年相比,速效氮和有机质增加,速效磷和速效钾减少;空间变异程度上,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全氮。  相似文献   
296.
采用田间遮光试验模拟不同程度太阳辐射减弱,在大田中设置85%、80%、60%、40%、0%的遮光梯度种植冬小麦,观测了冬小麦生长发育进程的变化,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的活性和土壤速效磷、钾、铁、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程度的遮光都延迟了冬小麦的生育进程,太阳辐射减弱程度越大,物候延迟越显著。遮光60%、80%的处理促进了小麦近根区和远根区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各遮光处理均降低了土壤脲酶活性和生育后期土壤转化酶活性,遮光80%时最为显著地降低了土壤转化酶活性。太阳辐射减弱降低了近根区土壤速效钾、铁、锰含量,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呈CK〉40%〉60%〉80%的趋势。  相似文献   
297.
郑国东 《广西地质》2012,(3):28-30,34
文章以南宁市六城区、武鸣县和横县部分地区共1.1万km2的区域为研究区,采集2771件表层土壤组合样品,分析了N、P、K2O的含量,并运用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养分含量的平均水平、概率分布特征、空间异质性和空间分布特征。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为因地制宜开展施肥工作和有效利用土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98.
土壤动物对鄱阳湖湿地冬季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湿地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速率以及对土壤养分归还的影响,于2017年11月份在鄱阳湖湿地收集苔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3种植物的凋落物,利用凋落物袋法开展原位的模拟实验研究中使用了网孔大小分别为4.5 mm(大)和0.1 mm(小)的分解袋来对比分析土壤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物种之间凋落物分解速率有差异,苔草的分解速率显著大于南荻和芦苇,南荻与芦苇的分解速率差异不明显;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凋落物总有机碳和总氮的积累量(NAITOC/NAITN)呈负相关,与残余凋落物质量呈负相关,与凋落物总磷含量呈正相关;凋落物总氮含量在不同物种凋落物中差异明显,表现为苔草>芦苇>南荻,并且与分解速率的大小关系相对应,因此高氮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较快;土壤动物能够提高分解速率,促进凋落物营养元素的释放,进而调节凋落物中C、N、P元素向土壤养分库的归还过程本研究将为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循环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299.
通过1∶50000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乌蒙山区大方县耕地土壤、农产品中元素的高精度分析数据。统计发现,大方县耕地土壤中硒元素平均含量为0.74 mg/kg,硒高含量区与县内二叠系成土母岩、黄棕壤-黄壤、中-酸性土壤等分布紧密相关。评价结果显示大方县耕地土壤酸碱性环境以中-酸性为主,占比85.04%;富硒耕地土壤面积1 137.75 km2,占比90.52%;富硒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占比84.84%,富硒耕地土壤养分质量丰富-较丰富等级占比70.69%,共同表明全县富硒耕地具环境质量优越、养分条件好、总量大和分布广的优势。不同农产品对硒的富集程度受土壤酸碱性环境和有机质含量丰缺的影响显著,可通过土壤酸碱度适宜改良和增施有机肥等调配好土壤pH值和有机质的含量,大力提升农产品的绿色、富硒品质。因此,本研究系统对富硒耕地土壤资源进行地球化学评价和分析,为大方县及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开发富硒耕地资源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0.
青藏高原地处高寒缺氧的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扰动及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人类活动如公路修建形成众多工程创面,对高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创面生态修复的开展促进高原生态的恢复,但关于环境因子对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及生物恢复的影响尚未探明。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派墨公路中不同海拔的工程创面重构植生层,探究海拔变化下植生层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变化,土壤氮磷养分含量总体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其中海拔3 100 m左右的修复样地土壤养分整体优于其他海拔,其速效磷含量最高,同时全氮、氨态氮和全磷含量较高。此外,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酸性蛋白酶和淀粉酶含量整体上略有升高的趋势。海拔变化对土壤酸性磷酸酶、纤维素酶、葡萄糖苷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海拔变化显著改变了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的相对丰度(P<0.05),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优势种群,分别占土壤群落的35.81%~53.82%,8.49%~40.74%、5.98%~24.6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