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193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244篇
海洋学   52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南太行山(河南部分)的洞穴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太行山(河南部分)拥有丰富的洞穴旅游资源,洞穴类型分为岩溶洞穴、崩塌洞穴、古采矿洞三类。其沉积可划分为化学沉积、崩塌堆积、流水机械沉积。洞穴发育与地层、岩性、构造、地貌等都有密切关系。有效开发利用这些洞穴资源,可采取综合开发、营造洞穴文化、完善洞穴景观、提高洞穴的科学内涵等方式,对实现南太行(河南部分)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2.
利用TRMM卫星探测结果来探讨2010年6月23日发生于湖南一次局地大暴雨的云物理特征.结果表明:(1)强降水系统由一个主降水云团和多个零散降水云团组成,降水系统中对流降水所占面积比层云降水面积小但对总降水量的贡献超过层云降水;(2)可降水冰的丰富区与强的对流上升区域相吻合,云水、云冰对降水产生的影响不大,可降水冰的强...  相似文献   
533.
近些年来,内蒙古草原及其变化已经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通过研究调查内蒙古草原区的几个典型植被类型,共49个样地的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土壤硬度测量深度为0~20 cm,土壤水分测量深度为0~40 cm(10 cm取一个土样),并分析了两者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结果显示,典型草原三种植被类型的土壤硬度随其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就全部样地来说,土壤水分随其土壤深度增加没有明显的变化。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不强。通过49个样地的四层硬度进行PCA分析,显示出四层硬度对测量点第一主成分的作用差不多,这样,可以求取四层硬度的平均值作为该测量点的硬度,利用Arcinfo软件形成硬度分布图,看出本研究区的土壤硬度大致可以分成3区域:北部硬度较大,中部其次,南部沙地硬度较小。  相似文献   
534.
本文基于ChinaFLUX的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二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二种典型草地生态系统和一种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碳固定价值年内流量和累积过程。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碳固定价值总量的差异,以及价值流量过程和累积曲线的不同变化趋势。5种生态系统按碳固定年价值由大到小的排序为:禹城〉千烟洲〉长白山〉海北〉当雄。千烟洲碳固定日价值和月价值年内变异最小,其次为长白山,禹城再次之,年内变异最大的为当雄和海北。5种生态系统碳固定日价值的累积过程都能很好地拟合为三次方曲线。  相似文献   
535.
中国地域广阔,涵盖了多种气候类型和地形特征,这为降水再循环过程提供了复杂的环境条件,使得在研究降水再循环率特征时难以对区域进行划分和比较。本文利用优化后的降水再循环率评估模型计算中国地区降水再循环率,研究了中国地区降水再循环率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79—2020年,中国降水再循环率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差异,其中青藏高原的再循环率最高,降水再循环率的大值区和线性增长的区域主要位于非季风区的内陆湿润地区;但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再循环率整体偏低的情况下,其线性趋势增加非常显著。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的结果发现,降水再循环率的第一模态在2000年之前以负位相为主,而2000年之后以正位相为主,且从九年滑动平均来看降水再循环率呈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本研究依据降水再循环率的大小和气候倾向率的正负,将中国分出四类降水再循环率区域:降水再循环率较大且呈上升趋势(Ⅰ类),降水再循环率较大且呈下降趋势(Ⅱ类),降水再循环率较小且呈上升趋势(Ⅲ类),降水再循环率较小且呈下降趋势(Ⅳ类),并在四类区域中筛选出八个典型区域来研究降水再循环率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在Ⅰ类和...  相似文献   
536.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和FY卫星资料,针对乌鲁木齐1990年以来的3场典型暴雪天气,从高低空环流和天气系统配置、不稳定条件、水汽、动力及黑体亮温(TBB)变化等方面综合对比分析暴雪成因。结果表明:(1) 3场暴雪均发生在欧洲高压脊东南衰退,推动西西伯利亚低槽东移南下,与中纬度短波槽结合的环流形势下,高低空系统呈“后倾槽”结构,乌鲁木齐处在925~600 hPa西北急流与600~200 hPa强西南急流叠置区,且天山山脉的地形强迫抬升有利于暴雪的维持和加强。(2) 暴雪前850~700 hPa均有东南风存在,微差平流作用有利于平流逆温生成和加强,使得能量不断积聚,后期冷空气进入,冷锋锋生,层结不稳定发展,为暴雪天气提供热力条件,东南风和平流逆温维持时间越长,储存能量越多,降雪越强。(3) 暴雪区存在西南和偏西2条水汽输送通道,中层水汽输送对乌鲁木齐暴雪至关重要,850~600 hPa存在较强的水汽辐合,且700 hPa最强。水汽输送、辐合强度及持续时间共同决定暴雪强度。(4) TBB与降雪强弱有一定的对应关系,TBB越低,云顶高度越高,中尺度云团发展越旺盛,降雪越强,降雪前TBB(云顶高度)的第一次迅速降低(升高)预示降雪开始,降雪过程中TBB降低对应降雪强度增强,且TBB降幅越大、低TBB值维持时间越长,降雪越强。  相似文献   
537.
库车坳陷区的变形,垂向上可分为3大构造层:盐上层、新生代膏盐层和盐下层。根据该地典型构造的含气性差异,分析了断裂有效输导天然气的地质条件,认为充足且有效的气源条件、沟通源岩与圈闭且不断穿区域性盖层的盐下断裂以及完整的圈闭是决定天然气沿断裂运聚成藏的重要条件,因而不断穿区域性盖层的盐下断裂是有效油气运移通道,并用物理模拟对其进行了验证。通过分析与断裂有效运移通道相配置的砂体的封闭程度、体积和物理性质的差异发现:沿断裂有效运移通道运移的天然气向断裂两侧储层分流的优势运移路径明显不同,在发育断裂有效运移通道时,断裂带内部的流体总是向着断裂带两侧封闭程度差、体积大和物性好的储层分流运移。  相似文献   
538.
趵突泉泉域岩溶水典型污染组分变化特征及污染途径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孙斌  邢立亭  李常锁 《中国岩溶》2018,37(6):810-818
济南趵突泉水闻名天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岩溶地下水水质发生较大变化。利用收集与实测的近60年的水化学数据,选取矿化度、NO3-、SO42-、Cl-典型水化学指标,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影响,对山前三个典型富水地段岩溶地下水化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揭示泉域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富水地段岩溶水水质污染途径。结果表明,1986年以前,三富水地段水质变化特征相似,均呈小幅增长趋势,而1986年以后差异显著。其中,西部富水地段除90年代以外,岩溶水中典型污染组分含量总体涨幅较小,地下水主要污染途径为点源—表流阶段入渗型;中部富水地段岩溶水中典型污染组分呈稳步增长趋势,地下水主要污染途径为面源—降雨间歇入渗型;东部富水地段岩溶水中常规离子组分涨幅最大,地下水主要污染途径为点源—开采越流入渗型。研究结果对泉域三个富水地段岩溶地下水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9.
南方典型灌区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林  李瑞鸿 《地理研究》2011,30(1):115-124
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与土地利用、土壤和灌溉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点。本文选取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典型灌区——湖北省漳河灌区的水旱作物(分别为水稻和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农田地表径流N素和P素流失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N素流失量的影响显著,地表TN流失量表现为旱地>水田;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P素的流失量有较大影响,但差异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地表TP流失量表现为水田>旱地。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均呈减小的趋势,有机氮的比例由3.2%增至69.7%,无机氮比例由96.8%降至30.3%,更多的有机氮随地表径流流失;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农田排水总磷和磷酸磷也呈增加的趋势。采用节水灌溉方式,降雨利用率提高了14%~23%,节水率达15%,降雨排水量减少20~25 mm左右,能够有效降低农田氮、磷等养分流失对地表水的污染。作物生育期和地形地势差异也会影响降雨径流特征和农田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540.
古罗马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还代表着一个帝国、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与人类其他辉煌的文明相比,罗马的伟大正是其将文明的发展植根于世俗,反映在建筑上则是娱乐性建筑的大量涌现。剧场作为标志性的娱乐性建筑,反映了帝国时期罗马的伟大成就,更体现出古罗马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本文尝试对古罗马剧场典型特色进行一定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物质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归纳出古罗马剧场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对后世建筑思想与建筑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