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62篇 |
免费 | 2989篇 |
国内免费 | 30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6篇 |
大气科学 | 210篇 |
地球物理 | 298篇 |
地质学 | 16310篇 |
海洋学 | 135篇 |
综合类 | 915篇 |
自然地理 | 33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245篇 |
2023年 | 421篇 |
2022年 | 409篇 |
2021年 | 402篇 |
2020年 | 460篇 |
2019年 | 366篇 |
2018年 | 296篇 |
2017年 | 338篇 |
2016年 | 408篇 |
2015年 | 453篇 |
2014年 | 733篇 |
2013年 | 520篇 |
2012年 | 656篇 |
2011年 | 739篇 |
2010年 | 538篇 |
2009年 | 521篇 |
2008年 | 492篇 |
2007年 | 421篇 |
2006年 | 479篇 |
2005年 | 346篇 |
2004年 | 356篇 |
2003年 | 359篇 |
2002年 | 372篇 |
2001年 | 443篇 |
2000年 | 452篇 |
1999年 | 571篇 |
1998年 | 729篇 |
1997年 | 721篇 |
1996年 | 703篇 |
1995年 | 682篇 |
1994年 | 560篇 |
1993年 | 583篇 |
1992年 | 762篇 |
1991年 | 831篇 |
1990年 | 468篇 |
1989年 | 443篇 |
1988年 | 74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7篇 |
1977年 | 4篇 |
1975年 | 4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182.
183.
185.
金、铜、铅、锌(银)矿是辽宁地区的优势矿种,过去和现在都曾从多个不同角度或多个方面予以研究论述,但从成矿系列理论研究则是作者(1994)在Ⅱ轮区划工作中所做的一种新的尝试。根据程裕淇先生的成矿系列理论,辽宁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的金、铜、铅、锌(银)矿床属变质成矿系列组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成矿系列,六个成矿亚系列,九个矿床(种)类型和十二个矿床式。成矿系列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与原岩的含矿性关系非常密切,成矿物质或元素具有随原岩建造时空演化而演化的特点,成矿具有鲜明的专属性和层控性,是典型或比较典型的层控变质矿床。金矿床的形成和分布均与韧性剪切带及其糜棱岩有关,表明辽宁前寒武纪金矿床的形成不仅与变质作用有关,而且韧性剪切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成矿条件;铜、锌(银)和铅、锌(银)矿床以块状硫化物型为主,其成矿多与火山作用关系十分密切,变质作用过程中,发生重就位或再富集,或热液交代富集成矿。由太古宙至早元古代不同成矿系列或成矿亚系列中的矿床具有自下而上有序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6.
187.
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三大典型系统的分布区域既接近而又相互独立,其独具特色的生态位和环境特征致使他们在功能上又相互依存。目前对于三大典型生态系统的关联性研究主要以鱼类资源的结构和生物量分布、营养级结构和岸线保护等领域展开。三大系统之间的关联性因地域、各个系统所处的状态以及系统自身的结构特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区域特征。目前,研究已经开始从简单的定性研究逐步往定量研究发展,但是由于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差异性,地域间的可比性还有待加强。作为我国海岸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系统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还较为薄弱。基于此,针对我国三大生态资源的现状开展相关研究,并制定相关的恢复和保护的技术对策,可为我国三大典型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8.
189.
190.
西秦岭温泉斑岩钼矿床岩浆-热液演化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西秦岭北缘广泛出露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和相关的斑岩-矽卡岩矿床。温泉矿床位于该矿带东段,是其内已探明规模最大的斑岩钼矿床。温泉矿床发育多阶段热液脉体,黄铁矿作为其中的贯通性金属硫化物,其化学组成蕴含着岩浆-热液演化及金属沉淀过程等诸多信息,对于斑岩系统模型的厘定具有重要意义。温泉矿床热液脉体时序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脉(A脉)、石英-黄铜矿脉、石英-辉钼矿脉(B脉)和石英-绢云母-黄铁矿脉(D脉)。A脉是斑岩系统岩浆-热液演化的最早期脉体,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黑云母+石英+黄铁矿±磁铁矿±磷灰石±黄铜矿,代表了引起早期基性岩浆矿物被蚀变为黑云母的流体通道;B脉与钾长石化蚀变关系密切,围岩中斜长石斑晶大量被蚀变为钾长石;石英-辉钼矿脉切割所有早期黑云母化-钾化蚀变阶段的石英-硫化物网脉,并形成于所有斑岩侵位之后,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共生于辉钼矿裂隙及边部;D脉是斑岩系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最晚期事件,其主要被黄铁矿和石英及少量黄铜矿填充,发育晚期的绢英岩化和泥化蚀变,长石多发生破坏性蚀变。四个阶段石英网脉中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显示,A脉的黄铁矿中Cu、Mo和Au含量均较低,有少量的金属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沉淀,但通常不能形成规模矿体;石英-黄铜矿脉的黄铁矿中Cu含量明显较高,且多与高品位Cu矿体的空间产出位置相一致,可能是斑岩系统伴随钾化蚀变作用主要的铜沉淀阶段;B脉的黄铁矿中Mo含量明显较高,与高品位钼矿体空间产出关系密切,可能代表了斑岩系统钼成矿作用的主要阶段;D脉的黄铁矿中Au含量明显升高,可能代表了金在斑岩系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最晚期事件中的沉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