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187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168篇
地质学   219篇
海洋学   37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51.
由于调查研究资料有限,目前对藏北高原内部近EW向的伸展变形样式和具体调节机制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最新开展的地表调查在藏北高原西部的别若则错新发现了1条长约20km、走向近NNW的走滑断裂。该断裂表现出断塞塘、水系错动及断层崖等典型的走滑断裂变形标志。水系错动及构造地貌显示,别若则错断裂是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兼具明显正断分量的张扭性断层,是高原内部近EW向伸展变形的产物。通过与羌塘古大湖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断裂错断的最新地貌体是晚更新世的冲洪积扇,未错断全新世扇体,且断崖坡角已显著变缓,表明其最新活动时间可能为晚更新世。综合分析地表调查和遥感影像的错断位移恢复结果,发现最新一次断裂活动的最大右旋走滑位移约2~3m。晚更新世早—中期冲洪积扇体的累积最大右旋走滑位移约44m,垂直错动约2m,由此推测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走滑速率约1mm/a,显示弱走滑变形特征。别若则错断裂近NNW的走向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的主压应力轴(σ1)的夹角约30°,而已发现的区域性共轭走滑断裂与σ1呈约60°~75°的较大夹角,两者显著不同,表明藏北地区共轭走滑断裂带的组合方式可能存在不同的样式:一种是钝角,可能与拉萨和羌塘地体内的剪切作用或块体挤出有关;另一种是锐角,可能代表着新生破裂特征,推测其可能与高原内部近SN向正断层的N向的延伸有关,其成因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52.
针对采用传统海洋测量手段难以获取危险及争议海区的水深和水下碍航物信息,提出了基于卫星遥感进行水深反演和水下碍航物探测的新思路。探讨了多光谱遥感水深反演的数据预处理方法、遥感水深反演模型的构建及水下碍航物遥感探测方法,并开展了相应的实验验证。实验表明,采用卫星遥感手段可以快速地获取测量船只不易到达海区的水深和水下碍航物信息,研究成果对海洋测绘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53.
文章主要根据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算法和极端梯度提升算法)和遥感水深反演的原理,利用Sentinel_2多光谱卫星数据和无人船实测水深数据,对内陆水体——梅州水库建立了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支持向量机(SVM)水深反演模型,并对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RF的训练精度为97%,测试精度为0.80;XGBoost模型的训练精度为97%,测试精度为0.79;SVM的训练精度为90%,测试精度为0.78。说明了在水深预测方面RF模型和XGBoost模型比SVM模型表现更好,对各个区段的水深值较为敏感。2)根据运行时间考察各个模型的效率,其中RF模型从读取数据至输出结果耗时3.92 s;XGBoost模型4.26 s;SVM模型6.66 s。因此,在反演精度和效率上RF模型优于XGBoost模型优于SVM模型,且RF模型的预测结果图细节更加丰富,轮廓更加分明;XGBoost模型次之,但总体效果也较好;SVM模型表现最差。由此可知,机器学习水深反演模型获得的水深结果精度明显提高,解决了传统水深反演模型精度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554.
为了揭示茅尾海河口1987~2015年间的地貌格局演变和冲於演变,基于Landsat TM/OLI等多期遥感影像,结合海图、波段比值线性水深反演模型,对28年来茅尾海河口面积变化、地貌类型转换趋势、地貌冲淤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87~2015年间河口面积逐渐缩小;地貌类型转换趋势方面主要表现为潮沟向淤泥滩、河口沙坝的转化,淤泥滩向红树林滩转化;地貌冲淤演变方面,红树林滩淤积面积较大,达20.78km2,淤泥滩的冲刷作用显著,冲刷面积达26.78km2。研究结果可为未来茅尾海资源的开发建设、整治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5.
海洋环境中温盐度剖面在时间和空间上复杂多变,造成海水中声波传播的速度剖面也具有同样特点。对海洋测绘领域中获取全深度声速剖面的技术难点、制约精度因素和影响结果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利用历史温盐信息并结合不同类型设备观测的温盐资料重构全深度声速剖面的技术方案,提出了对工作深度临界点处的温盐模型值应施加约束和控制,以提高声速预测值的精度。  相似文献   
556.
为确保海洋测深成果质量,实现不同涉海部门海洋测深数据成果的共享和融合,系统分析了不同规范测深误差的度量模型与方法,探讨了测深数据的精度评估模型和流程,定量比对了不同规范的精度评定指标。在测深实践中,明晰所采用的误差度量模型与方法,可避免概念混淆引起的成果失真;实例表明在测深数据后处理中,应同样重视先验式精度评估可减少引入系统误差。该研究有助于为国内各标准规范更新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数据的统一利用和综合评估,加强不同行业部门数据的共享兼容性。  相似文献   
557.
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2种不同角度,确立了水深数据的子集分割思想并展开了子集分割的方法研究,同时研究了基于时间序列的单子集水深数据线性回归优化方法(LO-TS)和基于空间分布的单子集水深数据特征反距离优化方法(IDC-SD),并结合2种方法自身特点对优化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种方法均不改变测区的整体水深分布趋势,而基于时间序列的单子集水深数据线性回归优化方法,优化幅度较大,主要影响因子是波浪起伏,更能表现出测量断面特征,缺点是在水深值变化幅度较大区域容易出现优化率较高的情况。基于空间分布的单子集水深数据特征反距离优化方法,优化幅度较为平稳,一般不会出现优化过度的情况,主要影响因子是邻近区域的水深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充分表现出子集的水深分布特征,缺点是没有充分考虑波浪干扰影响。  相似文献   
558.
传统水深测量技术灵活性较差,水深资料更新周期长、时效性差。因此,我们需要找寻一种高效便捷方法提取水深。本文采用Worldview3多光谱高分辨率数据与实测数据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海底底质类型,建立统计回归模型(单因子模型和多因子模型),对西沙群岛北岛周边的浅海海域,进行浅海水深反演。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发现单因子模型和多因子模型相关系数都在0.91以上,标准误差也都在1.27以下,反演数据与实测数据偏差较小。且将海底底质分为沙质和草质海底底质类型后建模的精度要高于未对海底底质分类建模的精度。  相似文献   
559.
无初值依赖的快速收敛是大角度相对定向解算的关键所在。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混合共轭梯度算法,具体过程是:①采用随机爬山算法对给定的相对定向元素初值进行随机扰动,产生保证优化方向的初值;②局部优化中以超线性收敛的共轭梯度法取代相对定向中的最速下降法,以提高其收敛速度;③全局收敛条件为计算误差小于规定的限差。对比试验表明,混合共轭梯度算法无初值依赖性,具有较高的解算精度和较少的迭代次数。  相似文献   
560.
珊瑚礁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珊瑚礁是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对人类社会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而珊瑚礁又是中国南海主要的国土类型,国家因此越来越重视对南海珊瑚礁的规划、管理、建设与保护。珊瑚礁的调查与探测则是进行珊瑚礁活动的基础与依据,而遥感则在珊瑚礁的大范围探测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所以国内外已经存在很多利用遥感对珊瑚礁进行调查与探测的研究与应用。本文将按照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的顺序,客观地阐述国内外珊瑚礁遥感研究与应用的进展,探讨珊瑚礁遥感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并尝试总结中国珊瑚礁遥感的机遇和挑战。其中被动遥感包括珊瑚礁地形与水深的遥感、珊瑚礁底质与地貌的遥感、珊瑚礁岸线变化与稳定性的遥感以及珊瑚礁环境的遥感等,而主动遥感则包括珊瑚礁水深的机载激光雷达遥感、珊瑚礁地貌的船载声学遥感和珊瑚礁地形的星载微波遥感等。结果发现,国内珊瑚礁遥感研究与应用的整体水平落后于国外:虽然在部分数据处理方面具有比国外更先进的技术,但相应的应用基础研究仍然达不到国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国内的珊瑚礁遥感研究仍需要鼓励珊瑚礁学者更多的参与与合作,以便在硬件设备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加强针对珊瑚礁遥感的研究,进而融合多种手段而实现珊瑚礁遥感的工程化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