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44篇 |
免费 | 1120篇 |
国内免费 | 27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3篇 |
大气科学 | 10篇 |
地球物理 | 1028篇 |
地质学 | 7817篇 |
海洋学 | 180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321篇 |
自然地理 | 1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212篇 |
2022年 | 230篇 |
2021年 | 259篇 |
2020年 | 253篇 |
2019年 | 292篇 |
2018年 | 231篇 |
2017年 | 220篇 |
2016年 | 242篇 |
2015年 | 258篇 |
2014年 | 389篇 |
2013年 | 290篇 |
2012年 | 320篇 |
2011年 | 347篇 |
2010年 | 238篇 |
2009年 | 311篇 |
2008年 | 271篇 |
2007年 | 290篇 |
2006年 | 309篇 |
2005年 | 276篇 |
2004年 | 259篇 |
2003年 | 254篇 |
2002年 | 237篇 |
2001年 | 271篇 |
2000年 | 246篇 |
1999年 | 256篇 |
1998年 | 253篇 |
1997年 | 302篇 |
1996年 | 285篇 |
1995年 | 267篇 |
1994年 | 264篇 |
1993年 | 239篇 |
1992年 | 268篇 |
1991年 | 249篇 |
1990年 | 193篇 |
1989年 | 192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23篇 |
1979年 | 9篇 |
1951年 | 8篇 |
1950年 | 8篇 |
1948年 | 14篇 |
194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江汉盆地东部早中生代沉积地层碎屑云母成分:对大别高压-超高压岩石暴露作用的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碎屑白云母是碎屑岩中常见的、来自源区的稳定成分,可以用来指示源区性质,多硅白云母是碰撞造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特征矿物。对大别造山带同造山期沉积而成的江汉盆地东部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砂岩碎屑白云母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上三叠统该区地层砂岩中碎屑白云母多以低硅白云母(Si<3.2)为特征,暗示此时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岩石很可能没有出露地表;自下侏罗统开始,砂岩中碎屑白云母中多硅白云母(Si>3.3)大量出现,中侏罗统砂岩多硅和低硅白云母发育,表明大别高压-超高压岩石在早侏罗世即已出露地表并经剥蚀搬运至盆地。这一结果从沉积学角度为约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折返时序和大别造山带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92.
中祁连东段化隆群中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祁连东段化隆群中斜长角闪岩岩相学特征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原岩为碱性玄武岩。斜长角闪岩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Nb-Ta不亏损,与典型洋岛玄武岩(OIB)的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和特征元素比值(Nb/La=1.24~1.48,Th/Ta=1.19~1.40)类似,但与典型OI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h、Nb)不同,且在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图上落入板内大陆玄武岩区,反映了化隆群斜长角闪岩原岩来源于软流圈地幔交代大陆岩石圈地幔熔融源区,为Rodinia超大陆在新元古代汇聚过程中局部裂解或Rodinia大陆整体上汇聚未完成局部地区就开始裂解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3.
西澳州Catlle Creek地区位于金伯利地块西缘霍尔斯克里克(Halls Creek)活动带上,附近发育有深大断裂。研究区内发现多处基性-超基性小岩体及岩脉且存在两处矿化点(带),存在两处1∶5万土壤地球化学甲类综合异常区,二者均主要由Cu、Ni、Au、Mo、Co等元素组成,多个浓集中心,异常套合较好,Cu、Ni的极大值均超过或接近边界品位,甚至工业品位,二者与矿化等信息套合良好。岩体中岩石样品主量元素特征显示其具有辉长岩-苏长岩的成矿专属性特征;在AFM图解上,岩石样品显示原始岩浆为高MgO拉斑玄武岩系列。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表明岩体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过明显的陆壳物质同化混染作用。稀土元素配分图反映出成岩过程中有相似的分异演化过程,并表明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存在明显橄榄石分离结晶作用。研究区与萨凡纳矿床具有很高的可对比性,同时符合古大陆内小岩体成矿系统理论。表明研究区具较高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994.
皖南变质岩中的疑源类、孢粉化石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皖南变质岩区地层原被认为属江南古陆的一部分,时代定为中、晚元古代。本文根据其中所含的Asperatopsophosphaera?sp.,Trachysphaeridium sp.,Nucellosphaeridium sp.,Lophosphaeridium sp.,Leiosphaeridia sp.,Baltisphaeridium spp.,Micrhystridium spp.和scolecodonts等疑源类和其它微体化石及笔者等以前发现的Lingulacea总面貌反映的时代,判断其中部分变质地层的时代应为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早古生代。同时还根据Crassispora sp.,Kraeuselisporites sp.和Lueckisporites ef.virkkiae Potonie & Klaus,Triquitritessp.等孢粉化石组合面貌反映的时代,推断其中尚有一部分为晚古生代地层。因此认为本区是一个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开始到中生代结束的碰撞型造山带,而不是一个古陆。 相似文献
995.
对南措铜金矿区与成矿相关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年龄为153.40±0.67 Ma,属晚侏罗世。岩石为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属钙碱性系列。LaN/YbN=9.31~12.65,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δEu=1.21~1.66,Eu表现为正异常;样品微量元素表现为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与高场强元素(HFSE)Sr、Zr,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U、Nb、Ce、Nd、P的特征。岩体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样品Zr/Hf值为42.23~45.82,平均值为44.2;Rb/Sr比值为0.07~0.19,平均值为0.13;Nd/Th值为1.65~2.18,平均为1.99,具壳源岩浆的特征,并有地幔物质混入。样品的Mg#值为49.80~57.22,Sr值为443.3~874.9,Yb值为0.80~1.39,Y值为8.96~16.60,Na2O/K2O2(2.18~2.97),为洋壳型埃达克岩,并在上升过程中可能有少量地幔楔物质混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该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晚侏罗世班公湖—怒江洋盆向北俯冲的火山弧环境。 相似文献
996.
本文阐述了天然气管道在穿越赣江复杂地质条件下定向钻穿越工程的施工工艺情况,结合施工过程前后对该工程的简要分析、研究,确定施工思路:导向孔对接钻进、双向岩石预扩孔、钻具选配等方案的遴选及风险的防范,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7.
滇东南个旧矿区发育有著名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该矿床的形成与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对个旧矿区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表现出富铝铁、贫镁钙的特征,其FeOT含量为22.81%~26.17%,含铁指数为0.75~0.81,属于富铁黑云母。黑云母的化学组成特征显示其具有较高的结晶温度(616 ℃~691 ℃)、结晶压力(318~403 MPa)和结晶深度(12.03~15.24 km),以及较低的氧逸度(logfO2 = -19.74~-17.05)。综合研究表明,个旧矿区花岗岩源区物质复杂,具有多源性;花岗岩中黑云母整体表现出高铁指数和较低氧逸度等特征,是锡成矿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998.
【研究目的】白云鄂博超大型稀土矿床的形成与碳酸岩关系密切。在白云鄂博矿区外围,西矿区西南部中新生代沉积覆盖区,也存在一定规模的碳酸质岩石,其成因属性对白云鄂博矿床的形成具有启示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岩石学及矿物学研究发现,该碳酸质岩石实际为火成碳酸岩。【研究结果】碳酸岩总体受流体交代程度较弱,根据矿物组成,可分为白云石型和方解石型两种类型。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碳酸岩样品富Sr(>4940×10-6),Mn(>2150×10-6)以及Ba(>106×10-6),REE平均含量为938×10-6,远高于本区沉积碳酸盐岩;样品全岩δ13CV-PDB和δ18OV-SMOW值范围分别为:-3.7‰~-4.2‰和6.7‰~7.7‰,为典型原始火成碳酸岩特征;岩石具有较均一的Sr同位素组成,87Sr/86Sr=0.702815~0.703185,表明它们为地幔... 相似文献
999.
天鹅寨火山杂岩体位于钦—杭(钦州—杭州)成矿带湖南段南部。各类岩石主量元素富Si、富Alk、Al饱和、贫Ca、贫Mg等,属高钾钙碱性岩系;稀土元素为轻稀土富集分配模式;微量元素富Rb、 Pb、Yb、Zr、 Th、U等,贫 Ba、Sr、Nb、Ta、Hf、Y等。具有相似主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特征,指示为同源岩浆分异演化形成。根据富K、Rb、Th、Zr,贫Na、Ta、P等元素特征结合(~(87)Sr/~(86)Sr)初始值与成岩年龄(t)图解,表明岩浆源区以上地壳物质为主,下地壳物质混染熔融形成。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推测由于太平洋板块自东向西俯冲,造成华南陆块内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碰撞产生热效益使区内上地壳物质及部分下地壳物质熔融形成岩浆,至燕山晚期,区内演化成碰撞后伸展阶段,岩浆喷发—侵入形成此火山杂岩体。 相似文献
1000.
对秦岭和华北地区地壳主要岩类138个样品进行高温高压实验,测量其纵波速度的结果表明,其中54个样品出现了纵波低速现象.对出现该现象的样品的实验产物所做的肉眼和镜下观察、电子探针分析以及综合对比显示,微裂隙不是产生低速现象的决定因素,而主要是含水矿物(角闪石、黑云母等)的脱水相交和由之引发的岩石部分熔融导致岩石出现纵波低速现象.通过实验条件与中、下地壳的温度和压力等条件的类比揭示,秦岭和华北地区中、下地壳存在的低速(高导)层也可能是由含水矿物的脱水相变或岩石部分熔融引起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