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6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测绘学   126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765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676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石炭系阿羌岩组为本区的矿源层.灰绿色糜棱岩化强蚀变安山岩、英安岩夹中层状大理岩的绿岩组合是本区的主要含矿层位,矿体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层控特点,是本区最具找矿意义的地层.从矿区地层岩性、变质作用、岩浆作用、脆-韧性变形作用等主要控矿因素综合分析,成矿物质来源于火山活动和沉积作用,后经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的改造,形成绿岩带中与火山-沉积作用有关的沉积变质型金、铜、铁矿床,同时经脆-韧性变形,具有构造蚀变岩型金铜和磁铁矿型金铁铜共生的特征,区域变质、岩浆热液、韧性剪切共同作用促使了本矿床的形成.认为本矿床属于多型共生的多元矿床.  相似文献   
942.
南秦岭晚古生代凤县—太白盆地是在扬子地台北缘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发展起来的具裂陷性质的盆地,处在秦岭微板块当中,在盆地内既产有八卦庙超大型金矿也产有八方山—二里河大型铅锌矿床,是铅锌与金矿床共生/共存的一个典型地区。两种矿床在地质背景、产出层位和成矿特征等方面具有某些关联,铅锌矿层产在中泥盆统古道岭组灰岩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变泥质岩过渡层位的铁白云石—钠长石—硅质热水沉积岩系中,金矿体位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底部,由含石英细脉多期变形的蚀变钠长石、铁白云石粉砂岩等热水沉积岩系构成。硅同位素组成反映金矿床中存在两类不同来源的硅,一类是钠长石岩和顺层石英细脉的硅同位素组成(δ30Si=-0.40‰~-0.32‰),与铅锌含矿层中硅质岩的硅同位素组成相似,硅质与热水沉积作用相关,另一类是金矿体中的穿层石英脉,其硅同位素反映硅来自晚期岩浆流体;铅锌矿床硫化物中硫同位素(δ34S=6.03‰~16.88‰)反映硫主要来自海底热水沉积,形成于盆地早期开放体系;金矿石中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δ34S=4.10‰~15.40‰)反映硫主要为地层硫,形成于盆地晚期半封闭—封闭体系;铅同位素组成反映盆地内由西坝岩体泥盆系地层铅锌矿石金矿石铅同位素演化有幔源成分减少,壳源成分增加的趋势;氢、氧同位素数据揭示出铅锌矿成矿流体中的水来自于大气降水,金矿则具多源性,包括岩浆水、大气降水和变质水。研究认为泥盆纪海底热水沉积作用形成了铅锌矿层的主体,也使金(银、铜)在热水沉积岩系中明显富集,而中生代造山过程中的构造—流体作用使金矿体定位。金与铅锌的共生/共存关系,受控于这种成矿地质过程及流体化学、物理化学演化。金与铅锌的这种时空关系可作为已知矿床深部勘查和外围找矿的依据。  相似文献   
943.
金沙江蛇绿岩带蛇纹岩中浅色岩类的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浅色岩类的岩石类型包括斜长岩和斜长花岗岩,它们均呈岩块状包裹于蛇纹岩中。浅色岩的正Eu异常明显,REE参数图解、Nb/Ta和Zr/Hf值等均呈现分离结晶趋势,不相容元素Sr、Ba、Nb、Ta、Zr、Hf富集,相容元素Sc、V、Co、Ni亏损,并与其寄主岩-蛇纹岩形成强烈的互补关系。这些特征表明,浅地是幔源超基性岩浆晚期结晶分异的产物。  相似文献   
944.
徐林刚  孙莉  孙凯 《矿床地质》2023,42(1):22-40
中国是世界上铝的最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资源储量和人均占有铝资源量严重不足。中国铝土矿具有成矿时代单一、空间分布广泛但局部相对集中的特点,成因类型以喀斯特型为主,区别于国际上以红土型为主的特点。文章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对山西断隆、华北陆块南缘、黔中北-渝南和桂西南-滇东南4个最主要铝土矿成矿带的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在成矿规律总结基础上,提出了当前铝土矿研究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①地层层序与成矿物质的来源与组成问题;②深时古气候背景下重大地质事件与铝土矿成矿耦合关系问题;③铝土矿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成矿过程问题。同时,文章还对解决上述科学问题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法和研究手段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945.
青岛大珠山位于莱州湾南西,小珠山南西侧,属于中生代晚燕山期酸性侵入花岗岩体,岩性以中粗粒钾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为主。前人对小珠山地球化学特征已有研究,但大珠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尚处空白阶段。对所取的十件样品进行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及稀土元素、Li同位素、锆石U-Pb测年、斜长石电子探针原位分析。结果显示:岩相学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含有锂辉石,有明显伟晶岩脉,岩石类型为I—S型花岗岩;样品为高硅花岗岩(SiO2=66.97%~74.97%);全碱含量高(Na2O+K2O=8.70%~10.73%),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Eu负异常明显(δEu=0.25~0.56)。计算高分异花岗岩常见指数:铝饱和指数(A/CNK=0.91~1.01);分异指数(DI)为87.07~96.65;锆饱和温度为836.3~862.6℃;锆石Ti温度计反映岩浆结晶温度为698.5~738.9℃。年代学表明样品年龄为113.1±0.36 Ma,为早白垩世崂山期花岗岩。研究区花岗岩具有明显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TE1, 3=1.04~...  相似文献   
946.
造山带岩浆作用记录了从大洋俯冲消减到陆陆碰撞的一系列地质过程,同时也蕴含了关于大陆地壳生成、生长的重要信息,其中,与俯冲相关的弧岩浆作用被认为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机制。本文通过对西藏南部拉萨地体曲水县至贡嘎县一带出露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镁铁质微粒包体以及石英闪长岩开展同位素年代学、矿物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该岩石组合的成因和弧岩浆的分异演化过程。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岩石的形成时代为91~88Ma。其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中钾钙碱性偏铝质岩石系列(A/CNK=0.77~0.99),具高SiO 2(68.90%~69.18%)和Al_(2)O_(3)(15.21%~15.48%),低MgO(1.15%~1.16%)和Mg#值(~44),高Sr/Y比值(60~82),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质岩石相似;镁铁质微粒包体的SiO 2含量为54.75%~54.96%,具有较高MgO含量(3.92%~5.40%)和Mg#值(52~61),并具弱的负Eu异常(δEu=0.79~0.82)。石英闪长岩为中钾钙碱性偏铝质岩石(A/CNK=0.84~0.88),其SiO 2含量为58.55%~63.32%,具有较高的Mg#值(44~48)和弱的负Eu异常(δEu=0.68~0.81)。另外,所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镁铁质微粒包体以及石英闪长岩样品的Sr-Nd同位素和锆石εHf(t)值相近((87 Sr/86 Sr)i=0.703594~0.703939,εNd(t)=+4.6~+4.8,εHf(t)=+10.9~+15.6)。矿物成分分析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镁铁质微粒包体中发育环带的斜长石An值由中心向边部逐渐下降,未发育反环带结构;石英闪长岩中的辉石为单斜辉石,所分析角闪石均为钙质角闪石,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综合上述特征,本文认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镁铁质微粒包体以及同生石英闪长岩分别代表了源自亏损地幔的母岩浆通过分离结晶作用所派生的不同阶段的产物:其中,石英闪长岩最先由基性岩浆发生以辉石、Ti-Fe氧化物和磷灰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继而作为母岩浆进一步分异演化;镁铁质微粒包体是岩浆早期结晶的堆晶产物;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代表了包体形成后残余熔体的组分。本文的研究表明,冈底斯岩浆岩带晚白垩世发生了富水条件下的岩浆分离结晶和堆晶作用,俯冲带弧岩浆分异对于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7.
钴镍矿床主要有四类:岩浆型、红土型、沉积岩-变沉积岩容矿型和热液型。本文提出“纽带矿床”的概念,是指兼具多种不同类型或不同成矿元素组合的矿床,是不同矿床类型之间连接以及与成矿理论连接的结合点,也是成矿模型与找矿模型之间的纽带。从金属共生关系的角度看,镍矿普遍伴生钴,但钴矿未必有镍;从元素地球化学的角度看,钴和镍在深部岩浆过程多共生,而在浅表热液、风化和沉积等过程多分离。据此提出钴镍成矿的关键科学问题为钴镍共生、分离和富集机理,主要包括:(1)岩浆-热液过程中的钴镍分离与富集机理;(2)风化-沉积过程中的钴镍共生-分离-富集机理。通过对四种类型典型矿床和纽带矿床的解剖,结合实验岩石学及数值模拟计算与钴镍赋存状态及富集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建立完整的钴镍成矿理论体系。同时,从更大尺度上来看,钴镍成矿和重大地质事件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镁铁-超镁铁岩体的成矿差异与构造背景息息相关,而热液改造在钴超常富集方面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钴镍矿床赋矿地质体产状复杂多变,含矿岩体与围岩之间物性相似,钴-镍赋存状态多样,迫切要求解决钴镍矿床勘查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多元多尺度勘查技术体系与含矿性评价,主要包括:(1...  相似文献   
948.
江南钨矿带是近年来中国新发现W矿床最多的成矿区带之一,是近年研究热点地区。该钨矿带的东部主要发育与弱分异Ⅰ型花岗质岩石密切相关的W-Mo矿床,其成岩成矿机制和条件还不清楚,成岩条件研究是该类型矿床成岩成矿模型研究的基础。因此本文以竹溪岭W-Mo多金属矿床为例,利用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角闪石全Al压力计,角闪石氧逸度计算和黑云母氧逸度投图结果,限定花岗闪长岩的成岩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成岩模式。结果显示:早期结晶的角闪石结晶温度为849-881℃,压力为241-330MPa,对应结晶深度9.11-12.4km,logf_(02)=-12.8--12.2;角闪石主结晶阶段的温度为774-841℃,压力为123-209MPa,对应结晶深度为4.40-7.90km, logf_(02)=-13.9--12.7;黑云母结晶时的氧逸度logf_(02)≈-15.0--13.0;显示岩浆从早期到晚期,由深而浅,温度不断降低,氧逸度不断升高。角闪石、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显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是竹溪岭花岗闪长岩的主要成岩机制,岩浆上侵过程中经历了两期角闪石结晶事件。江南钨矿带W-Mo多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与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Izanagi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9.
基于纹理的高寒地区人为扰动地表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寒地区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严重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高寒地区的土壤侵蚀。为有效监管生产建设活动,遏制人为新增土壤侵蚀,开展及时、准确的监测分析迫在眉睫,探索符合高寒区域的人为扰动地表信息提取方法十分必要。目前仅靠单波段灰度图像纹理特征提取地表信息存在信息量不足等明显缺陷,改进的彩色图像灰度共生矩阵方法(Color 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简称CGLCM),可为人为扰动地表识别提供更为精确的纹理特征信息。本文以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甲玛区为研究区,基于CGLCM提取出纹理特征并结合植被指数(NDVI)数据与光谱数据,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实现人为扰动地表信息提取。结果表明,CGLCM方法相较于NDVI方法精度提高了5.12%,达到90.88%;Kappa系数提高了0.07,为0.87,结合纹理特征对影像分类可有效提高分类精度。据此,本文基于纹理特征的扰动地表信息提取方法为高寒地区提供了可靠的人为扰动信息提取途径,实现了基于遥感技术的高寒地区扰动地表信息快速自动监测。  相似文献   
950.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提取纹理特征图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遥感影像分类的过程中非光谱特征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纹理特征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光谱特征对于遥感影像分类精度的提高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通过灰度共生矩阵提取纹理特征图像的方法,对该方法提取纹理特征图像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分析。并将其在分类中的应用进行实验,证明了灰度共生矩阵提取的纹理特征对图像分类精度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