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32篇 |
免费 | 1967篇 |
国内免费 | 34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24篇 |
大气科学 | 1121篇 |
地球物理 | 1625篇 |
地质学 | 9873篇 |
海洋学 | 1407篇 |
天文学 | 139篇 |
综合类 | 1076篇 |
自然地理 | 8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4篇 |
2023年 | 379篇 |
2022年 | 408篇 |
2021年 | 467篇 |
2020年 | 368篇 |
2019年 | 379篇 |
2018年 | 260篇 |
2017年 | 293篇 |
2016年 | 299篇 |
2015年 | 396篇 |
2014年 | 656篇 |
2013年 | 486篇 |
2012年 | 628篇 |
2011年 | 662篇 |
2010年 | 614篇 |
2009年 | 647篇 |
2008年 | 970篇 |
2007年 | 810篇 |
2006年 | 673篇 |
2005年 | 725篇 |
2004年 | 548篇 |
2003年 | 563篇 |
2002年 | 604篇 |
2001年 | 689篇 |
2000年 | 382篇 |
1999年 | 444篇 |
1998年 | 423篇 |
1997年 | 406篇 |
1996年 | 412篇 |
1995年 | 363篇 |
1994年 | 377篇 |
1993年 | 294篇 |
1992年 | 258篇 |
1991年 | 225篇 |
1990年 | 244篇 |
1989年 | 220篇 |
1988年 | 73篇 |
1987年 | 76篇 |
1986年 | 34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72年 | 4篇 |
194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智能照明系统在现代建筑照明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丹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22(6):735-738
在对传统照明系统和智能照明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智能照明系统的控制策略,并结合实际的工程应用,着重讨论了基于ABB I-Bus产品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实现,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高效、便捷、节约能源等优点.同时,还对系统与建筑物楼宇自控系统问的系统集成方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3.
输电线断线对高压输电塔-线体系的冲击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输电线断线对高压输电塔-线体系的冲击作用。给出了断线前后的结构动力平衡方程。分别采用梁单元、杆单元和悬链线单元对输电塔、绝缘子和输电线进行了模拟。根据实际工程,考虑输电线的几何非线性建立了高压输电塔-线体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计算了输电塔的动力特性。根据分析方法及分析工况,分别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断线对高压输电塔-线体系的冲击作用及安全度评定。研究结果表明,地线的断线冲击较小,应该考虑不同的导线断线组合情况;断两根导线的冲击值,接近于设计所取的安全系数;输电线断线对高压输电塔的冲击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4.
胶东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及其构造环境——来自单颗锆石SHRIMP年代学的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胶东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事件和金矿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其主要构造-岩浆事件包括:1220~200 Ma,扬子板块相对华北板块的南北向碰撞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及同造山花岗岩与造山后高碱正长岩,属于典型的幔源型花岗岩系列;2 165~150 Ma,晚侏罗世时期形成与金矿有关的玲珑(昆嵛山)造山早期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组合,为过铝质花岗岩类,属胶东基底岩系的部分重熔产物。3 135~110 Ma,由壳幔混合岩浆结晶分异形成郭家岭花岗岩和伟德山花岗闪长岩。燕山期是胶东地区岩浆活动的鼎盛时期,表现为四次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代表了燕山造山事件四个构造幕,并以挤压与伸展相互转化为特征。研究表明胶东地区中生代花岗岩具有继承性和再生性特点,采自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中的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测定结果表明:锆石由核部到边部年龄值分别为2573~2194Ma、164.8~147.8和126.6~126.2Ma,显示了胶东结晶基底、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岩形成的年代学信息,揭示了它们之间复杂的继承性和再生性,即新太古代胶东岩群、TTG岩系和古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等胶东基底岩系交代重熔形成S型玲珑花岗岩,由壳幔混合岩浆形成的郭家岭花岗岩在形成与侵位过程中重熔交代了部分玲珑花岗岩物质并侵位于玲珑花岗岩中。分析认为2573.4~2194.4 Ma是胶东结晶基底的年龄信息,164.8~147.8Ma代表了玲珑花岗岩形成的年龄信息,126.2~126.6Ma则代表了郭家岭花岗岩形成的年龄信息。这种年龄信息组合也反映了胶东地区从新太古代陆块形成、古元古代克拉通化到三叠纪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碰撞至玲珑S型花岗岩形成、郭家岭壳幔混合型花岗岩形成演化的年代学记录,浓缩了胶东地区中生代岩浆起源和演化的过程,进而为诠释胶东地区深部岩浆作用过程提供了新的资料,并对后续的相关科学研究尤其是金矿的多期成矿作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85.
通过牟定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两类典型矿化的围岩蚀变类型、空间分布、蚀变矿物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识别出该矿床存在成岩期与改造期两期热液蚀变。成岩期热液蚀变分布于浅紫交互带浅色砂岩一侧,呈现大范围面状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并具蚀变分带:全浅色砂岩中的强硅化、黄铁矿化亚带;浅紫过渡砂岩中的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弱硅化亚带,并具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金属矿物分带。改造期热液蚀变主要分布于断裂、节理旁侧,表现为带状、网脉状的硅化、碳酸盐化。以1580 m中段实测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各蚀变亚带的代表样品,以紫色砂岩为原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组分迁入、迁出计算,结果显示各亚带组分的迁入、迁出特征与镜下观察的蚀变矿物组合吻合。分析表明,蚀变矿物组合与组分迁移特征还间接指示了不同亚带的形成条件:成岩期紫色砂岩(围岩)呈氧化-碱性条件,浅色砂岩呈还原-酸性条件,浅紫过渡矿化带则处于氧化还原-酸碱转化面上;改造期构造热液属还原-中偏碱性的中温构造流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期成矿流体分别形成层状矿体及脉状富矿体的机理,为深化研究该类矿床的"矿源-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86.
粤西金矿床分为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和变质岩型.赋金地层主要为云开群上亚群和寒武系八村群,它们具有较高的含金丰度,可作为本区金的矿源层.在区域变质或混合岩化作用下,矿源层中的金可能发生活化、转移并在局部富集.海西-印支期花岗岩有继承变质岩、混合岩的特征,分异演化程度不高,这对金成矿有利. 相似文献
87.
毗邻烃源岩的细粒储层,由于其岩石结构、组分及沉积环境的特殊性,成岩作用表现出一定差异。本文以张家垛油田阜三段细粒碎屑岩储层为例,通过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相关分析,研究其成岩作用的特殊性。研究结果表明:(1)细粒储层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高,常被泥岩包裹,在压实作用中若存在欠压实,粒间孔可以被很好地保留下来;(2)细粒储层形成时水动力较弱,杂基含量高导致微孔较多;(3)大量的粘土矿物使孔隙比表面增加,抑制了后期硅质和碳酸盐胶结物的析出;(4)比表面的增加减缓了孔隙流体的对流速率和扩散速率,不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粒度越细,次生孔隙越不发育。细粒碎屑岩储层有别于常规储层,对其特殊的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8.
89.
岩溶作用季节性变化对洞穴沉积物沉积速率的影响研究——以重庆雪玉洞地下河系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雪玉洞地下河系统为例,通过对2007年2月―2011年9月的水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合近年来对洞穴沉积物沉积速率和洞穴CO2浓度的监测,发现雪玉洞地下河水化学成分受围岩的岩溶作用控制,地下河水中的3HCO、Ca2+分别占总离子的84.2%~94.4%,水化学类型为Ca2+-3HCO型。与西南其他岩溶研究区相比,该研究区域由于上覆植被好、枯枝落叶多、土质松软、岩石裂隙发育等因素,促使雨季岩溶作用较旱季异常强烈,雨季地下水中的3HCO、Ca2+和电导率较旱季分别高出20.1%、29.9%和16.5%。洞穴滴水在滴落过程中释放出CO2,导致洞穴CO2浓度升高,但由于雨季水源较旱季更为充裕(洞内表现为滴水增多),因而雨季的洞穴沉积速率较旱季高82.5%。雪玉洞内温度稳定、水汽饱和以及CO2浓度较高,使得岩溶沉积不易风化、色白如玉。 相似文献
90.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本身恢复能力的利用,突出水资源保护与优化配置,已成为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在分析陕西省榆林市生态特征与生态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运用现状调查、综合评判等方法识别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比如水土流失、矿山生态破坏、黄河沿岸生态系统脆弱、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明显等。针对性地提出"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理念、以保水为主线的基于自然(NbS)的生态修复方案,构建了"一廊两带三区多点"的生态修复格局,形成了4种基于水和NbS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修复模式,布置了16项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优化榆林地区生态修复理论与模式,增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发展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模式,提高了黄河中游生态安全格局,进而促进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为黄河中游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