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923篇 |
免费 | 7017篇 |
国内免费 | 240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96篇 |
大气科学 | 1062篇 |
地球物理 | 30178篇 |
地质学 | 7642篇 |
海洋学 | 1488篇 |
天文学 | 84篇 |
综合类 | 1630篇 |
自然地理 | 10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2篇 |
2023年 | 926篇 |
2022年 | 1217篇 |
2021年 | 1336篇 |
2020年 | 1060篇 |
2019年 | 1076篇 |
2018年 | 724篇 |
2017年 | 697篇 |
2016年 | 630篇 |
2015年 | 956篇 |
2014年 | 1632篇 |
2013年 | 1352篇 |
2012年 | 1748篇 |
2011年 | 1607篇 |
2010年 | 1622篇 |
2009年 | 1798篇 |
2008年 | 1707篇 |
2007年 | 1371篇 |
2006年 | 1440篇 |
2005年 | 1364篇 |
2004年 | 1278篇 |
2003年 | 1275篇 |
2002年 | 1454篇 |
2001年 | 1300篇 |
2000年 | 1188篇 |
1999年 | 1168篇 |
1998年 | 1138篇 |
1997年 | 1230篇 |
1996年 | 1252篇 |
1995年 | 1328篇 |
1994年 | 1204篇 |
1993年 | 1213篇 |
1992年 | 1231篇 |
1991年 | 1072篇 |
1990年 | 951篇 |
1989年 | 639篇 |
1988年 | 93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58篇 |
1985年 | 53篇 |
1984年 | 54篇 |
1983年 | 45篇 |
1982年 | 64篇 |
1981年 | 46篇 |
1980年 | 52篇 |
1979年 | 58篇 |
1978年 | 36篇 |
1977年 | 38篇 |
1976年 | 36篇 |
1974年 | 4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61.
对唐山7.8级地震前叠加在地形变,地电阻率,地应力等年变背景上的异常,用月差值法消作年变,使异常和异常指标明显突出。 相似文献
62.
1991年2月25日柯坪6.5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土层地应力、金属摆倾斜仪等多项前兆观测出现异常变化,说明强震发生前近场灵敏度较低的简陋仪器也能观测到明显的前兆反应。分析、认识这些异常对地震短临预报的决策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3.
从理论上定量分析机械摆和环路滤波等开环诸参数变化对速度传感反馈地震计闭环参数的影响.研究指出,在环路设计中可半自由选取的开环阻尼取值对参数稳定性有重要影响.过大或过小的开环阻尼取值均可能造成参数稳定性急剧变差,影响地震计在只标不调的状况下长期连续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64.
由岩体失稳讨论地震前兆的复杂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断层带应变弱化——失稳的地震模式表明,岩体失稳不仅取决于作用的应力水平,而且决定于应变弱化阶段中环境刚度和岩石刚度的相对大小。该模式可能被应用去解释实际观测中出现异常,而其后不发生地震活动的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65.
胡松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3,24(6):125-130
引言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位于贵州省安龙县和广西省隆林县交界处的红水河上游南盘江上,是红水河梯级电站的第一级。大坝坝型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178 m,总库容1.026×1010m3,最大蓄水高度154 m,水库回水长度14 km。为了获得水库蓄水后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66.
67.
利用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区所在的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区域水准、GPS、流动重力和跨断层短测线等地形变监测资料,结合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已往的研究结果,分析了不同类型资料反映的震前区域性地壳变形背景、断层形变异常特征和可能的机理.结果认为:(1)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西秦岭、六盘山等构造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GPS水平挤压闭锁高应变积累、垂直隆升异常高梯度带和重力升、降差异剧烈变化等中长期背景;(2)震前到震时发震断裂附近及其外围相关构造区域断层形变异常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起伏波动变化显著,尤其是汶川地震以来的波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本区构造比邻的龙门山断裂带剧烈右旋错动对本区的影响,与本次岷县6.6级地震过程有关;(3)本区有地形变监测资料积累以来缺乏6级以上震例,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中长期形变背景异常,但何时进入短期-短临阶段确实很难把握,需要不断积累总结和探索提高. 相似文献
68.
69.
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问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中国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不仅有助于解决和应对岩溶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将推动岩溶科学的发展,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今后的岩溶研究应当落实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学中的应用,发挥我国岩溶研究的地域优势,探索我国岩溶关键带的特征和重要过程;加强岩溶作用应对全球变化、岩溶碳汇速率和稳定性的研究,建立应对极端气候的长效机制;考虑古纬度和古气候对古岩溶形成的影响;深入探索微生物对深部碳酸盐岩岩溶形成的作用;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思考从南北方岩溶分界线的角度开展岩溶自然遗产地的申报工作;将现代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岩溶资源环境、水文地质研究中,做好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研究,服务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