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6篇 |
免费 | 617篇 |
国内免费 | 9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篇 |
大气科学 | 41篇 |
地球物理 | 305篇 |
地质学 | 3045篇 |
海洋学 | 374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116篇 |
自然地理 | 3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43篇 |
2022年 | 147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141篇 |
2019年 | 149篇 |
2018年 | 117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115篇 |
2015年 | 105篇 |
2014年 | 194篇 |
2013年 | 162篇 |
2012年 | 165篇 |
2011年 | 160篇 |
2010年 | 137篇 |
2009年 | 138篇 |
2008年 | 142篇 |
2007年 | 143篇 |
2006年 | 168篇 |
2005年 | 119篇 |
2004年 | 137篇 |
2003年 | 127篇 |
2002年 | 113篇 |
2001年 | 88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87篇 |
1998年 | 87篇 |
1997年 | 102篇 |
1996年 | 96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111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81篇 |
1990年 | 84篇 |
1989年 | 67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1947年 | 3篇 |
1946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保山地块东缘何珠次英安斑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原位U-Th-Pb同位素测定,得到16个测定点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16.8Ma±2.2Ma。该年龄值反映了岩体的侵位时间,表明其属于晚三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新生代。结合岩相学和前人地球化学研究资料分析认为,岩体具有I型和S型花岗岩的特征,反映了其在矿物和地球化学组成上的不平衡,应为幔源高温基性岩浆与壳源岩浆混合形成的,且前者占主导地位。这是昌宁-孟连结合带西侧首次报道幔源物质对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参与,表明保山地块在碰撞后地壳熔融过程中伴随地幔物质的上涌。研究表明,以何珠岩体为代表的次英安斑岩并非前人认为的新生代,保山地块南端前人划分的新生代岩体群的分布范围和规模可能需要重估。 相似文献
62.
63.
了解中国北方晚冰期和全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基于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在3个AMS14C年代的支持下,通过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重建了临汾盆地晚冰期至中全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宋村沟剖面的黄土和古土壤分别处于初等和中等化学风化阶段,而不同地区风成堆积物的化学风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控于东亚夏季风的区域变化。多指标综合分析表明,晚冰期以来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晚冰期东亚冬季风较强,气候干冷;早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强化,气候向暖湿转变;早中全新世东亚夏季风达到峰值,为最暖湿的适宜期;中全新世晚期东亚夏季风减弱,气候再次转向干冷;临汾盆地的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和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64.
源—汇系统分析下的古地势重建是当前沉积学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向。古地势重建对于理解区域构造演化、气候变化、地表风化、物源供给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作用。BQART沉积通量模型提供了入海流域中沉积通量与地质背景B、水流量Q、流域面积A、最大地势高度R、年均温度T之间的经验关系,逐渐发展为深时尺度下古流域地势重建的重要工具。本文在综合层序—古地理、旋回地层学、古水文比例关系和古地貌比例关系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定量古地理的BQART模型深时古地势重建方法,结合沉积体积回填法可进一步获得构造抬升幅度与速率。通过该方法获得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古地势在晚二叠世期间持续缓慢上升,至晚二叠世末达200余米,累计构造抬升幅度约500~750 m。该深时古地势方法适用于气候温暖湿润、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的中大型外流盆地,对能源盆地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66.
67.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晚二叠世乌丽群类生物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二叠系乌丽群中的晚二叠世类化石 ,可分为两个组合 ,产于乌丽群下部那益雄组的Palaeofusulina parafusiformis- N anlingella simplex组合 ,产于乌丽群上部拉卜查日组的 Gallowayinella meitienen-sis- Palaeofusulina sinensis组合 ,这两个类化石组合属种分异度低 ,丰度高。该生物群属于特提斯动物群 ,在羌塘盆地及华南地区具有广泛的区域对比性。各拉丹冬及其邻近地区的二叠纪类生物群均为暖温型 ,属华夏特提斯区的分子 相似文献
68.
69.
笔者描述了采集于贵州关岭生物群中4种双壳类化石,即顾氏海燕蛤HalobiakuiChen,平脊海燕蛤HalobiaplanicostaYinetHsü,斜锉蛤未定种Plagiostomasp.和麻生海扇未定种Asoellasp.。标本保存良好,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指出在卡尼期早—中期,由于大量淡水的注入,关岭地区海水发生间歇性缺氧(或贫氧)事件,从而导致浮游或假浮游类型为主的双壳类化石的灭亡。 相似文献
70.
海南乐东地区晚三叠世A型花岗岩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在进行1:5万黄流市幅、千家幅区域地质调查中,首次在海南省乐东县木棉头乡一带发现晚三叠世A型花岗岩.这一发现,对研究该地区侵入岩的形成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现将其基本特征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