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6篇 |
免费 | 183篇 |
国内免费 | 2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6篇 |
大气科学 | 123篇 |
地球物理 | 245篇 |
地质学 | 435篇 |
海洋学 | 212篇 |
天文学 | 103篇 |
综合类 | 67篇 |
自然地理 | 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62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62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7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5篇 |
1962年 | 2篇 |
1949年 | 1篇 |
1947年 | 1篇 |
1946年 | 2篇 |
1945年 | 1篇 |
1944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SSI效应对粘弹性阻尼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一单跨7层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场地和地震波输入条件下的粘弹性阻尼结构进行了二维有限元时程分析,探讨了SSI(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效应对粘弹性阻尼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①在硬土和稍硬土地基条件下,SSI效应明显降低了结构的楼层位移峰值,若在抗震设计中对客观存在的SSI效应加以考虑,设置较少数量的阻尼器(与刚性地基假定条件下确定的阻尼器数量相比)就能使结构的实际地震位移反应满足基于刚性地基假定的地震位移控制目标;②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减震效果与场地条件、输入地震动特性密切相关;③与刚性地基相比,SSI效应使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减震效果明显降低,且地基越软,降低幅度越大。因此,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SSI效应,对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减震控制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并针对不同的场地条件选用合适的阻尼器类型和性能参数,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减震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3.
通过对风陵渡-三门峡晋豫间黄河峡谷的地貌考察和 1 :50000 地形图(1970年)的分析,初步查明了黄河南岸黄土状沙丘的分布特征。选取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阌底约75m高的黄土状沙丘剖面进行了观测和取样。根据该剖面的粒度分布特点,选取中颗粒(40~90μm)石英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研究。采用简化SAR法测量样品的等效剂量(De),其中5个样品与SAR法测量的De值对比,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对阌底剖面自上而下19个样品运用简化SAR法做了OSL年龄测定,其中8个还进行了4~11μm细颗粒石英简易多测片再生法(SMAR)OSL测年,两个粒级石英的OSL年龄测定值在测量误差范围内一致。初步结果表明,晋豫间黄河峡谷阌底黄土状沙丘发育不晚于距今约5.5万年前,并延续到全新世初期,风沙堆积速率在3.2万年前后曾出现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4.
95.
96.
97.
本文指出了子午环光栏自动控制系统研制的必要性,并简要介绍了控制原理,结果表明,该控制部分设计合理大大简便了操作。 相似文献
98.
99.
消光位的测定是晶体光学研究法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对于矿物鉴定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消光位测定的准确度,从十九世纪晶体光学发展的前期起,人们就从不同角度作了各种努力。一方面,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判别能力入手,设计了一系列的试板,如现在应用较广泛的中村双石英试板(Nakamura biquartz plate)。另一方面,则是完全排 相似文献
100.
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小河口湾中沉积动力观测系统(SDS)进行现场试验之际,采集了四个箱式柱样,经过X光透射照相和粒度分析、判读分析等工作,获得了该处沉积作用的动态分析成果:1.确定出潮流活动层厚及其影响的因素。2.鉴定出涨潮流层与退潮流层。3.推移质沉积与悬移质沉积。4.确定出底层潮流中存在着优势流,且定为涨潮流。5.确定出该潮流的流速大小。以上解析结果都为现场SDS实测资料所证实是正确的,进一步求得动态的具体数据,最后建立了一个潮汐通道的简单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