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67篇 |
免费 | 223篇 |
国内免费 | 2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篇 |
大气科学 | 62篇 |
地球物理 | 132篇 |
地质学 | 1234篇 |
海洋学 | 106篇 |
天文学 | 80篇 |
综合类 | 123篇 |
自然地理 | 2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53篇 |
2022年 | 75篇 |
2021年 | 85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78篇 |
2014年 | 93篇 |
2013年 | 89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98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55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49年 | 1篇 |
194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分析神府矿区马家梁村一带煤矿开采对地下水径流及水位的影响,认为杨伙盘煤矿开采对该村西部地下水量的增减影响甚微。老张沟煤矿开采造成区内地表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孙营岔一矿开采后对地下水有影响。煤层开采是影响井水、沟流减少不可忽视的因素。爆破采煤将导致原生裂隙、裂纹数量的增加,致部分裂隙穿透上部隔水层,从而造成地下水漏失,水位下降,泉流量减少。 相似文献
74.
75.
张莉萍 朱健 朱永生 霍丽 木明江·吾守尔 ZHANG Li-ping ZHU Jian ZHU Yong-sheng HUO Li Muminjian· WUXUR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2007,1(1):36-38
在悬移质输沙率与流量异步施测法基本原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河流特性建立了多年综合及相邻流量测次累积面积百分数与累积流量百分数相关曲线法不同的部分流量权重系数借用方案。经实测资料检验输沙率与流量异步施测法的计算误差符合《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精度要求,能满足悬移质泥沙测验的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76.
2015年1月14日乐山金口河M5.0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川南山区与四川盆地交界一带。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与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同时,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方法反演了主震及序列中8次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另外,利用Coulomb3计算了主震发生后库仑应力改变量,得到的结果如下:①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金口河M5.0地震位于(103.18°E,29.32°N),震源深度16.6km,略深于波形反演结果(12km)。序列分布在NNW向天全-荥经断裂和NE向西河-美姑断裂的交汇部位,余震序列在空间上呈NE向展布。②M5.0主震的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50°/倾角46°/滑动角107°,节面Ⅱ:走向146°/倾角47°/滑动角73°,表现为走向NW(NNW)、中等倾角的逆冲型运动方式。序列中其余8次ML≥2.0余震大多以走向NE的逆冲型地震为主,个别为走滑或正断层类型。主震和大部分余震的节面方向不一致,主震节面方向与余震长轴方向也不一致。③主震后库仑应力改变量显示,余震主要发生在主震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的区域。综合分析推测,NNW向天全-荥经断裂为本次地震主震的发震构造,倾向NE的机制解节面Ⅰ指出了该断裂的几何产状;M5.0主震发生后,立即触发了其旁侧的NE向西河-美姑断裂,并激发了多次余震。 相似文献
77.
78.
Guoqing WANG Jianyun ZHANG Ruimin HE Naiqian JIANG Xin'ai JING 《国际泥沙研究》2008,23(2):174-180
Recently, runoff in many river basins in China has been decreasing. Therefore, the role that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 playing in this decrease is currently of interest.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an assessment method that was designed to quantitatively separat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runoff in river basins. Specifically, we calibrated the SIMHYD rainfall runoff model using naturally recorded hydro-meteorologic data pertaining to the Sanchuanhe River basin and then determined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runoff by comparing the estimated natural runoff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in which humans disturbed the basin to the runoff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prior to disturbance by huma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S1MHYD rainfall runoff model performs well for estimating monthly discharge. In addition, we found that absolute runoff reductions have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with average reductions of 70.1% and 29.9% in total runoff being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respectively. Taken togeth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human activities are the primary cause of runoff reduction in the Sanchuanhe River basin. 相似文献
79.
河淮地震带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淮地震带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初步认为研究区地震活动存在准周期性变化。研究还发现,该区地震活动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