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76篇 |
免费 | 1136篇 |
国内免费 | 8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13篇 |
大气科学 | 82篇 |
地球物理 | 461篇 |
地质学 | 3395篇 |
海洋学 | 323篇 |
天文学 | 55篇 |
综合类 | 367篇 |
自然地理 | 30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82篇 |
2023年 | 108篇 |
2022年 | 142篇 |
2021年 | 164篇 |
2020年 | 165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128篇 |
2017年 | 152篇 |
2016年 | 150篇 |
2015年 | 177篇 |
2014年 | 250篇 |
2013年 | 216篇 |
2012年 | 245篇 |
2011年 | 217篇 |
2010年 | 196篇 |
2009年 | 202篇 |
2008年 | 147篇 |
2007年 | 156篇 |
2006年 | 156篇 |
2005年 | 122篇 |
2004年 | 118篇 |
2003年 | 137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130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121篇 |
1998年 | 119篇 |
1997年 | 149篇 |
1996年 | 136篇 |
1995年 | 131篇 |
1994年 | 148篇 |
1993年 | 126篇 |
1992年 | 128篇 |
1991年 | 105篇 |
1990年 | 125篇 |
1989年 | 83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3篇 |
1976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2010年8月,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1964年、1981年和1990年建立的人工固沙区为对象,以流动沙丘和邻近的天然植被区为对照,利用根钻取样法研究了不同年代固沙植被区根系的3.0 m剖面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单位土地面积上<1 mm的活根、全部活根、<1 mm的死根和全部死根的重量密度和长度密度在不同样地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流沙、1990年、1981年、1964年固沙区和天然植被区全部活根重量密度分别为2.9±2.2、164.7±46.5、461.3±83.6、440.4±81.8 g·m-2和350.0±132.5 g·m-2,5个样地全部死根重量密度分别为4.9±2.8、58.7±16.8、390.9±57.9、492.5±252.2 g·m-2和214.4±29.9 g·m-2;根长密度也表现为相似的变化趋势。单位土壤体积的根系重量密度和长度密度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植被区0~1.0 m土壤层活根的累积重量密度和长度密度在全部活根中的比例均超过70.0%,其中以天然植被区最大,流沙区则不超过25%;死根也表现为相似的趋势,只是比例有所降低。根鞘占全部根系生物量的比例非常不稳定,流沙区的最大,为94.3%,而1981年植被区的只有0.5%,1964年、1990年固沙区和天然植被区分别为29.9%,70.3%和58.9%。 相似文献
902.
浙江东部火山岩地区的地层时代和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浙东地区地层特征与划分、同位素年龄等综合分析,结合近年来的新资料,认为该区前寒武纪地层由太古宙地壳物质再循环重熔结晶形成;芝溪头变质杂岩原岩可能由古元古界八都(岩)群与石炭系—二叠系沉积地层组成,二者共同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发生变质作用;中生代大规模火山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磨石山群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以大规模喷发酸性火山岩为特征;永康群、天台群中的众多地层也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是不同火山构造盆地(洼地)喷发—沉积的同期异相堆积物或同期同物异名地层,以双峰式火山岩、"红层"为特征。 相似文献
903.
西秦岭礼县长安一带西汉水群牙形刺特征及时代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秦岭礼县长安一带西汉水群中首次采到牙形刺,计有17属36种。根据牙形刺动物群特征、主要种属地史分布及其区域对比,确认该区西汉水群之七固组层位应为上泥盆统法门阶(锡矿山阶),龙鳞桥组主体为费拉斯阶(余田桥阶)底部层位中牙形刺显示中一晚泥盆世过渡色彩。 相似文献
904.
地球轨道根数变化与第四纪冰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米兰柯维奇(Milankovitch)天文气候学理论和第四纪地质时期以来冰期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地球上的冰体积具有近10万yr的变化周期,并伴有近4万yr和2万yr的变化周期,它们是由于地球的轨道根数变化导致的气候变迁所致;不同的地球物理资料中均存在上述类似的变化周期,表明气候变迁所导致的变化是全球性效应,证实米兰柯维奇天文理论是基本正确的;对天文气候学理论作了简要介绍,指出了米兰柯维奇天文气候学理论的可能不足,对引起最近百万yr以来的近10万yr气候变化周期的可能天文机制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05.
截至4月13日,浙江已完成701处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实验点的设备安装和并网运行工作,提前超额完成自然资源部下达浙江省的690处工作任务,工作进度在全国17个省(区、市)中位居前列. 相似文献
906.
钾-氩法所测出的地质事件的表面年龄一般小于地质事件发生的真实年龄,其中很多没有地质意义。本文利用随机过程理论,在对地质体内40Ar的逸散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如下年龄计算公式: 在一定条件下,利用这些公式,可以据钾-氩法测试资料求出地质体形成时代t+t0、热扰动结束时代t0及热事件所持续的时期t’。据所导出的公式,对冀东迁西群地层的年龄进行讨论,求得2500Ma左右结束的那期热事件所持续的时期t’为4.76亿年,迁西群形成时代为3000—3300Ma。检验表明,公式有效。 相似文献
907.
海南岛陀烈群与逗文庄群的时代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陀烈群和逗文庄群是1964年广东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创建,代表五指山地区早古生代的地层单位。由于缺少决定时代意义的化石,其时代是长期争论的地质问题。近年来1:5万区调和科研工作发现了较多化石,为本区地层进一步划分提供了依据,但出现取消长期习惯使用的群名的趋势,具代表性划分方案见表1。 相似文献
908.
909.
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原位培养分离及其活性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发掘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放线菌资源,本文利用原位培养装置,埋于根际土壤中俘获放线菌,30d后取回实验室,采用平板涂布法对4个地点的原位培养样品于15种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株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进行抗菌活性和产酶活性检测。共分离得到113株放线菌。对其中33株放线菌进行测序,结果表明20株属于链霉菌属,11株属于拟诺卡氏菌属,1株属于伦兹氏菌属,1株与拟诺卡氏菌属相似性最高为90%,很可能属于放线菌一个新属。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其中有7株、4株、18株、6株、10株、3株实验菌株分别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有抑制作用;有55株、62株、24株、72株的实验菌株分别具有纤维素酶活性、淀粉酶活性、胶原蛋白酶活性、酯酶活性。原位培养可以丰富对广西红树林根际土壤的认识,分离到了新种甚至可能是新属的放线菌,分离得到的部分放线菌菌株具有较高生物活性,为后续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910.
板溪群和莲沱组对比问题与震旦/前震旦界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我国地学界长期争论的板溪群与莲沱组对比及有关的震旦/前震旦界限等问题。指出:莲沱组与板溪群不是同时异相,而是上下关系;莲沱组可以和富禄组中下部对比。“大塘坡间冰期”不相当于富禄间冰期,而只相当于富禄间冰期末的一段温暖期;长安冰期不能对比于“古城冰期”,后者只相当于富禄间冰期晚期的一个冰阶段。震旦/前震旦界限不应当置于莲沱组之底,而应在长安组和板溪群及其相当岩群之间。同时提出,在黔桂地区建立我国与国际前寒武划分新案中的Cryogenian对应的单位层型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