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8篇 |
免费 | 231篇 |
国内免费 | 5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8篇 |
大气科学 | 64篇 |
地球物理 | 150篇 |
地质学 | 1209篇 |
海洋学 | 307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111篇 |
自然地理 | 1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67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79篇 |
2014年 | 99篇 |
2013年 | 95篇 |
2012年 | 113篇 |
2011年 | 108篇 |
2010年 | 80篇 |
2009年 | 92篇 |
2008年 | 83篇 |
2007年 | 108篇 |
2006年 | 110篇 |
2005年 | 87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76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52年 | 1篇 |
1950年 | 3篇 |
1948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结合1∶5万水文地质调查,对香溪河岩溶流域溶洞特征进行了探究,统计其溶洞的规模、形态、发育地层、发育方向及分布高程,结果表明:该区洞穴规模中等,受岩性的控制,溶洞的发育表现出对碳酸盐岩岩组类型的选择性,其中寒武-奥陶系地层溶洞发育程度最高;溶洞的发育方向多为北北东和北北西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同时受本区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的影响,溶洞集中发育于4个高程区;从溶洞发育的构造部位来看,溶洞主要分布在宽缓向斜的东南翼及向斜核部,平面分布表现出分带性;该区溶洞多发育至早期就停止进一步发育,其规模、类型、分布特征等与鄂西南地区溶洞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3.
84.
挪威极地岩溶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挪威北部现处于极地地带,但岩溶,尤其洞穴却很发育。现已查明的洞穴达1100多个,最长的达11km,最深的有630m。地表微岩溶形态也丰富。根据野外调查和初步分析,其岩溶发育机制可概括如下:(1)特殊的地质背景:条带状大理岩(相对透水)间夹于片岩(相对隔水)中,这导致了大量的外源水的补给;第三纪以来的强烈抬升导致岩石的变质,以及断裂和一些构造脆弱面的形成;第四纪冰川作用和深切峡湾的形成导致了非常大的水力梯度和水动力场;(2)有利的气候条件,包括非常大的降水量(平均年降水量在3000~3500mm之间),以及冰期间冰期的相互作用(导致周期性的强烈水循环)。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有利的条件为岩溶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因此水的强烈侵蚀作用很可能是该地区岩溶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5.
86.
桂林地区曾是古人类活动活跃的地区,据可以断代的古人类洞穴遗址统计,发现桂北地区大部分的洞穴遗址其年代的下限都在距今约7 000 a左右,此后古人类离开了洞穴,史前文化也随之发生了重要改变.影响古人类演化的因素有很多,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古人类离开洞穴,改变生活习性,这一问题一直都是困扰考古学界的难题.本文通过研究桂北地区洞穴遗址的堆积特点,结合洞穴沉积-堆积物的特征及其孢粉记录的古气候信息,探讨了季风气候变化对桂林地区古气候变化的影响作用和气候演变历史,揭示了桂林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季风气候变化时间序列和突变事件以及对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距今7 000 a左右为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东亚夏季风强盛,气温升高,桂林地区的降雨增多,一方面由于地下河水位升高,淹没了穴居洞穴,其次是由于降雨增多,导致洞穴湿度增大,从而迫使古人类搬出洞穴. 相似文献
87.
为探讨下扬子地区二叠系硅质岩的硅质来源和形成背景,以巢湖地区二叠纪栖霞组和孤峰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前人大量有关栖霞组和孤峰组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并对采自栖霞组和孤峰组硅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测试。栖霞组、孤峰组硅质岩样品测试结果显示,硅质岩的稀土元素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的配分曲线近似平坦型向左倾斜,有弱Ce负异常,且HREE弱富集,反映了热水沉积硅质岩的特征。研究区硅质岩样品的Al Fe Mn三角图中,样品投点分布较广,即Al比值变化范围较大,认为是岩浆在喷发过程中受硅-铝质陆壳混染作用的结果。结合沉积环境判别指标分析认为:栖霞组硅质岩沉积时期其沉积环境主要为大陆边缘环境;孤峰组硅质岩沉积时期其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海盆过渡环境。从栖霞组到孤峰组沉积时期,海侵规模不断变大,水体变深,海盆面积扩大,研究区在不同时期沉积环境存在差异。研究区栖霞组、孤峰组硅质岩的沉积与大陆边缘裂陷活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8.
89.
中国洞穴数量多、分布广,洞穴生物资源丰富,传统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效率不高,受特殊环境影响而覆盖范围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洞穴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开展。环境DNA(eDNA)可通过从环境中提取洞穴生物的痕量DNA,利用PCR等技术对其多样性组成、生物量等进行定性和定量调查,将成为未来中国洞穴生物研究中使用的重要手段。文章对eDNA原理、在洞穴生物研究中的优势、目前取得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进行评述,同时进一步分析中国开展相关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展望eDNA在中国洞穴生物研究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90.
小样本容量岩土体参数最优联合概率分布模型的识别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基于Bootstrap提出了小样本容量岩土体参数最优边缘分布函数和最优Copula函数识别方法。简要介绍了岩土体参数联合概率分布函数构造的Copula方法,采用AIC准则识别最优的边缘分布函数和Copula函数。将识别结果表示为不同备选边缘分布函数和Copula函数为最优边缘分布和最优Copula的权重系数集合,以基桩荷载-位移双曲线参数试验数据为例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小样本容量岩土体参数试验数据估计的样本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具有较大的离散性,这种离散性进一步导致了统计量AIC值存在较大变异性。提出的基于Bootstrap的最优边缘分布函数和最优Copula函数识别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考虑统计量AIC值的变异性,而且能够综合地反映不同备选边缘分布函数和Copula函数为最优边缘分布和最优Copula函数的概率,为小样本容量岩土体参数最优边缘分布函数和最优Copula函数的识别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