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4篇 |
免费 | 261篇 |
国内免费 | 3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篇 |
大气科学 | 31篇 |
地球物理 | 456篇 |
地质学 | 810篇 |
海洋学 | 121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121篇 |
自然地理 | 2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68篇 |
2021年 | 66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57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73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在现有侧向测井仪器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贴井壁式阵列方位侧向测井电极系,该仪器能提供径向和周向方位电阻率测量.该电极系采用贴井壁测量方式,提供5种径向探测深度.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了阵列方位侧向测井电极系的井眼影响特性、径向探测特性、纵向分层能力、方位分辨能力,并模拟其对井周地层、水平井非对称泥浆侵入和倾斜地层的响应.在导电泥浆中最大探测深度为1.23m,纵向分辨率为0.3m,可以识别出0.1m薄层,方位分辨率为20°.贴井壁测量时,纵向分辨率不受泥浆和围岩电阻率的影响,能够准确测量井周方位电阻率,较不贴井壁测量具有很大优势,同时利用12条方位电阻率曲线能够反映出水平井泥浆非对称侵入特性,倾斜地层倾角和倾斜方向. 相似文献
62.
近30 a来冰川动力学模型有了快速发展, 在南极、 格林兰冰盖预测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对山地冰川的研究也初见端倪. 从冰川流动的力学过程出发, 利用本构方程、 理想冰川假设、 浅冰层近似(Shallow ice approximation)假设完整地推导了理想冰川流动的物理过程, 揭示了冰川流动的机理, 建立了气候变化和冰川自身重力引起的理想冰川物质和能量再分配的温度耦合三维流动模型. 结合山地冰川的冰床形态, 将理想冰川与实际冰川相结合, 使理想冰川流动模型更好地近似山地冰川的流动. 相似文献
63.
全尾砂-废石混合回填膏体流动特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量浓度、废石掺量是影响尾砂-废石混合回填体流动特性的主要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对膏体流动性的影响规律,对于控制膏体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改进的小型直剪装置进行混合回填体直剪试验,以黏聚力、内摩擦角、抗剪强度为依据,综合得出了混合回填膏体流动性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膏体在受力变形前期呈较为明显的似弹性性质,随废石掺量增加,位移-剪应力曲线中阶梯状变化趋势增加;回填体黏聚力取决于质量浓度,内摩擦角受质量浓度和废石掺量影响程度基本相同,两者协同作用;质量浓度在80%~88%范围时,黏聚力随质量浓度增大呈非线性增大,内摩擦角与质量浓度呈S型变化趋势;抗剪强度随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在82%~84%区间抗剪强度变化显著,流动性出现突变。 相似文献
64.
基于p-y曲线(p为土水平抗力,y为侧向位移)的基坑围护结构计算方法虽然考虑了基坑内侧土体可能进入塑性状态的实际情况,但未考虑内支撑架设时围护墙已发生一定侧向位移、内支撑是在围护墙已发生初始位移后才开始工作的工程实际。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基于p-y曲线的、考虑内支撑架设时支撑处围护墙初始位移的基坑围护结构计算模型,建立了围护墙侧向位移计算的有限差分方程和方法,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理论分析与工程实例计算结果均表明,文中提出的基于p-y曲线的基坑围护结构计算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5.
66.
海南石碌铁矿床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铁多金属成矿富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石碌铁矿曾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其形成、定位与褶皱变形及伴随的剪切、塑性流动等构造密切相关。石碌矿区构造变形大致分为早期(D1)复式向斜的形成时期、晚期(D2)褶皱叠加和剪切变形时期。后者又进一步分为韧-脆性变形(D2a),脆-韧性变形、层间滑脱断层形成(D2b)和脆性变形、矿体破坏(D2c)3个阶段。石碌铁矿床受NW—SE向复式向斜及其与NE—NNE向褶皱叠加所形成的横跨或斜跨褶皱的严格控制;褶皱过程所伴随的剪切变形和高温塑性流动是富铁矿形成的重要机制。复式向斜轴部,尤其是2期向斜褶皱轴的叠加部位往往可发现厚大的富铁矿体。 相似文献
67.
68.
69.
提出一个数学模型以研究碳酸盐岩含水层由其原始状态到成熟岩溶含水系统的发展过程。模型由3个模块组成:(a)二维连续空隙水渗流模块,表示裂隙系统(“分散流”系统),即岩溶空管道之间水性差而贮水性强的那部分岩体;(b)非连续管道网络模块,模拟冉溶道内发生的层流、紊流运动和溶质运移过程;(c)碳酸盐岩溶蚀模块。管道-裂隙系统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模拟那种复杂的、具有多种地下水补给方式的岩溶含水盆地的演化是可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