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4篇 |
免费 | 340篇 |
国内免费 | 2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5篇 |
大气科学 | 324篇 |
地球物理 | 433篇 |
地质学 | 540篇 |
海洋学 | 150篇 |
天文学 | 26篇 |
综合类 | 97篇 |
自然地理 | 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65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68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98篇 |
2011年 | 95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70篇 |
2007年 | 87篇 |
2006年 | 55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52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43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8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5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8篇 |
1965年 | 10篇 |
1961年 | 8篇 |
1960年 | 4篇 |
1958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中国陆态网络地基GPS-TEC观测,针对2008~2019年发生在中国区域的7个MS≥6.0地震,采用滑动四分位距法分析了地震前后的电离层扰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5个地震的震前2~6天,GPS-TEC值出现负异常扰动,地震发生期间及震后电离层TEC出现正异常扰动,主要集中在震后2~7天;GPS观测站距离震中越近,垂直上空的TEC扰动越明显,扰动空间最大范围可达2000km。随着震级的增加,震前电离层TEC异常扰动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且异常覆盖的范围也有所扩大。因此,认为震前一周内的电离层TEC变化可能提供揭示电离层扰动与地震活动之间关系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利用1958—2006年日喀则和玉树观测的历年各月平均地面(0 cm)温度和气温(百叶箱)资料,采用新量纲重新计算并续补了48年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后延1~2个月的显著相关,干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除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外,总体表现出春、夏季由弱变强,秋、冬季由强变弱,且具有稳定而显著的准11年和17年周期。持续的太阳黑子数偏少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指示性;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变长(太阳活动减弱)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通过初步分析认为,太阳活动是引起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8.
109.
根据河南省104个气象站1957 2000年降水量资料,以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负距平(%)为干旱指标,提取不同等级干旱的资料矩阵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并取主要模态特征向量值和时间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干旱以轻旱和中旱为主要特征,40余年轻旱、中旱发生频率达59.71%和32.24%;各等级干旱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豫北、豫东以及豫西北的部分地区是干旱频发区,而豫西南和豫南地区则是干旱低发区;干旱的时间变化呈波峰波谷交替的振动形式,大规模轻旱2~3 a一遇,中旱3~4 a一遇,重旱约10 a一遇。降水负距平(%)平均值的分布特征可从总体上体现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0.
近44年无锡寒潮天气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无锡市1959~2002年共44a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无锡寒潮发生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无锡寒潮的年发生次数有线性减少趋势;寒潮减少主要发生在10月、12月、4月.分年代看,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逐年代减少,但90年代又增多.寒潮减少与降温幅度减小、最低气温升高有关,其中最低气温升高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特征区域的500 hPa高度场偏高是寒潮发生次数减少的直接原因.最后,针对多寒潮年和少寒潮年的环流特点,给出了500 hPa典型距平场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