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105篇
大气科学   121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187篇
海洋学   125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24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遥感已成为支撑国家资源能源调查、粮食安全监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评估、国防安全等的重要信息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分析遥感相关文献所承载知识的时空分布、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梳理并提取遥感学科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的时空演化特征,可为遥感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科学支撑。对1962年—2021年间发表并被SCI数据库收录的遥感相关文章进行文献计量研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典型遥感卫星的文献发表及应用情况,系统剖析了1962年—2021年美国、欧洲、中国遥感研究热点及其变化过程,总结了美国、欧洲、中国学者在合成孔径雷达(SAR)、高光谱(Hyperspectral)及激光雷达(LiDAR) 3大遥感前沿技术的研究特点。结果表明:(1)遥感学科SCI文章数自1998年起呈现快速增长、加速增长的趋势。1962年—2012年全球累积发表遥感相关SCI文章69666篇,2013年—2021年全球累积发文100131篇。2014年,中国(第一作者)年度发表遥感相关SCI文章2048篇,首次超过美国(第一作者)年度1454篇跃居全球第一,此后一直领先。2021年,中国(第一作者)年度发表遥感相关SCI文...  相似文献   
932.
通过梳理《热带海洋学报》2012—2021年间发表的767篇论文,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了解这十年间的发展情况,为未来期刊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热带海洋学报》的影响因子和发文数在十年间大致呈现下降—上升的趋势,在海洋科学期刊中处于Q2区前列,并在2018和2019年进入Q1区;该期刊特色明显,更突出热带海洋,特别是南海的研究成果,涉及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中尺度涡、数值模拟、上升流、珊瑚礁、浮游植物等;拥有一批层次较高的核心作者群体,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方向涉及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环流、海洋遥感、海洋生物与生态学等;在高被引和高下载论文中,综述性论文占据较高比例。近年来,通过网络首发、新媒体推广等手段,《热带海洋学报》的论文下载量不断提高,影响力也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933.
笔者回顾并对比分析了西北省会城市供热现状及环境空气质量,指出传统采暖方式是影响该区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地热清洁能源的使用将有助于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传统热水井取热方式受地质条件制约较大,近年来一种取热不取水的新型地热开发利用技术——中深层地埋管供热系统应运而生,发展迅速。但是,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地面供热系统及管井换热能力的研究,对于地热资源储量及承载力的研究较少。在分析该技术适用范围的基础上,总结西北五省省会城市的地热资源条件,采用适当的方法结合城市建设范围估算地热可采资源量,分析在城市中推广使用中深层地埋管供热系统的前景及环境效益,并提出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34.
以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及的19个中国城市群共201个城市数据为样本,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型、空间误差模型等方法对城市群2006—2018年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群第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下降的态势,其中第二产业区位熵呈先降后升的趋势,第三产业区位熵则持续缓慢下降。(2)中国城市群第二、三产业协同集聚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城市群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依旧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而中部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相对较为落后。(3)中国城市群第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集聚态势逐渐减弱、内部差异逐渐增大。(4)运用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城镇化、政府调控和外商投资强度对中国城市群第二、三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空间布局影响较为显著,而科技支出强度的影响不显著。(5)产业协同集聚发展需因地制宜,东部地区城市群应发挥好政府的调控作用推动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分工;中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群应加快提升第三产业,确保其配套服务业能适应第二产业发展;西部城市群则应加强自身城镇化建设水平,保...  相似文献   
935.
基于2010—202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协调度并进行时空演进分析,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影响双链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1年,我国制造业双链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但区域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2)我国制造业双链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设施水平和人口集聚程度可以促进双链协调发展,但产业结构升级和环境规制对双链协调发展存在抑制作用。最后,从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要素共享平台和构建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