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1篇 |
免费 | 63篇 |
国内免费 | 15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12篇 |
地质学 | 471篇 |
海洋学 | 22篇 |
综合类 | 20篇 |
自然地理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华北-东北南部地区中生代中晚期粘土矿物与古气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分析了华北-东北南部地区中侏罗统-白垩系泥质岩中粘土矿物的相对含量,说明了实验结果和作为古气候定性指针分析的可信度,总结了粘土矿物相对含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古气候特征与演化,讨论了古气候变化与古地貌高地的关系。结果显示,伊利石既是各地也是各个层位最常见的粘土矿物,各区一般含量不少于20%,平均含量46.6%;其次是蒙脱石,在河南和山东的各个时期含量最低30%,平均达57.8%;高岭石和绿泥石只在山西较为丰富,其它各地相对少见;表明研究区中生代中晚期总体属于干冷气候环境,只在山西西部出现干冷-半湿热交替变化;证实古地貌高地“东部高原”的存在,但时空分布有所差异:时间上,它可始于中侏罗世并持续到白垩纪末期甚至古近纪;空间演化上分为两个阶段,早中侏罗世规模较小限于渤海湾之南,晚侏罗世—白垩纪扩大到东北南部和华北大部并呈南北向半弧形展布;认为东部高原对东北地区同期古气候没有影响,可能改变了冀北—辽西和豫西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时期的古气候;指出东部高原物质可能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主要通过郯庐断裂南北两端已经消失了的入海口输送,白垩纪中期及之后则可能主要卸载到了周边盆地。 相似文献
402.
山东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山东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中锆石的原位Hf同位素分析显示,形成于晚太古代(上交点年龄~2.5 Ga)的继承锆石具有正的εHf(t)值(+8~+1),Hf同位素模式年龄集中在2.6~2.8 Ga,与辽宁古生代金伯利岩中基性下地壳捕虏体中锆石Hf组成和Hf模式年龄十分一致,Hf模式年龄也与研究区变质岩和花岗岩的全岩Nd模式年龄相同,因此,这些继承锆石来自于晚太古代由岩浆底侵形成的基性下地壳.新生锆石出现在继承锆石周围或者以独立颗粒出现,其U-Pb年龄为177 Ma和132~126 Ma,εHf(t)值均为负值(-23~-1).山东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与富集岩石圈地幔,亏损地幔和地壳三个端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其中根据来源于晚太古代下地壳的侏罗纪铜石二长花岗岩限定的研究区下地壳εHf(t)平均值为-20,根据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早白垩纪沂南辉长岩限定的富集地幔端员的εHf(t)为-16.部分样品锆石εHf(t)变化非常大(-20~-1),示踪了岩浆作用过程中亏损地幔物质的参与程度的逐渐增强.这种变化是华北晚中生代岩石圈大规模减薄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03.
华南东部内陆地区在侏罗纪处于陆内伸展背景已逐渐成为学术界共识,但对于该时期东部陆缘的构造环境仍存在争议。本文以浙东南毛弄组火山岩为对象,开展了岩石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微量元素、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等研究,为认识华南东部陆缘构造背景提供制约。浙江侏罗纪火山岩以松阳毛弄剖面较具代表性,总体上是一套以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和流纹质玻屑凝灰岩为主的火山岩组合。本次研究在毛弄组下段获得的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53±2Ma。综合前人研究表明,毛弄组火山岩主要形成于180~148Ma。毛弄组火山岩属于镁质钙碱性系列,且表现出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特征,其中早侏罗世毛弄英安质凝灰岩Eu负异常不明显,而晚侏罗世毛弄流纹质凝灰岩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两组凝灰岩均富集K、Rb和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和Hf等高场强元素。毛弄英安质火山岩的源区残留相组合可能为"斜长石+石榴石+角闪石",而毛弄流纹质凝灰岩则可能为"斜长石+角闪石",这一差异可能代表它们具有不同的源区深度。毛弄组火山岩的Sr-Nd-Hf同位素特征与华夏陆块古元古代基底岩体相似,其可能主要起源于基底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地幔新生物质的加入。结合构造背景分析认为,毛弄组火山岩等陆缘岩浆岩形成环境为相对低温的"安第斯型"俯冲环境。通过不同时代区域岩体锆石氧逸度计算发现,早侏罗世东南海域岩浆岩的氧逸度比大陆陆缘更高,且大陆陆缘岩浆岩的氧逸度从晚三叠世至晚侏罗世不断升高,可能标志着陆缘地区俯冲流体的影响有着从东南海域向大陆陆缘扩散的趋势。综合分析认为,在侏罗纪华南东部陆缘可能发育一个与古太平洋俯冲有关的"安第斯型"陆缘岩浆弧,其时代可能最早可以追溯到早侏罗世早期,并持续扩大到中-晚侏罗世。这一时期浙闽沿海地区总体处于弧后挤压主导的构造环境,与同期内陆地区构造伸展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404.
405.
西藏羌塘盆地中侏罗世布曲期及夏里期岩相古地理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露头剖面地层学及沉积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了西藏羌塘盆地中侏罗世布曲期和夏里期的单因素图和岩相古地理图。布曲期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自北而南依次发育局限台地(潮坪、泻湖)、开阔台地(台盆、浅滩/点礁)、台缘礁/浅滩、台缘斜坡、盆地等沉积(亚)相;夏里期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发育泻湖、潮坪、滨岸、陆棚等沉积(亚)相。布曲组台盆和泻湖相泥灰岩和泥晶灰岩是良好的烃源岩,台缘礁和浅滩相碳酸盐岩是良好的储集岩,而上覆的夏里组泻湖和潮坪相泥岩和膏盐层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共同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该生储盖组合大都被上覆的上侏罗统、白垩系、第三系覆盖。因此,布曲组是盆地内最好的油气勘探目的层,沿中央隆起带两侧以及北羌塘地区的琵琶湖-半岛湖凸起一带应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06.
407.
408.
409.
410.
北京西山侏罗纪煤田开采历史悠久 ,古代小窑开采造成地下浅部窑道纵横、多层采空重叠的状态。现代国营、乡镇及个体矿山开采并举 ,在深部不仅形成多层采空叠置状况 ,且煤层顶板大面积悬空长期不冒落的情况很常见。不同时代的多层次开采构成的立体采空区格局 ,孕育着大规模塌陷及相关灾害的恶果。正确分析采空区地质特征及其与相关地质灾害的关系是灾害预测、减灾防灾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