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02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付裕  黄晖  徐鸣洁 《中国地震》2018,34(4):621-631
2016年8月24日意大利中部发生MW6.0地震,2个月之后,震中附近相继发生MW5.5、MW5.9、MW6.5地震。研究这几次较大地震间的相互触发作用及机制十分必要,然而在大地震之后传统地震目录通常缺失很多余震事件,缺失的余震事件包含着早期余震时空分布和迁移规律的信息,为完善余震目录本文利用匹配滤波方法对MW6.0地震后80天内的连续数据进行余震检测,得到了数十倍于模板数量的新检测事件,检测事件与模板事件组成的新余震目录完备震级为1.0,提高了地震目录的完备性。依据新余震目录进行余震时空分布研究,结果显示MW6.0、MW5.9、MW6.5地震的早期余震迁移规律不同。MW6.0地震的早期余震沿着断裂走向同时朝两侧迁移;而MW5.9、MW6.5地震的早期余震向南、北迁移表示出不对称的特征。通过拟合余震迁移前端发现,MW6.0、MW5.5地震的早期余震朝着随后较大地震的方向迁移,且较符合lgt的特征,表明余震迁移可能与慢滑动有关。  相似文献   
92.
基于四川防震减灾信息网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提供的汶川8.0级地震目录资料,对2008年S月12日至2010年3月1日共1613次3.0级及以上余震的地震序列进行了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大致可分为7个阶段,主震后18天应列为大地震强余震发生的警戒时间;地震序列的b值为0.751,印证了在类型相同的情况下主震震级越大b值越高的观点;地震序列的P值为1.117,与全球地震衰减速率相当;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主要沿龙门山断裂走向北东向扩展,且具有明显分区性,自南向北分为南、中、北3区段,南区为地震起始破裂段,地震后期余震则主要分布在北区;震源深度分布在10~40km,集中在10~20km,表明龙门山断裂主要发生在中上地壳,且震源深度由南向北呈现逐渐变浅的趋势;震源深度扩展,南区呈明显脉冲状,中区主要是依次由15、30、25km深度向深、浅层同时扩展,北区余震深度分布呈“乙”字型,最后稳定在15km左右。  相似文献   
93.
顾国华  王武星 《地震学报》2020,42(2):196-204
2016年11月22日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东日本MW9.0大地震的MS7.2强余震。本文利用美国内华达大学内华达大地测量实验室网站获得此次大地震周围共30多个GPS连续观测站及其它台站的IGS08全球参考框架坐标时间序列,采用北京附近的GPS连续观测站BJSH作为区域位移参考框架的核心站,获取了此次MS7.2强余震的同震水平位移和区域参考框架位移时间序列,得到了此次强余震前后的位移时空变化图像。结果显示:尽管本州东岸近海MS7.2地震作为东日本MW9.0地震的强余震,受其震后形变的影响强烈,但其地壳水平形变的前兆规律与已观测到的大地震一致;不同的是东日本MW9.0地震前的垂直位移无积累,而本州东岸近海MS7.2地震前后的垂直位移保持MW9.0地震后均匀而缓慢的衰减变化;临震前震中附近的GPS连续观测站的东西分量明显减速,有的甚至减至零,是明显的短期前兆异常。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两种同震位移及其成因,并推断地壳...  相似文献   
9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8.0级地震,震源深度14km。强烈的地震波撼动了半个亚洲,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上海、广州,乃至泰国曼谷、越南河内都感到了震动。主震发生后,余震连续不断,截至2008年6月10日12时,共发生余震11380次,其中6.0~6.4级的5次,5.0~59级的27次,4.0~4.9级的174次(封面图)。主震的强烈震动和连续不断的余震,导致山崩地裂、桥梁折断、房屋大量倒塌。  相似文献   
95.
本文应用动态系统时间连续模型建立的新方法(DM(n,h)模型),通过对唐山老震区ML>4.7级地震的建模,讨论DM(n,h)模型对唐山老震区晚期强余震预测的可行性。并比较了DM(n,h)模型与GM(n,h)模型,发现DM(n,h)模型优于GM(n,h)模型,同时,给出了唐山老震区晚期强余震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96.
川滇地区地震(Ms≥5.0)破裂类型与前兆异常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滇地区 31次 (组 ) 5 .0级以上地震与余震次数的关系进行了统计 ,结合“强地震分为走滑型地震和断错型地震”的理论 ,确定了各次 (组 )地震的破裂类型。从物理机制上对地震破裂类型与震前前兆异常分布关系进行了讨论 ,由此进一步探讨了 5 .0级以上地震震后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97.
98.
1966年3月发生的邢台地震属震群型,五次大于6级的强震基本上都发生在邢衡隆起区中强烈下降的束鹿断陷内。水准测量结果说明,在地震前、地震时及地震后,断陷区都有明显的下降运动。大地测量结果证明,邢台地震是一个右旋型水平错动为主、并伴有水平方向的引张和垂直方向的下降运动,呈现出张扭性断层错动模型。在二次主震或强震的中间,水准复测结果说明:在已发生强震的震中一带强烈下沉,而可能的未来强震区有较明显的上升。邢台地震在地面垂直运动方面,地震前后大致存在四个地形变阶段,并在总体上具有同向地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99.
通过对邢台及邻区永年台应力的计算和对余震余震频度关系的分析,表明邢台强烈地震发生后,震中区应力稍小于外区应力;应力的变化和余震频度、强余震关系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0.
贾若  蒋海昆 《中国地震》2013,29(3):293-305
本文综述了近期基于应力变化的余震预测研究进展。从静态库仑应力触发角度对余震活动进行研究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集中于对主震触发余震机制的讨论;二是通过库仑应力变化分布区域与实际余震空间分布区域进行定性对比分析,并认为库仑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有利于余震的发生,而这正是余震活动与应力变化高度相关的重要证据。基于应力变化的余震预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在速率-状态依从摩擦定律基础之上的余震活动率研究,即将余震活动作为一系列独立的成核事件,从断层滑动触发地震的角度出发,结合静态库仑应力计算得到余震活动率,进而得到余震数量。余震活动是与断层面上的剪切应力变化相关联的,余震活动率受应力扰动幅度、应力加载速率、断层基本物理特性及背景地震活动率等的影响。考虑到“余震激发余震”的特点,ETAS 模型与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条统计学与物理学方法(应力变化)相结合、能更完整地刻画余震活动特征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