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390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285篇
自然地理   28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巴西位于南美东部,北与苏里南、圭亚那、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相接,西邻秘鲁、玻利维亚。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东濒大西洋。为南美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851.2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位,其中陆地面积845.6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55万平方公里。人口1.88亿。巴西为南美地区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近年来巴西政府不断增加国内石油产量。  相似文献   
142.
权威发布     
《今日国土》2010,(4):4-4
国土资源部:2010年度全国住房用地计划供应18万公顷 国土资源部4月15日公布的2010年全国住房供地计划显示,全国30个省区市(西藏除外)2010年度住房用地计划拟供应量约18万公顷。与去年全国住房实际供地76461公顷和前五年平均年度实际供地量54650公顷相比有大幅度增加,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比去年增加1倍多,廉租房用地比去年实际供地增加达4.7倍。广大群众关心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棚改用地量、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量和以上三类住房用地占住房供地占比超过70%。  相似文献   
143.
龚岳  曹吉阳 《热带地理》2024,(3):480-491
流动人口长期处于城市住房阶层的底端,近年来其内部出现明显阶层分化,影响新型城镇化和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文章采用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房价数据与城镇数据,分析流动人口住房阶层的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与机制。首先从人口城镇化视角,采用潜在类别模型,根据购房状况将流动人口分为流入与户籍地多房、流入地一房、户籍地城镇有房、户籍地村房、无房共5个阶层。进一步的分析表明:1)流动人口形成三阶五层“土”字形的住房阶层结构,非农户籍流动人口多处在住房阶层的中上层,而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在无房阶层中占比较高,多处在中下层。2)流动人口住房阶层形成南北差异的空间格局,城镇多房和流入地一房阶层多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且多集中在中小城市;而户籍地城镇有房阶层与无房阶层多分布在东南部和南部,且多集中在大城市。3)除社会经济因素外,制度、迁移、区域因素显著影响流动人口住房阶层,户籍制度仍对住房分层有较大影响。4)制度维续、市场转型和住房过滤是流动人口住房分层及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应加快户籍等制度改革,依据地域实施差异化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流入流出地都无购房的流动人口提供住房保障,促进...  相似文献   
144.
陈果 《地理学报》2015,70(12):1973-1986
社会公正是当前地理学的一个热点也是传统研究课题。住房问题往往是社会公正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案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之后,中国住房拥有率及人均住房面积均大幅度提高。然而在住房分配的过程中,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区别平均和公正,如何看待中国住房改革中的社会公平与不公共存的现象,是了解中国新城市现象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近期西方政治学和地理学关于住房权(housing rights)、社会公正以及城市权利等文献的讨论出发,通过在广州的实证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Pratt指数对涉及住房权主要方面的住房分异的发生途径及其公正性进行综合分析。实证研究说明在住房分配领域,存在着制度因素延续下来所导致的分异。一些制度因素已经转化为市场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人居住条件和住房所有权的获得,并通过后者进一步影响住房分异。与此同时,纯粹市场因素的影响则相对薄弱。上述结论有助于了解当前中国城市住房权的核心问题,认识社会公正的发展前景,以及探寻减少社会不公正的制度利器。  相似文献   
145.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对能源消费导致的碳足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得到了甘肃省1990年-2009年的总碳足迹、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通过脱钩指数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碳足迹从1990年的每人0.091 ha上升为2009年的每人0.191 ha,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构成中,煤和石油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中又以煤所占比重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所起的作用甚微。碳足迹产值由1990年的1.18万元ha-1增加为2009年的2.51万元ha-1,碳足迹生态压力也从1990年的0.10上升至2009年的0.24。人口和人均GDP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回归分析和脱钩指数分析都表明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相似文献   
146.
确保减碳的首要任务是定量测度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增量影响因素及其大小。为分析北京市1997-2007年的碳排放增量,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调入、进口)竞争型经济—能源—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从整体特征、不同产业、工业行业3个方面,对1997-2007年北京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增量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发现:经济规模增长要素(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等)是拉动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变动效应却是碳减排的决定性因素;在规模扩张因素中,消费和调出超过投资和出口,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2002以来新一轮"高碳"特征的工业化导致CO2排量呈急增之势;产业结构调整、三产比重最大使得服务业成为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部门,但工业排放的增长却后来居上;碳增排的重点行业是高能耗业,而碳减排的却是能源工业;两时段各效应在不同产业、不同工业行业的影响方向和大小不一。  相似文献   
147.
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初步计算分析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水足迹是指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下,维持一定人群消费所需要的总的水资源数量.由于考虑了社会经济系统中虚拟水的消费量,水足迹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引入水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了中国各省2000年人均水足迹.结果表明,西北部省份水足迹较大,南部和中东部省份水足迹较小,青海省水足迹最大,其值为935.75 m3·(人·a)-1,广西水足迹最小,其值为466.31 m3·(人·a)-1.全国平均水足迹为601 m3·(人·a)-1.分析了几个典型省份水足迹的构成,并探讨了降低水足迹以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8.
深圳居民夜间消费活动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柴彦威  尚嫣然 《地理研究》2005,24(5):803-810
本文以深圳居民日常行为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资料为基础,聚焦于国内地理学研究尚处空白的居民夜间消费活动,分析了城市居民夜间消费的总体特征与时空特征。深圳居民的夜间消费活动普遍比较活跃,并以购物、餐饮及娱乐休闲为主;但平均消费时间并不长,消费频率也较低;西方国家城市中出现的夜间消费深夜化现象并不明显。夜间消费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随距离衰减现象,并且形成居民夜间消费活动的圈层结构,即1km圈层的基本空间、5km圈层的主要空间和10km圈层的日常空间。另外,不同夜间消费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异也比较显著,形成夜间购物(平均距离为2km)、夜间餐饮娱乐(平均距离3km)、夜间体育健身与商务应酬(平均距离3~5km)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49.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有8000年的玉文化。晚清之前,玉主要指新疆和田玉,晚清之后,其被翡翠取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消费者受返璞归真的消费心理影响,在国内、外逐渐形成了一股和田玉消费热,其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知名度越来越高,价格也随之节节攀升。但和田玉产量不断减少,优质资源近于枯竭,因此,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玉石资源。  相似文献   
150.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国土资源部肩负我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职责,在国土资源领域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