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206篇
地质学   313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1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3 毫秒
451.
核-幔物质晶体化学、矿物学及矿床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量的高温、高压实验表明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增加 ,地幔氧化物及硅酸盐的晶体结构会发生与其温度和压力相适应的多型转变 ,并导致元素金属性的增加 ,即氧离子半径的缩小以及硅和其他阳离子半径的增大。来自地核部分物质的晶体化学及晶体物理目前还很少涉及 ,根据其物质组成 ,可能具有金属及金属互化物的性质 ,即原子呈等大球最紧密堆积 ,具有高熔点、难溶性等特征。在地球形成时作为地核物质是最先凝聚的 ,并由于重力分异沉入地核 ,上升至浅部时不与其他元素化合 ,保持了零价状态 ;等大球最紧密堆积使其在地球各层圈中晶体结构保持恒定。地幔热柱使核、幔物质上升至地球浅部成为可能 ,并形成矿物及矿床。以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为例 ,已经发现了多达 5 0种的铂族元素矿物、铁族元素矿物及其金属互化物 ,包括成分复杂多变的Os Ir ,Os Ir Ru ,Pt Fe ,Ir Fe Ni,Fe Ni Cr及Fe Co等矿物 ,它们还与来自核幔边界的Si,Fe ,FexSiy,FeO和SiO2 矿物共生 ,其中铂属矿物及其金属互化物矿物应视为来自E层的地核矿物 ;探讨了该区矿物与陨石矿物在共生组合方面的相似性 ,地核矿物的聚集可能会形成新型的金属元素矿床  相似文献   
452.
INDEPTH-Ⅲ地震层析成像--藏北印度岩石圈俯冲断落的证据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德庆-龙尾错剖面层析速度结构剖面揭示了在高原地壳发生缩短与增厚后,高速的印度大陆地幔岩石圈分为两层以不同角度向北伸展到(美)塘盆地的中部(33°N~34°N之间).上层在拉萨地块岩石圈(速度为7.9~8.0 km/s)之下向北伸展过程中发生断裂,形成若T断块,并下沉;下层以较大角度向北俯冲下去,并在32°N之下进人软流圈;发现北部有一浅一深2条低速带,可能代表地幔内温度较高的热流体的流动通道,并产生强烈的各向异性.浅处低速带与深部低速带有联系;此低速带与东部Wittlinger发现的34.5°N深部的高温低速体没有直接联系,后者呈NV-SE走向.  相似文献   
453.
论德尔尼黄铁矿型铜钴矿床的成矿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区域深断裂带(即昆南深断裂)控制着华力西期超基性岩和印支期花岗岩的分布。由于花岗岩的成矿作用,并在构造及岩性圈闭条件下,形成了德尔尼黄铁矿型铜钴矿床。上石炭统的下部片岩组含矿性较好,是区内矿源层之一,但矿质主要来自花岗岩岩浆热液。该矿区属浅成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454.
中国高寒区水文学中的一些认识和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中国高寒区水文数据和参数缺乏、机理不清的现状,应用祁连山葫芦沟寒区水文小流域观测数据及相关研究成果,率定并获取了高寒区水文模拟中的几个关键参数:① 降水观测误差校正系数及公式;② 固液态降水分离的临界气温;③ 高寒灌丛降水截留参数;④ 土壤完全冻结温度;⑤ 积雪消融的临界气温。认识到若全球变暖引起植被带上移,则山区流域蒸散/降水比例增大、径流系数必然减小;现有降水数据难以满足高寒区水文模拟的需要,降水截留模拟有待改进,冰川、积雪消融缺乏高精度简单估算方法;长时间水文模拟中必须考虑风吹雪、冻土类型演替及冻结深度变化,以及冰川运动和体积变化;需加强冻结层下水、积雪升华和冰川汇流观测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55.
本文分析了台湾恒春海外的一次地震的记录波形的P波的主要特征。首先对其首波PN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其线性关系较好 ,计算出的速度值与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中所用的地壳模型中的速度值一致。其次对其PN波的续至波进行分析 ,发现该处的地震其射线穿过台湾岛后的地震记录波形明显与没有穿过台湾岛的不同 ,即没有穿过台湾岛的地震记录波形中首波震相之后明显存在有另一组震相 ,而穿过台湾岛后的地震记录波形则没有或不明显。该组震相最明显特征是它与首波的到时差随震中距的加大而减小 ,据此 ,作者认为它可能是一组波 ,即地壳内的双程反射波 ,表明该处有低速层存在。分析结果表明 ,台湾海峡南部即福建省的东山海外地区及泉州、漳州、永安地区的下方有一低速层存在。  相似文献   
45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隋风贵 《地质学报》2015,89(4):779-79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资源丰富,但地质结构及演化十分复杂,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最新勘探进展及区域研究资料,重新梳理了该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叠合演化过程,探讨了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上下分层"的构造特征,二叠纪以来先后经历了早二叠世后造山伸展、中—晚二叠世强烈挤压逆冲、三叠纪继承性逆冲叠加、侏罗纪—白垩纪整体振荡升降和新生代陆内前陆等五大构造阶段,总体上三叠纪前构造活动强烈,三叠纪之后构造趋于稳定。不同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具有差异性,自北向南3种垂向叠加演化方式形成3类复式地质结构:哈山地区属于"推覆-超剥型",克拉玛依地区属于"逆掩-超剥型",车排子地区属于"冲断-超剥型"。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一是不同的叠加演化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地质结构类型,进而控制不同的源、圈、输导体系等成藏要素及其空间配置关系;二是多期构造活动导致多个成藏期,形成了多种油气成藏模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经历了多次逆冲抬升,是油气长期指向区,复杂的构造演化导致其具有多源供烃、多期成藏、立体含油的特点。  相似文献   
457.
地圈动力学--地质环境、灾害与工程研究基础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 ,探讨工程地质学的学科使命和发展问题。作者指出 ,地圈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动力过程直接决定着人类生存和活动所依赖的环境、所承受的灾害及工程建设的问题和条件 ,地圈动力学研究应是工程地质作用评价、过程预测的基础。作者建议对工程地圈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动力过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将有利于工程地质学科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458.
为解决国内70 m/s以上风速传感器没有检定和校准能力的问题,本文设计一种风速上限为90 m/s的回流强风气象风洞,并利用移动导轨使试验段具备开闭两用功能.风洞整体尺寸为26 m×10 m×4.2 m(长×宽×高);流速范围闭口时达到0.49~90.74 m/s;控制系统采用物理量全数字化设计,满足计量实验的自动化需求...  相似文献   
459.
在超压预测中,准确预测设计井的孔隙压力对于钻井液配比和井身结构设计意义重大,而求取低速泥岩的速度是计算孔隙压力的重要环节.常规速度分析方法基于道集拉平原理去获得低速泥岩速度存在不足,在快速勘探节奏下难以满足生产需求.通过统计发现,同一区域内低速泥岩的速度异常幅度和埋深、厚度满足相关关系,且低速泥岩与围岩的反射能量差异在...  相似文献   
460.
笔者根据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结果,对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岩石圈和软流圈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存在一巨型低速异常带,结合构造地质学、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特性的研究,确认该区存在巨型裂谷体系。该巨型裂谷体系的岩石圈和软流圈三维Vs速度结构与太平洋洋中脊、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洋中脊及其邻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地震Vs速度结构十分相似,而与东太平洋边缘现代板块俯冲带的岩石圈与软流圈Vs速度结构有显著差异。在进一步论述该区动力学特征后认为,该巨型裂谷体系是中生代中晚期以来岩石圈整体主动伸展变形,大型裂陷盆地形成,岩石圈强烈拆沉减薄,以及软流圈物质上涌加热引起的。边缘海是在大陆裂谷系形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导扩张期为中渐新世至中中新世(32-13Ma),这些边缘海在17-15Ma后停止扩张,因而未能将所有边缘海和洋中脊联通。据此划分出4期构造变形动力学演化阶段,现今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大陆裂谷、边缘海与沟弧体系是新生代中晚期以来,邻区各板块构造相互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