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206篇
地质学   313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1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41.
地震烈度分布是震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目前地震烈度圈主要是由专家根据现场实地调查获得的烈度调查点,结合预评估烈度圈,采用GIS软件进行手动勾画得到。这种传统方法耗时耗力。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方法的地震烈度圈自动勾画方法,首先根据余震展布、居民地分布、断层属性等判断宏观震中位置,结合断裂带走向确定烈度圈长轴方向。在此基础上,利用星机地多源灾情信息融合后的最高离散烈度点生成包络线,将最高烈度与烈度圈面积的统计关系作为约束条件,运用自适应算法扩距得到最高烈度圈。在最高烈度圈的基础上,结合各级离散烈度点,基于上述方法,从高到低依次得到其他烈度圈。最后以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够自动生成烈度圈,利用震后获得的星机地多源灾情信息融合得到的离散烈度点生成的烈度圈准确度高于80%,有效提高地震烈度圈勾画的效率,可以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快速开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42.
周雪忠 《地理教学》2014,(5):30-31,29
正一、以天安门升、降旗时间导入,激发探究动机教师呈现与上课日期接近的10月14日至18日期间天安门国旗升、降旗时间表,让学生思考升、降旗的时间变化,学生很快发现"这几天升旗时间变晚了,而降旗时间变早了",进而得出这几天白昼在逐渐缩短的结论。通过这个情境可以将学生引入"探究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发现变化"的学习之中。  相似文献   
343.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及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71个固定台站与418个流动台站记录到的天然地震事件资料,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近震走时数据进行反演,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S波速度结构和地震重定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给出的P、S波速度模型较已有的全球模型能更好的解释体波走时与面波相速度观测资料.松潘—甘孜和祁连构造带下方20~40 km深度范围表现为显著的P、S波低速异常,其中松潘—甘孜地块的壳内低速层可能与地壳部分熔融有关,而祁连构造带的壳内低速层则可能与地壳增厚有关.精定位后的岷漳6.7级地震和九寨沟7.0级地震震源深度都位于脆性的上地壳.两个地震的震源区地处不同块体的边界,均处在高、低速过渡带.震源区的壳内低速层可能处于部分熔融或易于蠕变的状态,脆性上地壳更容易积累应变能,从而导致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44.
张天继  金明培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2):4462-4474
2021年5月21日我国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S6.4级破坏性地震,该地震的深部孕震环境研究对理解其成因极为重要.本文利用滇西北地区 68个密集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 P波接收函数,采用两步反演法和Bootstrap重采样统计技术,获取了滇西北地区精细的地壳上地幔 80 km深度范围内的 S波速度结构.结合前期所得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分布情况分析认为:滇西北地区地壳 S波速度结构在横向上和垂向上都具有强烈的非均匀性,浅表约有4 km厚的低速沉积层,中上地壳呈高低速相间分布特征;20~40 km深度范围内存在低速层,分布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与红河断裂两侧.从横向上看,漾濞地震发生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的高低速过渡地区和泊松比高梯度带上.从垂直剖面上看,漾濞地震发生在中下地壳具有明显低速层、而上覆为相对高速的脆性地壳中,震源区地壳内存在的低速体为此次漾濞地震提供了可能的孕震环境.滇西北地区的中下地壳低速层被断层限制在特定的区域内,且该地区存在莫霍面隆起中心、非常高的泊松比值(>0.3)以及上地幔低速异常,考虑到高热流、地幔高导层隆起、温泉幔源特征等综合分析推测低速体可能与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345.
基于乌鲁木齐河流域普通民众对气候变化及冰冻圈变化感知情况的问卷调查,结合有关监测研究结果,分析了普通民众对流域气候变化及冰冻圈变化的感知情况,探讨了环境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和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普通民众对气候变化和冰冻圈变化的感知基本与科学监测事实相符.对气候变化和冰冻圈变化条件下普通民众对水资源紧缺的适应措施的分析发现:...  相似文献   
346.
正一、太阳周日运动形成的原理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而使得地球上的人观测到太阳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太阳周日运动。我们可以利用地心天球(见图1)来得到太阳周日运动形成的原理。  相似文献   
347.
本文就洞门圈中心坐标确定的几种测量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利用这几种方法对青草沙原水工程岛域段隧道某一洞门圈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了这几种方法的优劣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348.
三分量感应仪器最初的设计目的是测量薄交互层的电导率和层厚.建立0.3m三层和五层薄交互层模型,用COMSOL有限元软件三维数值计算三分量阵列感应8个水平线圈系子阵列响应,详细分析其响应特征与线圈间距和层厚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层模型中的水平子阵列响应特征由其发射、屏蔽和接收在薄层中的位置决定,发射、屏蔽和接收进出薄层,在响应曲线上均有一定表现.当发射和主接收间距小于薄层厚度时,可有效分辨薄层.当发射和屏蔽之间的距离小于层厚时,可利用主接收进出薄层特征点识别薄层厚度.否则,由于发射、屏蔽和接收在层中的位置关系复杂和响应变化大,无法有效分辨薄层.此外,测井响应受围岩影响较大,读数不等于薄层的电导率.研究成果对三分量阵列感应仪器设计和测井响应解释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49.
Climate change has major impacts directly on the natural ecosystem and human society, of which the cryosphere is most easily affected be-cause of its frangibility and sensitivity. Similarly, cryosphere change has numerous impacts on the natural ecosystem and human society, which may resemble an indirect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These two types of impacts, in shared fields, are distinguished in space and time by effective mechanisms and processes. Climate change has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n some systems, which may be adjusted by cryosphere change. These indirect and direct impacts may be distinguished, and then correct policies and measures can be made against these changes.  相似文献   
350.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区深部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量新生代钾质、高钾质火山岩体的成因一直是个谜。利用布置在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缘的305个临时宽频地震台站和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9 649个远震事件,共139 021条P波初至到时资料对青藏高原深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层析成像反演研究。结果显示,印度岩石圈地幔俯冲前缘已经到达了羌塘地体中部之下,在俯冲前缘存在一个从地幔深处延伸至地表的大规模低速体。该低速体可能是由于印度岩石圈地幔前缘俯冲进入软流圈深处而引起地幔热扰动,造成深部软流圈地幔的热物质向上扩散而形成的深部地幔物质上涌通道;该通道为青藏高原北部的新生代钾质、高钾质火山岩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因此,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可能是印度岩石圈地幔持续北向俯冲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