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249篇
地质学   318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模糊矩阵传递闭包的化简问题。通过定义 1类典型阵 ,给出传递闭包能够进一步化简的充要条件 ,为网络最大流分析提供了 1种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地球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hivements on science in 20th century is the new recognition on the Earth:the Earth,out of the other planets, exhibits very peculiar features because it has an extremely complex and active periphery part (surfacial layers). This periphery part is an open system sustained by inputting solar energe , which is captured , transfered and stored by life. Through the system , cyclings of matters and energe flow are driven and regulated by life activities. This system is self-equilibrated,self-controlled and far away from astrophysical and thermodynamic equilibria mainly because of life and life activities.
Development of human calture influences increasingly on流Earth's periphery system , at last , the natural biosphere that has existed for 3 billion years on the Earth's surface will inavoidably be replaced by so called "noosphere",which is man一reconstructed,man-controlled and unstable system. Thus the fate of the Earth,to a great extent,will be determined by the direction of human calture evolution.
  相似文献   
3.
根据佩枯错-普莫雍错480余公里长地震剖面上纵、横波波场特征识别的来自Moho界面反射及壳内界面反射震相, 通过正演拟合解释藏南地区近东西向剖面地壳纵、横波速度与泊松比结构. 结果显示: 该区地壳厚度东西向变化显著, 分别以定日西、定结东为界呈现“块体三分”格局, 西段Moho界面埋深为71 km, 中段约76 km, 东段约74 km; 上地壳底部深度20~30 km左右处存在一低速层, 其厚度沿东西向急剧变化, 即从西段的20 km减薄至东段的6 km左右; 地壳内纵、横波速度变化剧烈, 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出跳跃式周期性变化. 下地壳物质低波速与3条近南北向活动正断层的存在可能是伴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下地壳物质“拆沉”、地壳增厚与物质东西向“逃逸”耦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川西藏东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位于川西藏东地区的巴塘(竹巴龙)至四川资中深地震测深剖面,跨越松潘甘孜褶皱系,龙门山构造带和扬子准地台。本文根据沿测线爆破的记录截面图中各震相走时资料,结合相关的振幅信息,确定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分析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的主要差异,并讨论测线上主要断裂带的深部特征,扬子地台与青藏高原的深部构造关系以及强烈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
秦岭显生宙地幔组成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及扬子克拉通北缘显生宙时期 3个含地幔捕虏体的煌斑岩、钾镁煌斑岩、碱性玄武岩以及 11个不含捕虏体的辉石岩、辉长岩、玄武岩出露点的岩石地球化学对比研究 ,揭示出研究区地幔演化经历了自古生代的OIB亏损地幔到中生代的高度富集地幔再到中生代末期 -新生代的OIB MORB的亏损地幔的两次明显变更。制约这种变更的主要因素是熔融岩浆时源区发生的层圈相互作用类型。鉴于大陆岩石圈软流层体系的特征 ,有必要划分出岩石圈 /软流层相互作用带(过渡带 ) ,它是大陆岩浆作用的重要源区。  相似文献   
6.
在1.0GPa,室温-1200℃条件下,测量了新疆库地地区斜长角闪岩的纵波速度(Vp)和品质因子(Q值),得出在1.0GPa恒压下,Vp和Q值随温度和深度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Vp和Q值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观察实验样品并结合Vp和Q值与熔体含量的关系,发现部分熔融是影响Vp和Q值变化的主要因素。依据实验结果,并结合区域上压力梯度和温度梯度资料计算了Vp和Q值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Vp和Q值先随深度的增加而缓慢增大,在32km左右开始突然减小,表明开始出现低速层。结合温度和熔体含量的关系得出,低速层的出现可能是部分熔融的结果。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测深以及地震反演的结果也显示,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地壳内部32—44km的范围内存在低速层,同时高温高压的实验结果与阿拉木图地区的Vp值相当一致,可以推测塔里木西南缘下地壳的岩石成分中含有斜长角闪岩。  相似文献   
7.
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地质雷达探测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简述地质雷达探测原理的基础上, 分析了巷道围岩松动圈雷达探测的可行性。结合华丰矿巷道围岩松动圈探测实例, 提出了松动圈雷达探测方法、图像分析及探测结果应用。结果表明, 采用地质雷达探测巷道围岩松动圈是可行的, 可以用于指导巷道围岩的锚杆支护设计。  相似文献   
8.
2007年10月22-26日,第二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国际学术大会在兰州召开。会议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圈计划(WCRP/CliC)、中国CliC国家委员会、日本CliC国家委员会和甘肃省气象局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挪成等国家的148位代表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9.
《冰川冻土》2014,36(2)
正1.本刊是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学术期刊,积极支持在冰、雪、冻土和冰冻圈及全球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具创造性、高水平和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学说;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传播与冰冻圈和全球变化相关的科学知识,为寒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2.本刊刊登的论文、报道和综述内容主要包括:冰、雪、冻土(含人工冻土)的性质、过程及其控制;冰冻圈的资源与环  相似文献   
10.
金坪子滑坡是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下游方向距离大坝最近的一处巨型深厚崩坡积碎屑土古滑坡,以Ⅱ区活动部分为研究对象,在大量勘察试验成果以及长达11a的精确监测基础上,分析滑坡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滑坡的长期动态特征,特别是滑坡与降雨和地下水的动态响应关系,并基于Green-Ampt降雨入渗模型研究了降雨直接入渗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利用极限平衡法探讨了理想刚塑性条件下该滑坡所受力的平衡关系,进而分析滑坡的活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滑坡的长期持续活动是滑带土黏性流变特征的表现,地表和深部位移均表现为牵引活动模式,地表自2005~2016年的平均位移速率为0.19~0.87mm ·d-1,深部以基底滑动为主,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程度的内部变形。降雨是影响滑坡动态的最主要因素,在理想情况下,降雨很难直接入渗补给滑区地下水,地下水动态变化缓慢,与滑坡活动有一定正相关关系,但作用并不显著。与一些动态特征直接受地下水位影响的浅层低速滑坡不同,金坪子Ⅱ区的活动机理更可能是降雨在滑坡上部一定深度范围内形成暂态饱和区,滑体容重和渗透作用的变化影响了滑坡的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