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3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248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1411篇
海洋学   199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74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51.
红星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三角洲沉积中发育多套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由于驾掌寺断裂的长期活动,区内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明显受驾掌寺及其伴生断裂的控制。研究表明,驾掌寺洼陷沙三段烃源岩广泛发育,沙一段和东三段三级层序内的体系域或四级层序中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及前缘席状砂体和湖进泥岩层形成了7~8套圈闭规模的储盖组合,良好的生、储、盖空间配置构成了成藏的基本条件。同沉积断裂的活动控制着砂体的分布,驾掌寺断裂的西侧下降盘和北东东向的伴生同沉积断裂制约着不同期的砂体发育部位。驾掌寺断裂长期活动,与储层砂体相连构成了区内的主要输导体系,沿断裂带是油气藏形成(特别是构造或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地带。区内早期发育的、位于深部的次级断裂对油气的分布或油气藏的发育具有特别的控制作用,这些断裂一般终止于沙一段上部,沿这些断裂向上运移的油气则趋向于在沙一段中部富集;而沙一中段具有良好的储层和盖层,因此,形成了沿沙一中段砂体广泛成藏的油气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52.
桩西油田馆陶组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桩西潜册披覆构造带油源,油气运移通道,构造特征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分析了有利于形成馆陶组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指出紧临的孤北洼陷具备充足油源条件,桩南,埕东主断层及桩古40断层为油气田深层向浅层运移的良好通道,它们所派生的次级断层是油气在浅层再分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53.
利用1958—2006年OAFlux热通量资料,分析了东中国海海域潜热通量的长期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与局地和太平洋海域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 a东中国海潜热通量显著增加,沿黑潮主轴增幅最大。通过分析阿留申低压区(30°N~60°N,160°E~140°W)风场的变化,发现其风应力旋度与东中国海潜热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气比湿差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可能是北太平洋风应力旋度的变化而不是东中国海域风场的变化导致了潜热的长期增加。超前和滞后相关分析表明,东中国潜热通量的变化比北太平洋风应力旋度的变化存在4 a左右的延迟,可能是副热带环流对风场变化调整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854.
2008年12月4~5日,山东半岛出现了1次冷流暴雪过程,渤海上的辐合带对这次暴雪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渤海辐合带的发展演变机制及对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影响,并分析了太行山脉对渤海辐合带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上空生成的西北东南向的中尺度辐合带造成了以烟台-牟平-文登为中心的西北东南向的降雪带。太行山脉的阻挡作用使绕太行山的西北气流在太行山背风侧形成辐合,同时在低层大气存在1个暖脊,所以在渤海形成了1个西北东南向的辐合带。在西北风的水平平流和非地转风的作用下,渤海辐合带向东北移动,当渤海西北岸出现北风后,渤海辐合带西北部在北风的水平平流作用下向南移动,而渤海辐合带东南部在西北风水平平流和非地转风的作用下,继续向东北移动并与山东半岛北部的海岸锋辐合带合并增强,渤海辐合带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移动方向的不同造成了辐合带的波动。渤海辐合带增强后登陆山东半岛,造成山东半岛西北东南向降雪带。对这次冷流暴雪个例的分析发现,太行山脉通过形成背风低压中尺度系统直接影响渤海上的中尺度辐合带的发展,而渤海辐合带与山东半岛北岸附近海岸锋的耦合使辐合加强,增强了降雪强度。  相似文献   
855.
台风"泰利"影响庐山连续特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2005年9月初庐山连续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因北方高压脊的阻挡,“泰利“低压在赣西北停滞,导致庐山出现持续强降雨.强降雨期间,高层流线散开,低层流线汇合;“泰利“登陆后西北行时,低压西部有冷空气补充;庐山低层并未直接受冷平流影响;对应2次暴雨极值的出现,庐山高、低空的动力、热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均有利于降雨加大,高山地形有利于暖湿气流抬升,从而导致这次庐山降雨加强.  相似文献   
856.
分析2003~2006年在我国登陆的21个台风的低压移动路径及与之相对应的地面及高空实况资料表明:湖北省咸宁市台风(含热带风暴)低压暴雨的出现与台风登陆区域及登陆后低压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密切相关,当在闽、浙登陆的台风低压经江西到达咸宁市或江西西北部和湖南省境内,并且有较强风场相配合时,咸宁市才有可能出现暴雨。欧洲中心850 hPa 24~48 h风场预报与台风低压演变的风场基本吻合,可以作为咸宁市台风低压暴雨预报的依据。  相似文献   
857.
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异常强降水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恒德  孔期 《气象》2007,33(5):42-48
基于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异常强降水对我国造成的巨大影响,使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尺度模式输出的产品,对此次强热带风暴登陆减弱后缓慢移动且长时间维持而引发的湖南、广东等地强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方大陆高压、青藏高原东部高压及低纬赤道高压的包围,低压移动缓慢,而西南季风气流及副高西南侧的东南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到低压环流中,有利于其强度经久不衰,低压持续存在。对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和物理量场的分析发现,水汽供应充沛,低层气流辐合性较强,垂直对流旺盛,是这次强降水发生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58.
任艳 《上海国土资源》2022,(3):19-23+42
平湖斜坡带是东海盆地西湖凹陷主力的含油气勘探区,勘探领域正逐步从构造油气藏向构造—岩性油气藏转变,但断裂对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不清,严重制约平湖斜坡带成藏规律认识和砂体展布特征分析。本文在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三维连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不同构造时期断裂的演化特征及其对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控制作用。认为断裂控藏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储集砂体展布与油气运聚两个方面:砂体展布受同沉积断裂控制明显,主要分布在同沉积断裂所形成的断裂坡折带之下;裂陷期断裂在油气运聚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作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通道,又可成为阻止油气横向运移的遮挡。根据平湖斜坡带断裂控藏特征,将该区构造—岩性油气藏类型分为3类:断裂陡坡型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团结亭陡坡断裂下降盘;顺向断阶型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孔雀亭、团结亭以及平湖区顺向断裂下降盘;反向断槽型构造—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宝云亭—武云亭反向断裂下降盘。  相似文献   
859.
在褶皱地层中部既无伸长亦无缩短的无应变面为中和面,其上地层称上中和面,其下地层称下中和面。背斜构造的上中和面和向斜构造的下中和面处于张应力状态(T),为有利的油气储集区域;而背斜下中和面和向斜上中和面则处于压应力状态(C),属于油气排出区域。油气从C区域向T区域运移成藏,称"C—T"成藏模式。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的背斜构造几乎都遭受剥蚀,背斜上中和面油气构造已被破坏。但是向斜下中和面构造仍保存完好,且随着上覆地层被剥蚀,埋藏变浅,易于对其进行商业勘探。我们可以改变思路,以向斜下中和面构造油气藏为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的勘探新方向。  相似文献   
860.
黄河三角洲刺穿体分布在废弃三角洲叶瓣水下斜坡的下部,成因与密西西比三角洲有很大差别,其形成与软弱层变形(内因)和海洋侵蚀(外因)密切相关。高分辨率黄河三角洲典型的地震地层和解释地层剖面、浅地层剖面和钻孔资料联合解释表明,海底刺穿的发源层来自于河口沙坝下部的前三角洲相软弱层变形。三角洲特有的地层结构造成软弱层上覆的物质压力分布不均,普遍存在一个沿三角洲斜坡下部分布的低压异常带,三角洲堆积过程中,软弱层在低压异常带中的变形已经存在,形成前三角洲上部的凸出地形。黄河口摆动后,海底快速冲刷,在最大冲刷中心也是最大压力释放中心刺穿体形成,随着海洋侵蚀速率减缓,刺穿作用将逐渐减弱,最终将被冲刷消亡。软弱层变形及刺穿对海洋工程设施危害极大。类似这种三角洲特有的地层压力结构在平原海岸地区广泛存在,深入研究软弱层变形机理,对近海工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