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4篇 |
免费 | 619篇 |
国内免费 | 4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篇 |
大气科学 | 4篇 |
地球物理 | 128篇 |
地质学 | 2015篇 |
海洋学 | 56篇 |
综合类 | 169篇 |
自然地理 | 3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91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83篇 |
2018年 | 78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55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08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96篇 |
2010年 | 107篇 |
2009年 | 91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84篇 |
2006年 | 83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79篇 |
2002年 | 107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55篇 |
1997年 | 73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正在萌芽段的震积地层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震是经常发生的,是地球节律的一种反映。震积岩一词是Seilacher A(1969)首先提出的,随后欧美学者掀起了研究高潮。Mutti等(1984)认为浊积岩即震浊积岩,可以作为一个事件地层单元进行填图与追索。我国学者宋天锐(1988)最早提出地震-海啸序列,可以作为燕山地区雾连山组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乔秀夫等(1994.1995)
在华北上震旦统一下寒武坑中建立了“碳酸盐岩液化地震序列”与“萨布哈震积序列”并对华北东部同期地层进行了对比与成因地层学研究。笔者(1991.1994)指出扬子西缘的二叠系震积岩由原地相的地震干扰层与异地相的滑来震积层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问被震积不整台面分开 在伸展构造环境下,震积不整合即伸展不整合,它是瞬时间于水下形成的。滑来震积层表现为多旋回的震积序列,其中的化石混积层具有正向有序混积现象,这也与盆地边界正断层多次活动有关。由此,提出“扬子西缘的东吴伸展运动”新认识。将震积岩的研究与构造灾变事件,事件地层学接轨。我国地史上也是一个多震的地区,在我国土地上,完全有可能哺育出现代地层学的一门新分支—— 震积地层学。 相似文献
962.
冀西北晚侏罗世火山-沉积盆地的性质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冀西北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和后城组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揭示,晚侏罗世的火山岩主要为来自富集地幔的钾玄岩系列和部分壳源高钾酸性岩石组合。通过对髫髻山组之上的后城组的地层层序和沉积构造研究,认为这套河-湖相沉积形成在伸展背景下的断陷盆地之中,下部由粗粒冲积扇和辫状河体系组成,上部则为河湖相沉积物,并出现火山岩夹层,从而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髫髻山组到后城组的层序反映出从断陷盆地到坳陷盆地的发展过程。此外,后城组形成后所发生的区域性挤压作用导致了这期伸展盆地的反转。 相似文献
963.
地表调查和初步的沉积物年代测试结果表明,晚第四纪期间,在安多-错那地堑中主要发育了分别形成于44.2kaB.P.和9~7kaB.P.左右的两套湖泊沉积物和约42kaB.P.以来的5套冲、洪积物。在安多-错那地堑的边界主要发育了包括安多南缘断裂、北缘断裂、错那湖东缘断裂和西缘断裂共4条第四纪正断层。其中活动强度最大的为安多北缘断裂,其第四纪最小垂直活动速率为0.24±0.02mm/a;其次为安多南缘断裂和错那湖东、西两侧边界断裂,它们的最小垂直速率分别为0.19mm/a,0.12~0.16mm/a和0.10~0.12mm/a。晚第四纪以来的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0.41±0.22mm/a的安多北缘断裂带的西段。安多及邻区现今的地表构造格局及断裂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符合近南北向地壳缩短背景下由于近东西向伸展变形而引发的菱形断块发育模式。根据断层的活动速率估算结果,晚第四纪期间安多-错那地堑的平均伸展速率为0.25±0.15mm/a,而整个羌塘块体总的东西向伸展变形速率可能达到11±8mm/a。 相似文献
964.
965.
通过对铁路建设中岩溶塌陷、沉降的分析,揭示了铁路岩溶塌陷、沉降灾害的4个基本特征是:人为性、伴生性、发展性和广泛性,以及这种地质灾害对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环境破坏影响,分析说明了铁路岩溶塌陷、沉降的主要因素是水动力场的急剧变化,从而得出岩溶塌陷、沉降的成因。 相似文献
966.
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堑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新生代近南北走向地堑构造是高原现今最为显著的构造现象,对探讨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今高原研究的热点构造问题之一。针对目前地堑构造研究中存在的分布范围、形成时代和形成机制等关键问题,根据笔者新的研究和对以往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地堑构造广泛发育于喜马拉雅地体、冈底斯地体和羌塘地体,地堑构造形成于14~7Ma。地堑构造是高原地壳南北向强烈挤压短缩隆升之后,构造体制发生转变并在深部热动力学机制作用下快速隆升的结果,地堑构造标志着高原隆升作用由早期挤压短缩机制向晚期深部热动力机制的转变,并非高原隆升达到最大高度重力塌陷的标志。 相似文献
967.
由地下采空造成地面突然塌陷而构成对管道工程的危害是最严重的管道地质灾害之一。通过对地下采空产生的地表移动和变形对管道的影响和损害的讨论,分析了采空塌陷对管道的危害特征。在分析矿区地表移动与覆岩的破坏规律和采场采动影响下覆岩破坏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采空塌陷区管道成灾机理及影响因素。然后提出了采空区输气管道安全保护措施,对采空塌陷区的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68.
969.
平南县地质环境脆弱,以山区、丘陵地形地貌为主,地质构造及岩溶发育,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较大,易产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其中以滑坡、崩塌为主.文章通过对该区主要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总结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和分布特征,提出了减灾防灾措施. 相似文献
970.
雪峰山陆内造山带变形特征及挤压推覆-伸展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分析了雪峰山陆内造山带的变形特征,认为雪峰山造山带是在克拉通边缘裂陷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历经了加里东陆缘褶皱始造山、印支一早燕山陆内褶断主造山、晚燕山一早喜马拉雅陆内盆后(重)造山等过程而最后定型的.中生代以来,岩石圈向西北的俯冲,地壳层次向西挤压产生基底滑脱、推覆增厚,进而在松弛伸展过程出现山链两侧双极性的重力滑脱.在分析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本区的挤压推覆-伸展滑脱构造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实验表明,来自于SE方向的挤压作用是产生大规模的推覆-滑脱构造的动力来源.在后期的应力松弛阶段,产生伸展滑脱构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