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4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50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中国地名》2010,(1):36-36
虎门镇雄踞珠江东岸,毗邻广州、深圳、香港、珠海和澳门,南临伶仃洋,面积170平方千米。虎门镇历史上只是个小圩,叫太平圩,1924年太平圩才升格易名太平镇。但虎门炮台、虎门要塞却早在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时期,就以其悲壮在世界出了名!  相似文献   
12.
根据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资料,探讨表层沉积物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方法(GSTA模型)分析了伶仃洋表层沉积物的泥沙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伶仃洋表层沉积物共有6种类型,其中以黏土质粉砂分布最广泛。受径流、潮流、波浪和陆架水入侵等多种动力作用,伶仃洋表层沉积物颗粒在北面最粗,南面次之,中间最细,东面略粗,西面略细;分选由中部向东、西两岸逐渐变好,但总体分选差;不同级配的泥沙分布和沉积特征存在差异。伶仃洋泥沙运移规律较复杂,泥沙呈现出向西南输运的总趋势;内伶仃洋四周泥沙受各种力作用,呈现出顺时针方向的环流运移,中心区域为最大浑浊带,泥沙以垂直落淤为主。淇澳岛以南至澳门半岛以东海域受粉砂和黏土向西扩散影响,泥沙向西运移。大屿海峡及外伶仃岛附近海域为高盐水入侵通道,泥沙向西北运移。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的调查资料,一年四季分析珠江口伶仃洋海域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该海域DIP表层年平均值为0.054mg/L,底层年平均值为0.53mg/L,DIN表层平均值为1.20mg/L,底层平均值为1.03mg/L;采用近海海域水体潜在性富营养化等级的划分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伶仃洋海域营养化水平基本上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至III级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及附近海域夏季氮的化学形式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8年夏季对珠江河口及附近海域的水质调查,研究了氮的各种化学形式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关系数和环境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河口中,无机氮含量很高,占总氮的85%;而硝酸氮占无机氮的95%,NO2^--N和NH4^ -N含量很低。在外海,则以有机氮为主,占总氮的80%。NH4^ -N和NO2^--N在伶仃洋河口中部出现最大值,在外海的值最小;其它形式的氮从伶仃洋内河口到外海,其浓度都逐渐降低。NO3^--N是各种形式氮中的主要因素,它与各形式氮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NH4^ -N和NO2^--N与其它形式氮之间的相关性都很差,而其余各种形式氮之间都有较好的相关性。涨潮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与小潮相比,大潮时伶仃洋河口中部表层氮的浓度偏高。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实测燃料(1978-1979)的基础上,运用物质纵向输移模式讨论了伶仃洋河口湾余流的垂向结构,同时,对同步资料进行低通滤波处理,得到垂向低频水流分布。结果表明,两种分析方法对伶仃洋河口环流与水沙输移的解释基本一致,东、西、两槽均存在明显的垂向环流,平均流、斯托克斯漂移效应,以及垂向净环流是净输沙的主要贡献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陆地卫星影象具有水陆边界清晰和多时相等优点,计算出伶仃洋枯、平、丰水期的水容量。结合实地采样分析,推算出伶仃洋从上界各口门排入的N,P输送量,和从伶仃洋输出南海的N,P通量;估算出伶仃洋的N,P静态容量,为伶仃洋水环境的治理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二维非线性潮波微分方程组,用有限差分法计算了伶仃洋枯水期的半日、全日和混合潮,同时,还考虑了径流和比降.在半日潮的计算中,通过考虑或不考虑径流、比降来分析二者对伶仃洋流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伶仃洋的余流主要受径流控制,比降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的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珠江网河水沙分配变化及其对伶仃洋水沙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维ECOMSED模型对径流来水来沙变化前后的1978年和1999年伶仃洋洪水期水动力场和悬沙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伶仃洋水动力场整体增强,但不同地貌单元水动力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分流比变化后洪水期伶仃洋西槽、东槽和中滩水动力增强,涨潮和落潮流速普遍增大0.1m/s;西部各口门区和西滩涨潮流势减弱,径流优势更加明显,但西滩三个口门水道及滩面潮沟落潮流速增大约0.1 m/s;东滩水动力特征变化不大.悬沙浓度亦整体升高,平均增加了0.02~0.05 kg/m3,悬沙高值区范围扩大,0.10 kg/m3等值线由西槽西侧明显向东推进到沿东槽南北向分布,径流来沙的影响范围东扩.  相似文献   
19.
Tidal gauge records are collected from three tidal stations in Lingdingyang Estuary. Fourier transform and inverse fourier transform are used to eliminate the components that periods are less than 4a from monthly mean time series. The secular trends of sea level a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linear regression of low-passed time series.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is used to analyse the spatial and temperal characteristics of sea level change in Lingdingyang Estuary. The average rate of sea level change in Lingdingyang Estuary, which is estimated by the time series of the main mode, is 0.89 mm/a.  相似文献   
20.
为阐明伶仃洋河口水域纳潮现状和特性,分别采用经验公式和建立贴体曲线坐标系下的珠江河口二维数学模型的方法,对河口伶仃洋水域的纳潮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数学模型的离散和求解采用纯隐格式的混合有限分析法,根据实测资料对其进行了验证.比较显示,采用实测资料和经验公式计算到的伶仃洋水域纳潮量与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差在5%以内,从而证实了数学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伶仃洋海域的主要纳潮口门为伶仃洋口门,约占总纳潮量的87.7%,通过香港暗士顿水道进出的潮量仅占12.3%左右,显示伶仃洋口门为该海域的主要径潮通道,对该河口的防洪和生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