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39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王徽  范辉  张勤 《物探与化探》2006,30(4):354-356,360
枇杷是药用价值很高的一种经济水果。研究不同母岩类型产区的枇杷中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同一品种枇杷中元素的富集部位各不相同;而不同品种的枇杷所富集的元素种类大致相同,只是富集程度有差异。有益、营养元素在叶片中的含量大多高于其他部位;有害元素不超标。与枇杷果关系较为密切的营养元素主要为N、P、K、Ca、Mg;微量营养元素为B、Zn、Cu。  相似文献   
52.
新疆包古图斑岩铜矿伴生元素金和银赋存状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斑岩铜矿床Au平均含量0.25g/t,Ag为2.56g/t,Cu为0.30%,属于富金斑岩铜矿。伴生金和银矿化作用有两期:早期为斑岩矿化,形成了Cu-Mo-Au矿化组合,是主矿化期;后期叠加了Cu-Au-Ag-Te-Bi矿化,规模不大,出露于矿床的局部部位,但对矿石起到了加富作用。通过对钻孔薄片和光薄片的镜下观察及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认为早期矿化中Au和Ag主要呈固溶体形式存在于硫化物中,分布比较均匀,基本上不出现独立矿物,Au含量明显高于Ag;晚期矿化形成了复杂的Cu-Au-Ag-Te-Bi矿物,矿石呈浸染状和脉状叠加在早期矿化之上,以银矿物为主,与多种碲铋类矿物共生,主要银矿物有碲银矿、铋-碲银矿(?)、银-辉碲铋矿(?)、银-硫铋铜矿、银金矿等。晚期矿化规模不大,但对于提高矿床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黄松  陈德松 《矿产与地质》1998,12(2):101-105
九华山铜矿床中伴生金已具综合利用价值。金以矿物态为主,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含银自然金。金矿物粒度较细,大于200目者占24.34%,金矿物主要嵌布于黄铜矿粒间或裂隙中。金的理想回收率为66.30%,空间分布上,沿矿体走向金西低东高,倾向金北高南低,深度金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4.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十一五"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即到2010年矿产资源总回收  相似文献   
55.
56.
57.
广东江门水稻品质与地质地球化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鑫 《江苏地质》2014,38(2):302-308
重点开展了江门水稻种植区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系统采集了全区表层土壤、稻谷及配套根系土样品,实测了营养、有益元素以及大米营养品质含量。通过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查明了影响水稻品质的主要地质地球化学因素,建立了特色农产品地质地球化学模型,开展了农产品适宜性评价和区划。  相似文献   
58.
开展土壤质量评价对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及统筹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分级法、累积频率法和综合判定法,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1—2013),对长江经济带土壤重金属污染、酸碱度、有益元素丰缺和绿色农产品产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区土壤质量总体良好,清洁土壤面积34.84万km2,其重金属含量继承了自然背景特征; 三级及以下土壤面积6.94万km2,呈斑块及星点状分布于赣东北、赣南、湖南长沙—郴州一带、沿江及贵阳、昆明等地,其重金属为自然富集或受矿业开发、煤炭和石油的燃烧及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酸性土壤面积33.56万km2,分布于江西、湖南、宁波—台州沿海和金华衢州盆地,碱性土壤面积15.69万km2,分布于苏北平原、环洞庭湖、成都平原以及沿长江一线,其土壤酸碱度与土壤类型有关。土壤有益元素丰缺与第四系沉积物成土母质有关,土壤有益元素适量及以上区域面积34.44万km2,分布于四川阿坝、成都盆地、环洞庭湖、环鄱阳湖、安徽沿江、苏北沿海和杭嘉湖平原; 土壤有益元素缺乏区面积13.89万km2,分布于赣南、江淮、鄂东北以及云南玉溪等地。绿色农产品产地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22.49万km2、18.78万km2和18.28万km2。依据区内绿色农产品产地适宜性、土壤环境质量和立地条件划分出7片永久农田保护建议区。  相似文献   
59.
徐国栋  王冠  程江  董随亮 《岩矿测试》2014,33(6):808-812
西藏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喷流沉积-热泉水改造型锰铁锑铅锌银矿床,已有研究表明矿床中除了铅锌矿还伴生有银、锑、铜、硫、锰、砷等多种元素。本文在化学多元素分析和光学显微镜镜下鉴定的基础上,结合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扎西康铅锌矿中伴生组分Mn的含量、矿物种类、嵌布和包裹等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原生矿石的主要成矿元素Pb和Zn的含量分别为6.00%和4.00%,伴生元素Mn的含量平均达到4.36%;原生矿石中的主要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其次为黄铁矿、毒砂和菱锰矿等。原生矿石中伴生元素Mn主要以独立的菱锰矿和铁菱锰矿形式存在,与闪锌矿和方铅矿密切共生,是成矿早期重要的载矿矿物,嵌布在石英、黄铁矿、闪锌矿和毒砂的粒间、边部及空隙间,其次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菱铁矿和菱锌矿中。进一步对扎西康铅锌矿选冶产物中的伴生元素Mn的含量和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Mn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在原生矿石、铅精矿、锌精矿和尾矿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36%、0.51%、0.95%和5.36%,显示Mn很少一部分进入铅精矿和锌精矿,而绝大部分进入尾矿;Mn在尾矿中仍主要以菱锰矿形式存在,存在形式与原生矿石相比未发生改变,可通过强磁选工艺从铅锌尾矿中综合回收利用Mn。  相似文献   
60.
对猫岭—王家崴子金矿区矿石中伴生的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猫岭金矿的 As,Cd, B,Be,Sn,Bi,Pb,Sb明显偏高,其中 As,Cd,B高度富集, Bi,Sb,Sn,Be,Pb中度富集;王家崴子金矿 Pb,Cr,Cd,Zn,Be,Sn,Bi,As明显偏高,其中 Cd,Bi,As,Pb,Sn高度富集, Cu为中度富集。矿石中 As,Bi,B含量较高与赋矿围岩中该元素高的原始富集有关。岩矿显微鉴定和多种数理统计分析综合研究表明, Pb,Zn,Cu主要以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和黝铜矿等独立矿物形式存在,部分呈类质同像形式分布于黄铁矿、毒砂等硫化物中。 As以毒砂形式存在,部分以类质同像形式存在于黄铁矿、雌黄铁矿、白铁矿和黝铜矿中; Sb,Bi以固溶体混入物形式分布于黄铁矿、毒砂和黝铜矿中; Sn,B以独立矿物形式赋存于黄铁矿、方铅矿和黝铜矿中; Cd与方铅矿和闪锌矿、黝铜矿有关;部分 Cr,Be,B与云母和粘土矿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