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8篇
  免费   751篇
  国内免费   663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364篇
地质学   3742篇
海洋学   242篇
综合类   352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19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大量的薄片及岩心观察,运用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物性分析、铸体压汞等手段,对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成岩作用特征及孔隙演化模式.表明灰岩和白云岩为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以孔、缝、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由于受连通性以及充填作用的影响,构造裂缝的储集性能更为优越.储层基质孔隙差,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压实和压溶作用、胶结及充填作用以及构造作用为区内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碳酸盐岩孔隙演化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原生孔隙形成与收缩阶段、中晚期的次生缝、孔、洞发育与充填阶段;早期碳酸盐岩沉积时孔隙大,经初期成岩和埋藏后,失去了主要孔渗性能;中晚期的次生缝、孔、洞十分发育,但充填严重,晚期的构造缝及溶蚀孔、洞被部分保存.  相似文献   
992.
洛带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高产气井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带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下伏巨厚的上三叠统烃源岩、相互叠置的砂体,有利于改善储层的溶蚀作用及环边粘土矿物的发育,良好地保存条件等,都为沙溪庙组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好的沉积微相中,优质储集砂体的发育,建设性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向上跨层断层及裂缝系统的不发育,都是沙溪庙组"过路型"次生气藏高产气井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93.
核磁共振测井在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核磁共振测井不仅能够测得孔隙度、渗透率等岩石物理信息,为储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而且通过采用适当的探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以探测到地层中天然气的信息,并能给出储层含气饱和度,而成为天然气勘探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论述了核磁共振测井探测天然气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几个实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4.
笔者采用波阻抗反演技术,对新疆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中区块8个小的砂体厚度进行了横向预测。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对测井资料的应用,也就是测井的约束条件,使得反演结果具有较高分辨率和可靠性。通过预测,认清了该区块砂体从上至下的分布规律,克服了“一孔之见”的缺陷,增强了预见性,减少了风险性,为编制开发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5.
在大量分析数据基础上,总结了吐哈盆地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粘土矿物组成及其在纵横向上的分布特征,重点对吐哈盆地侏罗系岩储层中粘土矿物组成和分布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吐哈盆地的成岩过程中砂岩孔隙介质条件,不同沉只环境砂体渗滤条件的差异,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构造发育史以及盆地演化过程中的古气候变化等是影响盆地砂岩粘放物组成和分布的主控因素。由此可以为寻找有利储层和设计酸化采油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6.
委内瑞拉卡拉高莱斯合同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岩心分析和大量的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各种沉积相标的分析,对委内瑞拉卡拉高莱斯合同含油层系的沉积相类型,微相组成以及主要沉积微相的特征进行研究,笔者认为该区海内库莱(Mercure)组和奥菲西纳(Oficina)组为一套海陆过渡环境的三角洲相沉积,储集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与之同期伴生的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砂体,其次,在小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根据测井,地城和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合同区含油层系100余个小层的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状况及沉积微相在纵向上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997.
刘逸  王占生 《沉积学报》1997,15(2):145-149
运用棒色谱TLC-FID和油显示仪OSA对塔中四号构造TZ4、TZ402及TZ401井石炭系岩芯进行密集采样分析(约3个/m),并选择典型原油进行GC、GC/MS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石炭系储层油族组成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纵向上可分为三段:CⅢ1(油层段);CⅢ2CⅢ3(油水同层段),CⅢ2CⅢ3中局部含油率较高的层段可能有试油价值。推测原始油藏可能受喜山阶段的构造运动破坏,CⅢ3油气发生过自西向东的再分配,CⅢ2油气则沿断层向上溢出,形成现今具两期古油水界面的油水系统格局。据横向上存在的成熟度差异,推测来自下古生界的主力油源注入方向可能是由北西向南东;但色谱和碳同位素等资料反映TZ401井所在的1号高点可能有另一次要的源自上古生界的原油混入。  相似文献   
998.
简析塔中北斜坡A井志留系油气藏成藏期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肖中尧  张水昌 《沉积学报》1997,15(2):150-154
塔中北斜坡A井是塔里木盆地第一口在志留系发现工业油气流的探井。本文对塔中A井志留系下砂岩段进行了详细的储层地球化学描述;根据有机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并结合塔中地区构造演化和热演化史,对塔中A井志留系油气藏的成藏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综合研究认为:塔中A井志留系存在三期油气运移、聚集和两次油气破坏。三期油气运移聚集分别发生在志留纪-泥盆纪末、二叠纪末-三叠纪和喜山期。其中,第一次油气聚集规模大,在泥盆纪末,由于地层整体抬升遭到剥蚀,油气受氧化和生物降解等破坏作用,形成广泛分布的沥青砂;第二次油气运移聚集量较大,但在喜山期遭到不同程度的水淹。  相似文献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