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86篇
  免费   2486篇
  国内免费   3022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1172篇
地质学   12552篇
海洋学   1153篇
综合类   665篇
自然地理   374篇
  2024年   168篇
  2023年   454篇
  2022年   545篇
  2021年   610篇
  2020年   522篇
  2019年   578篇
  2018年   445篇
  2017年   478篇
  2016年   551篇
  2015年   505篇
  2014年   716篇
  2013年   575篇
  2012年   618篇
  2011年   685篇
  2010年   630篇
  2009年   600篇
  2008年   605篇
  2007年   544篇
  2006年   553篇
  2005年   515篇
  2004年   470篇
  2003年   441篇
  2002年   463篇
  2001年   424篇
  2000年   434篇
  1999年   412篇
  1998年   343篇
  1997年   394篇
  1996年   340篇
  1995年   277篇
  1994年   273篇
  1993年   183篇
  1992年   201篇
  1991年   164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4年   7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4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南海西南部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回剥法和局部均衡模式研究曾母盆地早中新世以来的沉降史,并探讨了该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曾母盆地自早中新世以来经历了17.5-11.6Ma、11.6-5.5Ma、5.5-3.0Ma和3.0-0Ma的4次快速沉降作用,其构造演化受控于曾母地块与南沙地块及婆罗洲地块的碰撞和盆地两侧的万安-卢帕尔断裂与廷贾走滑断裂的综合作用,可划分为南北双向挤压(晚始新世-早中新世)、走滑改造(中中新世-晚中新世)和区域沉降(上新世-第四纪)3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2.
柴达木北缘中生代盆地的成因类型及构造沉积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其剖面结构、构造样式、沉积特征、基底沉降、古地温等表明中生代盆地的性质应为挤压环境下经过多次幕式逆冲形成的、也祁连造山带有关的叠置前陆盆地,经历了早株罗世的破裂前陆盆地和中株罗世之后的类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柴达缘中生代沉积充填由构造层序I(早株罗世)、构造层序Ⅱ(中侏罗世)和构造层序Ⅲ(晚侏罗世)三个完整的构造层序构成,由粗到细多个沉积旋回代表了逆冲加载过程中由活动期到平静期的转化过程。随着逆冲活动的加强和频率加快,构造层序Ⅳ(白垩纪)只经历逆冲活动期,是不完整的构造层序,发育补偿和过补偿沉积,盆地逐渐萎缩。  相似文献   
93.
辽宁北票盆地中侏罗世海房沟组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其中的水生昆虫、水生植物、叶肢介、水生软体动物和鱼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水生生物群落。根据其营养水平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些生物通过捕食关系构成一个复杂的食物链  相似文献   
94.
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早白垩世含煤岩系的沉积充填序列、层序地层及聚煤规律进行研究,将扎赉诺尔群划分为6个3级层序及相应的体系域,6个层序分别对应于铜钵庙组、南屯组一段、南屯组二段、大磨拐河组一段、大磨拐河组二段和伊敏组,煤层主要发育在层序Ⅲ、Ⅵ的湖侵体系域;且煤层在层序格架内部,从辫状河冲积平原–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湖泊环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通过对层序Ⅲ、Ⅵ中各主采煤层的底部砂体厚度、煤层厚度及成煤期的古地理环境详细分析,概括出层序Ⅲ的主要成煤环境为湖泊周缘扇(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湖滨带;层序Ⅳ主要聚煤环境为扇前、扇间浅水湖盆和浅水湖泊大面积淤积而成的泥炭沼泽。  相似文献   
95.
焉耆盆地绿洲区近50年地下水文时空变异及水盐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地统计学理论和焉耆盆地绿洲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不同时期(1960年和2005年)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对取得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焉耆盆地绿洲区地下水矿化度和埋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性.在空间尺度上,地下水矿化度在开都河中下游地区及其两岸灌区有增大的趋势;在时间尺度上,地下水随时间推移向盐化加重方向发展.近50年水盐动态表明焉耆盆地一直处于积盐过程,而绿洲区则处于脱盐过程,盐分都积累在博斯腾湖区,在1982年后转移至孔雀河流域.焉耆盆地地下水盐化态势表明,近年来地下水各项离子质量浓度都在积聚.绿洲区水土资源开发不仅改变了水盐分布,而且也深刻影响了地下水水体.  相似文献   
96.
乌尔逊凹陷是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内勘验程度较高的一个南部凹陷,该凹陷沉积厚度大,地层发育全,生油条件十分优越,是海拉尔盆地主要产油气凹陷。主要烃源岩层是南屯组,其次是铜钵庙组和大磨拐河组。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恢复的乌尔逊凹陷早白垩世古地温梯度为3.44℃/hm,接近现今地温梯度3.3℃/hm。古地温恢复及热演化史模拟表明,乌尔逊凹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一个升温过程,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现今地温场控制。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结合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乌尔逊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有两期,为早白垩世晚期及古近纪以来,且以早白垩世晚期为主要成藏期;古近纪以来为第二期成藏阶段,烃源岩进入第二次生油高峰期。第二次成藏时期对乌尔逊凹陷油气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是制约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
祁连山地区的新元古代中—晚期至早古生代火山作用显示系统地时、空变化,其乃是祁连山构造演化的火山响应。随着祁连山构造演化从Rodinia超大陆裂谷化—裂解,经早古生代大洋打开、扩张、洋壳俯冲和弧后伸展,直至洋盆闭合、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火山作用也逐渐从裂谷和大陆溢流玄武质喷发,经大洋中脊型、岛弧和弧后盆地火山活动,转变为碰撞后裂谷式喷发。850~604 Ma的大陆裂谷和大陆溢流熔岩主要分布于祁连和柴达木陆块。从大约550 Ma至446 Ma,在北祁连和南祁连洋-沟-弧-盆系中广泛发育大洋中脊型、岛弧和弧后盆地型熔岩。与此同时,在祁连陆块中部,发育约522~442 Ma的陆内裂谷火山作用。早古生代洋盆于奥陶纪末(约446 Ma)闭合。随后,从约445 Ma至约428 Ma,于祁连陆块北缘发育碰撞后火山活动。此种时-空变异对形成祁连山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约束。该过程包括:(1)地幔柱或超级地幔柱上涌,导致Rodinia超大陆发生裂谷化、裂解、早古生代大洋打开、扩张、俯冲,并伴随岛弧形成;(2)俯冲的大洋板片回转,致使弧后伸展,进而形成弧后盆地;(3)洋盆闭合、板片断离,继而发生软流圈上涌,诱发碰撞后火山活动。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420~400 Ma),先期俯冲的地壳物质折返,发生强烈的造山活动。400 Ma后,山体垮塌、岩石圈伸展,相应发生碰撞后花岗质侵入活动。  相似文献   
98.

中国东北地区大兴安岭西侧盆地群包括漠河盆地、根河盆地、拉布达林盆地、海拉尔盆地和二连盆地等,蕴藏着丰富的中、新生代油气资源.为研究该盆地群域古生代、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综合建立盆地群域地球动力学模型,补充东北亚构造演化理论,本文综述该盆地群域受控的区域构造与深部构造背景、盆地群构造特征与性质、主要控盆断裂特征、盆地群油气条件比较以及盆地群域已完成并取得重要结果的地球物理工作.归纳已有主要认识和研究结果:(1)对大兴安岭西侧的盆地群起构造控制作用的构造带包括蒙古-鄂霍茨克洋缝合带、西拉木伦河缝合带、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塔原-喜桂图缝合带、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及额尔古纳-呼伦断裂和得尔布干断裂.(2)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和漠河盆地的盆地构造轴向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缝合带走向相关;而且三个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走向(隆起、坳陷和推覆带)也具有这类特点.(3)几个地学断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表明,大兴安岭西侧盆地群岩石圈地幔厚度自北向南变厚,南部盆地基底与华北地台基底表现类似;盆地群基底电性结构因受到软流圈热物质作用可能在继续演化.(4)在盆地沉积地层方面,漠河盆地的下部是侏罗系陆相煤系地层,上部是白垩系火山岩地层;海拉尔盆地由下侏罗统的铜钵庙组、南屯组,上侏罗统的大磨拐河组和下白垩统的伊敏组共同组成扎赉诺尔群,厚约3000 m;二连盆地中生代地层中,中下侏罗统主要为含煤建造,上侏罗统为火山岩建造,下白垩统主要为含油建造和含煤建造,上白垩统为砂砾岩建造.(5)盆地群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由本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构造地质、石油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解决研究区受控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所包括的因素及其作用,以及在岩石圈尺度上三维空间的地球物理场表征;深部构造对盆地群域构造的作用;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研究区构造演化特点及其依据;从北至南约1650 km长的盆地群域构造差异与依据;盆地群(域)油气条件与毗邻的松辽盆地在构造成因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
藏北措勤盆地早白垩世Aptian-Albian台地型浅水碳酸盐岩的δ 13C值分布于2.48‰~5.46‰之间, 平均值为3.93‰. 不仅具有正偏移特征, 而且比具有较高δ 13C值的同期深水碳酸盐岩的δ 13C值还平均偏高1.17‰. 研究表明其成因为, 首先在全球大洋缺氧事件背景下, 有机质的高速埋藏使海洋总溶解碳库中δ 13C值升高, 致使所有海相碳酸盐岩的δ 13C值普遍升高; 然后在具有分层结构的古海洋中因经历不同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而造成浅水碳酸盐岩的δ 13C值明显高于深水碳酸盐岩的该值.  相似文献   
100.
西天山阿希型金成矿系列的成矿流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晓玮  王永江  程博 《地学前缘》2001,8(4):277-280
西天山吐拉苏盆地中发育的低硫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斑岩型金矿和层控浅成低温热液改造型金矿属于与晚古生代火山次火山岩系有关的金矿组合———阿希型金成矿系列。通过对各类型金矿含金石英脉矿物包裹体流体成分的分析 ,吐拉苏盆地中可以区分出两期不同的流体场 ,分别是成矿前的统一流体场和成矿期的局部流体场。前者是伴随着早石炭世大哈拉军山组火山爆发而形成的产物 ;后者是在成矿前统一流体场的基础上 ,受局部热动力活动影响而形成的局部成矿流体场 ,又可分出 3种不同的类型。成矿前统一流体场与成矿期 3种局部流体场流体均属于K+SO2 -4型 ;总体特征上具有相似性 ,均为火山、岩浆热液水和大气水的混合水 ;流体成分有随时间而呈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阳离子K+和阴离子SO2 -4随时间逐步减少 ,表明火山、岩浆活动随时间对流体的影响逐渐减弱 ;水的含量逐步增高 ,则表明流体随时间大气水参与程度的提高 ,同时流体的浓度也逐步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