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419篇
海洋学   6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作为高附加值水产养殖物种,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的病害和病原微生物研究受到人们关注,但对其共生菌群组成、地域性差异及与水体环境间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本研究收集了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共786例仿刺参肠道、水体和沉积物的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比较细菌群落组成以探寻仿刺参肠道微生物与环境和地域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尽管仿刺参肠道、水体和沉积物中各细菌组分的比例不同,但共有菌属甚多,表明仿刺参可以从外界环境大量获取微生物。与水体和沉积物的样本类型相比,仿刺参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最低且所含菌属的种类最少,进一步提示仿刺参肠道对外界来源的微生物进行了富集和筛选,其中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的富集尤为明显。中国、日本和韩国来源的仿刺参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主坐标分析将它们聚为不同的簇,且各自拥有独特的细菌门类。比较中国渤海和黄海两个海区的仿刺参肠道菌群获得了相似的结果,体现出广泛的地域性差异。基于细菌分类的功能预测发现三个国家仿刺参肠道微生物均具有发酵、化能异养和需氧化能异养功能,表明共生菌群在功能上存在共性,并可能对宿主生理产生相同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仿刺参肠道微生物在不同地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与水体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为仿刺参共生微生物及其与宿主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并可能在自然循环过程和渔业资源保护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92.
不同剂型和剂量的维生素C对幼刺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11.0~14.0℃条件下,将平均体质量2.29 g的幼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随机放入39个容积50 L塑料水槽中,投喂以玉米蛋白为蛋白源,分别添加0、500、1 000、2 000和4 000 mg/kg V_C-2-三聚磷酸酯(L-ascorby1-2-polyphosphate, LAPP)、V_C-棕榈酸酯(L-ascorby1 palmitate, LAP)和V_C -磷酸酯镁(L-ascorby1-2-monophosphate-magnesium, APM)的13种饲料.90 d的饲养情况表明,摄食添加V_C饲料的刺参的生长、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摄食未添加V_C的幼参(P<0.05).摄食添加LAPP饲料幼参的特殊生长率最高(0.21%/d),添加LAP(0.17%/d)的次之,添加APM(0.15%/d)的最低,分别比对照组(0.12%/d)高75.00%、41.67%和25.00%.摄食添加LAPP饲料幼参的平均蛋白质效率最高(12.57%),摄食添加LAP饲料的(7.76%)次之,摄食添加APM(6.86%)的最低,分别比对照组(5.52%)高127.72%、40.58%和24.28%.在3种剂型V_C组中,饲料系数由低到高依次为:LAPP<LAP<APM.饲料中LAPP、APM和LAP的添加量为2 000~2 500 mg/kg、1 000~1 500 mg/kg和2 000~3 125 mg/kg时,幼刺参对饲料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最高,生长最快,饲料系数最低.  相似文献   
493.
华港104-P2水平井在钻井及完井过程中受到的污染严重,采取一系列增产措施后,效果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对该井堵塞原因及前期增产措施进行了总结分析。为了达到向油层不同部位渗透的酸液量基本相等的目的,在分析了泡沫酸解堵机理及室内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酸液拌空气注入的施工方案。通过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水平井解堵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94.
具有较大边底水的中等厚度的普通稠油油藏,长期以来利用直井开发,效果不佳。在高油价的有利条件下,针对该类油藏,提出了利用水平井挖潜,以孤岛中二北北部Ng5稠油区块为例,建立实际参数的概念模型,分不渗透隔层和无隔层两种类型,对水平井的开发方式、最小有效厚度、水平井垂向位置、排液量、井距及水平段长度进行了优化,给出了对应两种类型的水平井技术界限,现场实施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95.
<正>"瓦萨"号在国王码头举行盛大首航仪式,然而,只张开10张帆中4张帆的"瓦萨"号,在驶离码头仅1000多米,即在一阵海风吹袭下,船体倾斜,于一片尖叫声中沉入海底。从丹麦哥本哈根北部小镇赫尔兹堡搭轮渡,不用出示护照就能登上开往瑞典的大船,20分钟后船就靠上了瑞典一边的码头,丹麦和瑞典就隔着厄勒海峡不足20千米这一点距离。瑞典,天高云低,地广人稀,让人想起瑞典人创作的那首《大大世界》(Big Big World),如果没人反对,我宁愿将这首享誉全球的  相似文献   
496.
497.
在二维地震区、井控程度低及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等复杂岩性储层中,实施水平井储层钻遇率较低。三维地质模型迭代更新与地质–工程一体化相结合的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应用逐渐广泛。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上古生界煤系发育山西组山2 3亚段北岔沟砂岩等多套致密砂岩储层,其中,大宁–吉县区块砂岩层厚度较薄、纵向岩性复杂、横向变化快、微幅构造发育,基本无出发井且末端井较远(大于1 500 m),水平井导向难度大。为了提高低勘探程度区水平井钻探效果,通过标志层识别与厘定、煤岩层对比、资料精准分析与补充、储层顶底特征识别等方法开展研究。首先,总结研究区煤层与炭质泥岩的快速区分方法,解决现场岩性识别困难的难题,构建研究区地层格架;而后,基于测井、地震、地质多种资料的地层精细对比,厘定1个Ⅰ级标志层及3个Ⅱ级标志层,在山2 3亚段进一步确定2个Ⅱ级标志层。最后,提出着陆点控制技术、水平段钻遇率提高技术与钻头出层判断方法,形成了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将该技术应用于DJ-P37井区,累计完钻34口,平均砂岩钻遇率78.30%,取得了良好的钻探效果,可为类似区域煤系水平井钻进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498.
鄂尔多斯盆地NNW油区主力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和长4+5层段,为河流相和湖相三角洲透镜状和部分席状砂体叠加而成,属于超低渗透率的致密砂岩非常规油藏。NNW油区老井侧重于单个砂体的开发,油层打开程度不完善大大降低了采油速度。通过使用椭圆锥泄油模型模拟,发现油井泄油半径小于50 m,井间存在大量剩余储量。研究提出使用多油层组合、分段压裂取代单个砂体开发模式,将全井段油层及油水同层一次压裂完井。同时提出利用水平井开发方式对NNW油区进行再次开发,水平井及分段压裂具有成倍提高油区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潜力。通过分析发现油区具有再次开发的良好资源条件。  相似文献   
499.
我国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但页岩储层具有高黏土矿物含量、强非均质性、低地层能量的特点,严重制约着我国陆相页岩油的高效勘查.围绕甜点优选、水平井钻探、体积压裂、试油求产等关键环节,综合利用吉页油1HF井系统取心、测井、录井及分析测试资料,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创新攻关.结果表明,松辽盆地青一段页岩可划分为高TOC层理型黏土质页岩和中TOC纹层型长英质页岩两种岩相类型,前者以地质甜点为主,后者以工程甜点为主;建立地质工程一体化双甜点评价标准,提出“钻砂压页”的水平井设计理念,优选出1.94 m厚的双甜点目标靶层,采用三维地球物理-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超薄目标靶层导向技术,实现超薄目标靶层水平钻进1 252 m,钻遇率100%的技术突破;依据超临界CO2的破岩、溶蚀、驱油、增能4大优势,创新形成超临界CO2+大型水力携砂复合压裂工艺及控压蓄能返排技术,实现了吉页油1HF井陆相页岩地层的大型体积改造,并获得16.4 m3/d高产稳产页岩油突破,形成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方法、技术、工艺及参数体系,对松辽盆地及同类型的陆相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00.
智能肌电假手研究作为康复医疗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始终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假手正往仿人型、灵巧性、直觉控制、智能感知方向发展.智能肌电假手应当具有与人手相近的功能,其不仅能通过运动功能重建辅助残疾人进行日常生活,而且还应通过感知反馈功能重建让残疾人产生人机共融的本体感.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多年的肌电假手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从质量、灵巧程度、抓取性能、设计原理等多角度分析了假手的机械结构设计要素;另外,本文还较系统地对基于肌电信号的手势识别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介绍了目前基于残肢生物信号识别的多种研究思路,并分析了多种基于不同原理的假手信息感知技术,介绍了利用指尖力触觉传感器实现对假手的自适应控制和用户的感知反馈.最后总结了未来假手的研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肌电假手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