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9篇
  免费   684篇
  国内免费   233篇
测绘学   1914篇
大气科学   242篇
地球物理   537篇
地质学   902篇
海洋学   247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270篇
自然地理   160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性及土壤转换函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在杨陵一级阶地上进行的入渗试验为基础,利用多重分形和联合多重分形方法,研究分析了土壤入渗特性在多尺度上的空间变异性及与土壤物理特性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壤入渗特性的土壤转换函数。研究表明:土壤入渗特性具有多重分形特征,观测尺度上,稳定入渗率、前30 min累积入渗量的空间变异都主要由粗粉粒和粘粒含量的空间变异造成。在多尺度上,稳定入渗率的空间变异受土壤容重、粗粉粒和粘粒含量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前30 min累积入渗量的空间变异受粗粉粒和粘粒含量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与观测尺度上的影响因素相同。基于联合多重分形分析建立的稳定入渗率的土壤转换函数的计算误差较小,前30 min累积入渗量的土壤转换函数的计算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32.
为实现WGS84和CGCS2000坐标系之间的转换,首先通过七参数法将WGS84坐标转换到ITRF坐标,然后再通过框架转换法转换到CGCS2000坐标,并进行实例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33.
34.

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BS)转换横波震相的分析和模拟,能够从泊松比的角度更准确地约束地下结构和物质组成,有助于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属性的研究.本文对南海北部陆缘西沙地块的OBS2013-3测线进行了转换横波数据处理和分析,通过能量扫描法求取极化角,并对OBS水平分量数据进行旋转,获取了径向分量数据.结合本测线的地质情况,求解佐布里兹(Zoeppritz)方程,得到了不同转换模式的能量分配关系,定量地指示了沉积基底和海底面为主导的P-S转换界面,Moho面为次一级转换界面.在OBS2013-3测线的各个台站径向分量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一系列PPS和PSS型转换震相,最大偏移距达到130km,并进行了初步的正演模拟试算和验证.结合本测线实际情况,对OBS转换横波研究的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工作为后续的二维横波速度结构和泊松比结构模拟、物质组成和地壳属性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5.
冀北滦平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地层锆石U-Pb测年及启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在冀北—辽西地区, 冀北的滦平地区是中生代地层最为齐全, 也是唯一的晚中生代沉积作用基本连续的地区.许多研究者认为该地区的土城子组与张家口之间存在着J3—K1界线和中生代的构造转换界面.该地区分布的主要中生代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髫髻山组、土城子组、张家口组、大北沟组、大店子组和西瓜园组.通过LAICPMS方法的锆石UPb测年, 获得了该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年代格架, 即髫髻山组的顶界年龄为(162.8±3.2)Ma, 土城子组形成的主体年代范围是(142.6±1.3)~(136.4±1.9)Ma, 张家口组形成的年代范围是(135.7±1.8)~(135.2±2.3)Ma, 大店子组顶部安山岩的年龄是(131.4±3.7)~(130.2±3.0)Ma.锆石的稀土元素分析表明: 土城子组中锆石的稀土元素特征与张家口组中锆石的特征一致, 而与髫髻山组中的锆石有较大的区别.综合以上分析数据及野外地质特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的土城子组与髫髻山组之间不仅时间间隔较长, 而且二者中火山岩的源区也有较大的区别; 土城子组与张家口组之间不仅时间上基本连续, 而且二者中火山岩的源区也有明显的一致性.这就表明了滦平地区的土城子组与张家口组是同一地质背景下的产物, 即该地区二者之间应不存在J3—K1界面和构造转换界面.(2)滦平地区大店子组顶部火山岩在年代上与辽西北票—义县地区的义县组底部、辽西凌源地区的张家口组顶部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青海省乌兰县托莫尔日特金矿区韧-脆性剪切带变形特征、成矿物质与热液来源及运移条件分析,提出了该区构造控矿演化的四阶段模式。该模式认为,早期的韧性剪切变形导致了成矿物质的由深部向浅部、由韧性剪切带外部向韧性剪切带内部的活化迁移,成矿热液在韧性剪切带上部(即韧脆性转换带附近)得以大量聚集。韧性变形后期温压条件降低,韧性变形转化为脆性变形,地表大气降水沿贯通性较强的脆性破裂带大量下渗,到达韧-脆性转换带附近,与该处积聚的成矿热液充分混合,热液性质发生改变,在相对张性或较薄弱的构造有利部位大量沉淀。由于断裂带的周期性活动,成矿物质得到多次沉淀而不断富集,最终形成金矿体。矿体形成后的构造隆升及剥蚀作用,使韧-脆性剪切带出露地表,金矿床也随之出露到近地表处。因此在矿区石英脉型金矿体的下部,可能会存在糜棱岩型金矿体,但品位可能会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AUTOCADDwG格式文件与ARCGI$SDE格式文件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利用中间件DwGOirectX实现DWG数据与ARCGISSDE数据的双向无损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应用分类转换的思想,将DWG中的要素与ARCGISSDE中的要素按照几何类型进行一一对应,建立两种数据之间的转换对照关系,便于程序实现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38.
地幔转换带中的水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近20年国际上地幔转换带中水的研究进展。前人研究表明,地球深部的水主要以OH-(hy-droxyl)形式存储在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中。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表明,地幔转换带中的主要矿物均具有较高的储水能力,且在转换带的温压条件下,其储水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瓦兹利石(β-Ol)和林伍德石(γ-Ol)的储水能力为2%~3%,超硅石榴子石(Mj)的储水能力为0.1%左右,据此估算地幔转换带的储水能力约为1.2%~1.91%,是地表水总量的3.9~6.2倍;而转换带除外的上地幔和下地幔主要矿物的含水量或储水能力均小于0.1%,因此与上、下地幔相比,地幔转换带可能是地幔的主要储水库。尽管地幔转换带具有较强的储水能力,但对地幔转换带的实际含水量还存在干、湿两方面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和争议。地幔转换带中的水会对转换带中一系列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当水含量增加时,橄榄石(Ol)向β-Ol、γ-Ol分解以及超硅石榴石的分解反应分别向低压、高压和低压方向迁移,从而由橄榄石向β-Ol和γ-Ol分解两个相变反应界定的转换带宽度也会增加;水还会使地幔深部的部分熔融温度降低,熔体的密度降低;同时,水的加入可以很好地解释地幔岩pyrolite模型在410km不连续面处产生的与地震波测量不相符突变,也可以解决全地幔对流模式所不能解释的地幔成分分层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转换带中的水对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包括中国东部地区受太平洋板块深俯冲作用的影响,均具有重要的约束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9.
CASS数据格式是一种通用的招投标格式,具有良好的符号系统,在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编辑中使用较为广泛,但CASS是在Auto CAD软件的基础上开发的,受Auto CAD平台自身影响,CASS在曲线编辑、房檐改正等方面的功能存在着一定不足,而Geoway是专业的地形图编辑软件在这些方面存在着优势,开发一种Geoway——CASS数据的转换程序迫在眉睫,该文论述了如何使用Visual Basic语言开发Geoway—CASS数据转换程序。  相似文献   
40.

位于东昆仑昆中缝合带内的胡晓钦镁铁质岩石主要以角闪辉绿岩为主。利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方法获得其结晶年龄为438±2Ma (MSWD=1.06,n=15),表明该岩石应为早志留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样品均具有相对低的TiO2含量(0.43%~1.58%) 和变化较高的MgO值(2.83%~8.22%) 和Mg#(45~74),相对于原始地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和U等) 和轻稀土(LREE),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和Ti),并且具有略微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 为3.68~8.20,tDM2为0.90~1.19Ga)。以Mg#作为横坐标的二元图解和(2CaO+Na2O)/TiO2-Al2O3/TiO2图解揭示其形成过程中应主要经历了单斜辉石、橄榄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岩石样品均具有相对低的Nb/La和Nb/Ce比值(分别为0.15~0.28和0.07~0.13) 以及较高的Nb/Ta和Zr/Hf比值(分别为13.15~17.38和36.14~43.88),指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受到地壳混染的影响非常小。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揭示其形成可能与受板片流体交代含尖晶石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有关。胡晓钦镁铁质岩石具有类似岛弧玄武岩特征的地球化学组成,并且其年龄明显早于东昆仑与碰撞相关的榴辉岩相变质年龄(428Ma) 和中压(绿帘) 角闪岩相变质峰期年龄(427Ma),表明其形成仍与东昆仑洋壳俯冲关系密切。综合区域资料可以判断,胡晓钦镁铁质岩石可能代表了东昆仑早古生代洋壳俯冲最晚期的岩浆记录。这样可以确定,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最终关闭和碰撞造山开始的时间为早志留世,洋壳俯冲持续的时间至少为79Myr,碰撞造山持续时间至少为8My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