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8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385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17篇
地质学   1245篇
海洋学   162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发展中的板块边界: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冯锐  马宗晋  方剑  吴宣 《地学前缘》2007,14(4):1-17
亚洲内陆的强地震密集地发生在天山-贝加尔一线,但该处并不存在一条连续的大断裂,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长期相左。文中分析了这条地震带的时空分布、分区特点、应力状态和活动周期,计算了欧亚大陆的布格重力异常场、均衡重力异常场,反演了上地幔的密度分布和剪切波速分布。发现在这个部位的70~250km的深部有一条北东向的密度、速度陡变带,它是新生代的冷地幔和热地幔的交界带,与浅部构造存在立交关系,对亚洲大陆的现今构造运动和应力场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个带的地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板缘地震和板内地震,是一种因为深浅构造不同而造成的结构性地震,性质上为大陆内缘地震。文中还就深浅构造的空间立交关系、时间镜像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在南北地震带和伊朗东侧地震带的立交结构也与上地幔构造有关。天山-贝加尔活动构造带是正在发展中的板块边界,是大陆内部的一个典型构造,北侧为稳定的俄罗斯-西伯利亚次板块,南侧为活动的中国-东南亚次板块。  相似文献   
172.
H.  Kawakatsu  S.  Watada  白玲 《世界地震译丛》2007,(5):42-49
介绍了日本东北部俯冲带中水向地幔深部运移的地震学证据。资料表明,水在100km以上的浅部从含水的洋壳中释放出来,然后在俯冲板块顶部形成含水的地幔物质沟渠,这就是水进入地幔深部的通道。本文对寒冷的俯冲带环境中水从海洋运移到地幔深部的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73.
程宗颐  朱文耀 《地震学报》2001,23(3):268-279
使用伪无基准(pseudo nonfiducial)算法、利用GIPSY软件,归算了APRGP97、APRGP98 和APRGP99的GPS资料.对大多数站所得解的站座标的精度:南北分量是1~2mm,东西分量是2~5mm,垂直分量是5~10mm;并初步获得亚太地区84个站在ITRF97中的运动速度,其水平方向的精度约为1~4mm/a.基于ITRF97速度场建立一个新的现今全球板块运动模型ITRF97VEL,由此获得这些站相对于该模型的现今形变速度,并对这些站相对欧亚板块的运动情况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4.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近东西向中生代右行走滑构造系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阐述了分布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的近东西向中生代右行走滑构造系统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指出该右行走滑断裂系统由古北口-平泉断裂和密云-喜峰口-锦西断裂两条主干断裂,以及夹于其间的北西向张性断层和张裂脉,北东向压性断层和褶皱等共同组成,近东西向主干断裂具有右行右列“P破裂”结构形式,北西向的张性断层和张裂脉则具有“T破裂”性质,主干断裂与北东向压性断裂和褶皱构成了一幅右行走滑双重构造(strike-slip duplexs)格局,而不是不同期次变形的产物。该走滑断裂系统形成于侏罗纪末一早白垩世初(147-132Ma),由于它恰好构成了位于辽西的走向北东,向南东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与冀北,冀西北地区北东走向,上盘向北西逆冲的推覆构造的转换和调节部位,所以本文提出了一个右行走滑构造系统的统一构造模式,在该模式中,辽西和冀北,冀西北同时代而运动方向相反的逆冲构造系统分别构成了近东西向右行走滑系统的断盘前缘挤压逆冲构造区,认为惦记山板内造山带总体构造格局的区域构造作用方式是:在总体北西一南东向挤压的一级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造山带北部的块体相对于中生代华北地台为主体的块体做向东的右景下,燕山板内造山带可能构成了亚洲东部另一个重要的“挤出构造带”或“逃逸构造域”,这种推测需要得到北部东西向断裂系具有同期左行走滑运动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5.
176.
177.
莺歌海盆地周边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莺歌海盆地周边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综合分析表明,该舅地形成和演化构造应力场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古新世末至早渐新世印支地块快速向南东方向挤出,同时伴随着地块的顺时针旋转运动。第二阶段,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印支地块向南东挤出运动逐渐减弱,华南地块整体仍然相对稳定。莺歌海盆地处于左旋剪切状态。第三阶段,中、晚中新世随着印度地块逐渐楔入欧亚板块内部,印支半岛的挤出运动进一步减弱。至中中新世末,华南地块整体开始挤出。第四阶段,上新世一第四纪印支地块相对稳定,华南地块挤出运动继续进行,两地块间的相对运动呈右旋剪切运动。莺歌海盆地新生代的构造应力场演化受太平洋板块、印度与欧亚板块之间相互作用控制。其中,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所导致的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的相对运动,是决定莺歌海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应力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8.
秦岭勉略带康县-高川段现今结构与岩片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岭勉带是中国大陆主体拼合的主要结合带和秦岭造山带的基本组成部分,康县-高川段为其重要地段,研究程度较高,但对其现今结构与岩片性质目前仍存在有争论,通过对这两个最基本问题的研究,认为其现今结构总体为以向南运动为主的双重逆冲推覆构造,南、北边界分别复合了以陡立的荷叶坝断裂、状元碑断裂为主断裂的两个正花状构造,缝合线南、北两侧分别与扬子板块和秦岭微板块为邻,其内部物质组成,按大地构造属性,地球化学特征及时代可分为七大岩片组,即基底岩片组,扬子北缘岩片组,洋岛岩片组,岛弧岩片组(含弧间裂陷组),碰撞构造沉积混杂岩片组和秦岭微板块南缘岩片组,各岩片组由多个空间上被断裂或基质分割的岩片或财块实体组成,这些岩片的厘定对全面认识勉略洋盆结构起关键作用,其现今空间结构的形成又与该构造带碰撞过程密切相关,基于这两个基本点,提出了一系统的构造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179.
李立文 《江苏地质》2001,25(2):126-128
20 0 0年是德国伟大的科学探险家和“大陆漂移理论”创立者魏格纳诞辰 12 0周年 (1880— 1930 )。魏氏的“活动论”是地学前所未有的独创 ,从而被人喻为地球科学的“哥白尼”。他对地球科学带来的影响和前景 ,有如爱迪生之于电灯 ,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所以 1980年他诞辰 10 0年时 ,德、瑞、美等国曾联合组织了一次盛大的讨论会 ,并成立魏格纳基金会。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伟大科学家 ,与此同时魏氏的故国1980年在布莱梅建立了以魏格纳名字命名的南极研究所 ,以表示对他的崇敬。地壳运动是极其复杂的地球物理问题 ,它涉及到许多科学…  相似文献   
180.
试论华北板块寒武纪地层的穿时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板块寒武系馒头组和毛庄组,徐庄组和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分别以紫红色泥质白云岩及页岩、鲕粒灰岩和竹叶状灰岩为特征,依次形成于Xi湖--塞卜哈、鲕滩和滩外斜坡环境。若按传统的时代划分,必然得出互相矛盾的古地理解释。按Walther相律,应有大量的柴红色泥质白云岩和页岩,鲕粒灰岩与竹叶状灰岩是同时形成的,无论泥质白云岩和页岩,鲕粒灰岩还是竹叶状灰岩都是随着海侵、相迁移而一个地区,一个地区依次形成,并且它们都是穿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