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90篇 |
免费 | 1924篇 |
国内免费 | 15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2篇 |
大气科学 | 159篇 |
地球物理 | 824篇 |
地质学 | 5552篇 |
海洋学 | 755篇 |
天文学 | 53篇 |
综合类 | 435篇 |
自然地理 | 23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149篇 |
2023年 | 244篇 |
2022年 | 275篇 |
2021年 | 270篇 |
2020年 | 292篇 |
2019年 | 269篇 |
2018年 | 212篇 |
2017年 | 222篇 |
2016年 | 244篇 |
2015年 | 280篇 |
2014年 | 353篇 |
2013年 | 260篇 |
2012年 | 369篇 |
2011年 | 369篇 |
2010年 | 324篇 |
2009年 | 322篇 |
2008年 | 317篇 |
2007年 | 296篇 |
2006年 | 278篇 |
2005年 | 271篇 |
2004年 | 210篇 |
2003年 | 193篇 |
2002年 | 207篇 |
2001年 | 207篇 |
2000年 | 206篇 |
1999年 | 182篇 |
1998年 | 171篇 |
1997年 | 158篇 |
1996年 | 136篇 |
1995年 | 135篇 |
1994年 | 132篇 |
1993年 | 119篇 |
1992年 | 131篇 |
1991年 | 143篇 |
1990年 | 103篇 |
1989年 | 73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20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6篇 |
1975年 | 5篇 |
1966年 | 4篇 |
1964年 | 4篇 |
1957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1992-2015年中亚五国土地覆盖与蒸散发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使得土地覆盖与蒸散发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中亚五国为研究区,采用欧空局气候变化项目(CCI)土地覆盖和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蒸散发数据,分析1992-2015年土地覆盖与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耕地蒸散耗水特征。结果表明:① 中亚五国土地覆盖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耕地扩张引起土地覆盖格局变化。1992-2003年耕地快速增加(1.1万km 2/a),林地和草地大幅减少。2003-2015年耕地增速趋缓(0.3万km 2/a),林地和草地有一定恢复,裸地和水体持续减少,城镇用地持续增长。耕地共增加12.3万km 2,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4.0万km 2和2.3万km 2,且集中于哈萨克斯坦中北部。裸地减少3.5万km 2,集中于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水体减少3.1万km 2,集中在咸海湖泊。乌兹别克斯坦耕地减少、裸地增加,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土地覆盖变化幅度较小;② 中亚五国蒸散发变化与土地覆盖格局基本一致。蒸散发总体呈增加态势(6 mm/a),1992-2003年快速增加(11.3 mm/a),2003-2015年缓慢上升(2.4 mm/a)。中亚五国年蒸散发达到276.8 mm,东南部的吉尔吉斯斯坦(347.3 mm)和塔吉克斯坦(302.9 mm)最高,中北部的哈萨克斯坦(297.9 mm)次之,西南部的乌兹别克斯坦(211.0 mm)和土库曼斯坦(150.0 mm)最低;③ 中亚五国蒸散耗水结构受耕地面积大小的影响。中亚五国耕地蒸散耗水的贡献由24.7%增至27.9%,土库曼斯坦耕地蒸散耗水仅占本国的11%,其他国家均超过25%。草地、林地和裸地的蒸散耗水贡献降低,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仍以草地和林地蒸散耗水为主(≥ 50%),土库曼斯坦(61.3%)和乌兹别克斯坦(46.4%)的裸地蒸散耗水占绝对优势。本文明确了中亚五国土地覆盖连续动态变化过程,细化各国土地覆盖与蒸散发特征及差异,增强对土地覆盖与蒸散发现状的认识,可为水土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3.
翡翠中的包裹体及其品级的激光拉曼谱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翡翠中含有较少的包裹体。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淡翠绿色的、比较透明的、云雾状的翡翠有〈4μm的包裹体。包裹体由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两个类型组成。在近代激光拉曼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运用付里叶变换激光拉曼探针鉴定翡翠的真假、质地优劣以及质量等级。 相似文献
34.
本文提出一种通过测磁场确定面极化和体极化介质中二次极化电流的新方法.它与以往测电场的方法有所不同.当时域单向长脉冲激发电流通过面极化和体极化介质时,便在其表面和内部产生激发极化效应.在通电时间内和断电后的放电过程中,若极化介质内产生了二次极化电流,它必将在周围产生二次磁场.我们通过观测二次磁场可靠地确定了介质中二次电流的存在与否和量值大小以及矢量方向等重要内容.本文除给出一些实验结果外,还给出了实例.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体极化介质中二次极化电流的存在问题是有争议的,本文对此给出了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实验结果,有利于统一这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35.
青海省锡铁山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锡铁山铅锌矿床产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裂陷的中基性火山-沉积岩系中,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床之一.流体包裹体的温度、盐度、气液相成分测试以及同位素组地球化学研究证明锡铁山矿床形成于喷流沉积系统.管道相成矿流体以深源为主,深源流体的CO_2等气相组分溢出及深源流体与海水的混合作用导致了成矿物质沉淀,层状矿体中石英岩是管道相向SE方向位移、喷流的结果,锡铁山铅锌矿床是VMS型与Sedex型系统的复合或过度. 相似文献
36.
37.
利用白音查干地区的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通过定性、定量两种手段进行瞬时频率与岩性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瞬时频率能够较好的区分砂泥岩。当砂岩百分比小于0.12时,瞬时频率属性为低频;当砂岩百分比为0.16~0.33时,瞬时频率为高频。通过瞬时频率切片与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相类型的砂体在瞬时频率切片中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表现为沿物源方向延伸的枝状或朵状中高频区,滩砂表现为不规则滩状的高频区,坝砂在盆地边缘呈高频带状分布。此外,瞬时频率还可以进行物源分析、三角洲朵叶体识别和扇体叠置识别,是进行沉积体系、砂体展布和储层预测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8.
滇西南南段组和拉巴群地质时代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南段组和拉巴群出露于昌宁-孟连构造带内,是临沧地体的组成部分。通过南畔、阿里、南段、海邦和团结吊桥剖面研究,拉巴群可分为5个岩性段,归上石炭统至二叠系,南段组属下石炭统。临沧地体为一稳定的微陆块,二叠纪晚期增生到澜沧江岛弧的西缘。 相似文献
40.
温度、盐度和pH对冈村枝管藻中性游孢子附着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毛细管法分离出冈村枝管藻成熟的多室孢子囊,并对中性游孢子的发育模式及温度、盐度、pH对其附着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中性游孢子正常发育模式如下:附着后,形成盘状体;而后在盘状体中间产生同化丝,大量同化丝产生后,基部细胞变形、聚集,形成假薄壁组织,直立藻丝形成;(2)中性游孢子附着及生长发育明显受温度、盐度和pH条件的影响。中性游孢子附着的适宜温度17--28℃、盐度为20~50、pH为5~10.4;直立藻丝形成的条件为温度17~26℃、盐度20~40、pH7~10。本研究为冈村枝管藻海上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