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Analysis of a heavy rainfall in a lower latitude plateau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have been conducted by using conventional data and denser surface data. The results show: (1) the heavy rainfall was caused by a series of mesoscale systems under favorable large-scale conditions when the warm moister air and cold air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At the same time,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level jets was revealed.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som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mong the main influencing systems of heavy rainfalls in Yunnan, such as the Indian-Myanmar trough and the path of the cold air, compared with those in East and South China. (2)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esoscale convergence lines near the ground may be a possible triggering mechanism for the occurrence of mesoscale systems, and the dynamical and thermal dynamical structure of the mesoscale systems was very obvious. The convergence lines may relate closely to the terrain of Yunnan, China. (3) The computation of the water vapor budget reveals that the primary source of water vapor supply for heavy rainfall was in the Bay of Bengal. In this case, the water vapor could be transported into Yunnan even though the amount of water vapor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in East and South China. In addition, the analysis for three-dimensional air parcel trajectories better revealed and described the source location and the transportation of water vapor to Yunnan.  相似文献   
22.
冬去春来,春光明媚,云贵高原又迎来了一个万花齐放的春游好季节。特别是黔西南的旅游资源可圈可点,这里的自然风光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神秘的万峰林八卦田、马岭河峡谷。  相似文献   
23.
择山而住     
靠山而居,择山而住,这是彝族自古就有的一种生存选择。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大小凉山、乌蒙山、哀牢山、六诏山、金钟山……这高原,这山,和彝族的命运历来都是生息悠关的。几千年来,彝族先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经历了从穴居到棚居再到屋居的漫长过程。彝文典籍《笃姆躲雨志》描述道:"天生石溶洞,红壤石林带,阿谱笃姆屋,阿童溶洞里,坐位闪红光,站位绿茵茵。"  相似文献   
24.
七百[山弄],国家岩溶地质公园,一个上帝青睐的地方。云贵高原的余脉,在广西大化北部,陡然生出苍莽逶迤的峰丛洼地,形成一个天造地设的岩溶地质公园,这就是七百[山弄]。  相似文献   
25.
宇如聪  李建  原韦华 《气象学报》2021,79(6):889-901
面向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做到对云贵高原锋面系统变化的精准把控,深入认知其动态演变规律,基于50 a(1971—2020年)逐日台站观测资料,提出了一种利用线性拟合近似判定云贵高原地面锋线的方法,并通过综合分析锋线位置和锋线周边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长持续锋线事件的锋线位置、走向变化,系统揭示了云贵高原锋线的移动特征,展现了云贵高原准“静”止锋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冷性锋线集中在102.5°—105°E,最大降温区在锋线东侧,暖性锋线集中在104.5°—105.75°E,最大升温区位于锋线西侧;锋线附近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锋线的移动紧密相关,西进的锋线一般会伴随锋线附近的降温、升压和日照减少,东退的锋线则相反;根据长持续锋线事件的连续演变过程,可将锋线事件区分为静止、西移和东移3类,静止型出现次数最多,西移型可连续快速推进并伴随锋线南部的顺时针摆动,东移型出现频次较低且移速相对较慢。上述结果通过对云贵高原锋线,特别是其动态特征的客观定量描述,为该地区在锋线影响下各气象要素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6.
黄一 《地球》2009,(2):84-84
尽管四川盆地得益于秦岭、大巴山、云贵高原、巫山等天然屏障的庇佑,自古远离寒潮、台风等诸多自然灾害的造访,因而享有“天府之国”的千年美称,但在四川盆地西侧的横断山区,却因为板块构造的碰撞,使得这片本应安逸的土地饱受地震、泥石流甚至旱涝的洗礼。据历史文献记载,四川境内的地震自公元前193年(汉惠帝二年),迄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其间记载于史册的不下500次。  相似文献   
27.
云贵高原碳酸盐岩风化壳的古地磁定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贵高原乃至中国残积型红土及红土性风化壳的形成年代是一个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以云贵高原厚度分别为9. 47m 和5. 4m的两个碳酸盐岩风化剖面为例,探讨了古地磁方法在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定年中的应用。古地磁定年结果初步表明,其发育时间在布容正极性世内,即两个风化壳剖面的发育年龄不会大于0. 78Ma B. P. 。此外,对古地磁方法应用于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定年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风化壳的成因、风化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母岩的岩石磁性、磁性载体矿物及其记录磁信号的稳定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8.
黄云清 《广西地质》2014,(11):52-55
可望黔南三万岭,还钟桂北八千峰.放眼整个广西北部山区,如石笋般拔地而起的喀斯特地貌,从桂林漓江延岸一直向贵州南部的云贵高原延展.在这连绵不断的山势走向中,中间地带一整片气势磅礴的锥状喀斯特尤为引人注目,这便是以锥状峰丛景观著称的环江喀斯特.  相似文献   
29.
李刚 《河南地质》2014,(1):50-50
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部,地灾隐患点达209处,是典型的地灾多发区和易发区。近年来,该县狠抓群测群防和自防自治建设,建立完善群测群防预警预报网络体系,隐患监测点成功避让率达100%,连续12年实现地灾“零伤亡”。  相似文献   
30.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总面积462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85.5%。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低山丘陵过渡的地带,由北向南从中低山逐步过渡到丘陵和峰林谷地,山多林密,地形复杂,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少数民族山区县。独特的自然环境一方面造就了秀美的大苗山,也使广袤的大苗山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