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09篇 |
免费 | 831篇 |
国内免费 | 59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5篇 |
大气科学 | 239篇 |
地球物理 | 724篇 |
地质学 | 3370篇 |
海洋学 | 109篇 |
天文学 | 133篇 |
综合类 | 188篇 |
自然地理 | 5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150篇 |
2021年 | 203篇 |
2020年 | 195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80篇 |
2016年 | 88篇 |
2015年 | 162篇 |
2014年 | 269篇 |
2013年 | 270篇 |
2012年 | 299篇 |
2011年 | 278篇 |
2010年 | 243篇 |
2009年 | 212篇 |
2008年 | 234篇 |
2007年 | 231篇 |
2006年 | 226篇 |
2005年 | 172篇 |
2004年 | 159篇 |
2003年 | 163篇 |
2002年 | 192篇 |
2001年 | 132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108篇 |
1998年 | 118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104篇 |
1995年 | 89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69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66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7篇 |
1959年 | 2篇 |
1949年 | 2篇 |
1948年 | 2篇 |
1946年 | 3篇 |
1944年 | 2篇 |
1943年 | 5篇 |
1942年 | 2篇 |
194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洪水研究包括径流与淹没两种模式.为了探究流域降雨产汇流与淹没情况、提高洪水预报精度,本研究在传统流域水文模型的基础上耦合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建立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以我国吉林温德河流域为研究实例,模拟了2017年"7.13"洪水在下游口前镇所处子流域洪水淹没过程.首先对基础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HEC-HMS水文模型并进... 相似文献
52.
云南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阐述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包括:1)昆明市是云南省最大的游客集散地,游客集散地处于变动状态,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大、景区(点)分布不合理;2)游客集散地的变化受制于游客市场的变化,旅游产品的变化及产品的级别、数量、景区(点)的分布和行政隶属关系。提出淘汰过时的旅游产品,从市场需求出发新增加重建景区(点),增加游客集散地的数量,建立立体旅游网络系统,增强旅游网络系统的稳定性,重构云南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3.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22(1):F0003-F0003
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科技期刊,稿力求精炼,立意新颖,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可适当伸缩。登载有关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研究的论文。来并遵守国家保密等政策法规。以7000字为宜,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54.
全球气候变暖给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绿洲热场的变化严重影响绿洲的生态稳定性,利用遥感卫星影像来监测热场分布规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采用Landsat7 ETM+热红外波段定量反演晴空状态下干旱区典型绿洲地表真实温度,运用影像叠加分析、直方图比对、缓冲区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剖面线分析方法,分析其热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绿洲热场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性,Moran’s I值为0.5489,z检验值为48.44,同时呈现出显著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 就全局而言,热场分布规律为水体温度<耕地温度<林草地温度<城镇温度<裸地温度<盐碱地温度,均温分别为21.65 ℃、27.86 ℃、35.59 ℃、36.52 ℃、40.06 ℃、42.07 ℃; 就局部而言,盐碱地温度低于周边裸地温度,盐碱地平均温度比周边300 m、900 m、1 500 m缓冲区裸地的均温分别低0.59 ℃、0.44 ℃、0.26 ℃。水体、城镇、盐碱地、裸地的温度波动较小,热力景观单一,热场分布均匀,而耕地和林草地的温度梯度大,热力景观复杂多样,热场分布极不均匀。绿洲荒漠交错带的面积较大,它可以降低荒漠对绿洲的热力侵蚀,对保护绿洲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地震双重破裂的初步估计及其相关问题研究x,auto,auto,415px);}style> hf=httprztl.com >business week launch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同时反演两个点源震源机制的原理,估计了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主震的震源机制,得到丽江主震由两次主破裂组成,两次破裂的时差约12 s,相距约26 km.第1次破裂形成近南北向的张性倾滑-走滑断裂,第2次破裂的机制需进一步研究.介绍了同时反演两个点源机制的方法及直接分析数字化波形记录的结果,讨论了一些相关问题.认为1995年10月的武定地震和本次丽江地震是同一力学过程在不同时空点上的表现,其发生顺序与动力传递的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56.
河南木厂河地区,位于秦岭-大别山中央造山带的东部,桐柏-大别构造亚带东段。区内以长期活动的NWW-近EW向深大断裂及派生的NWW向,SN向断裂以及平行于东部郯庐断裂带的NE向断裂为主要特征,褶皱表现为形态复杂的宽缓线形。通过调查研究,确认了木厂河矿区存在三个构造岩石单元:核杂岩单元(CC)、超高压单元(UHP)、高压单元(HP).各单元之间发育有大型的拆离断层,有利于成矿元素富集。本区矿床的形成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折返后的伸展拆离作用密切相关。矿体形成部位主要在核杂岩单元之上,超高压单元之下的拆离断层带。拆离断层对本区的矿化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7.
58.
滇西澜沧变质带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滇西澜沧变质带经历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其时代分别为519Ma和280~190Ma。早期变质变形事件(M1D1)可由销长石和石榴石变斑晶的包裹体痕迹确定,形成近E-W向的变形构造格局。晚期变质变形作用(M2D2)以形成蓝片岩相矿物组合,如以蓝门石(青铝门石)+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石英等为特征,并形成近N-S向的变形构造格局.钠质问石以青铝闪石和蓝闪石为主,白云母多为3T+2M;型多硅白云母,其bo均值在9.040A以上;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P、T条件估计分别为0.6~0.7GPa和300℃。晚期变质变形事件经历了二个主要阶段(M2aD2a和M2bD2b),分别伴随透入性面理(S2)和褶劈理(S3)的形成,蓝门石的40Ar-39Ar定年分别为279Ma和214Ma;M2cD2c期局部受到热的扰动,以及出现大量的膝折带或宽缓褶皱。上述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代表了澜沧变质带的隆升及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59.
60.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宜阳地区位于东特提斯低纬度地区的华北板块南缘,发育一套连续且沉积特征显著的陆相碎屑
岩相沉积,是研究陆相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理想地层。本文在前人研究与野外实测的基础上,采用
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方法综合分析研究区的沉积记录,识别出宜阳地区在该时期由陆源近海的滨湖沉积环境向河流
沉积环境过渡的古环境,重建了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宜阳地区的古地理面貌。沉积特征显示,此期整体气候条件为炎
热-半干旱,并且在长兴期末期与奥伦尼克期早期出现了极端干旱气候,可能是受到当时全球性巨型季风环流的影响。这
一时期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化可能对二叠纪末陆地大灭绝事件起到了推动作用,并抑制了早三叠世生物复苏的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