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6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522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178篇
地球物理   587篇
地质学   2173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34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3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3 毫秒
841.
云南北衙表生金矿形成与保存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云南北衙地区表生金矿形成的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等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其特殊的形成与保存条件。认为北衙地区的表生金矿是“古砂矿”,它的巨大蕴藏量主要得益于其特殊的形成与保存条件:丰富的原生金矿为其提供充足的成矿物质,特别发育的古喀斯特洞穴为“古砂矿”提供了特殊的储存空间,强烈的气液爆破作用形成的热水角砾盖层为其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842.
Phanerozoic strata are distributed in several north-south trending zone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Changning-Menglian Belt. Four types of Devonian to Triassic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s can be identified: (1) elastics with limestone lenses in the mid-section, changing up-section into alternations of fine elastics and cherts; (2) elastics with chert intercalations and limestone lenses, and topped by Permian basic volcanics; (3) elastics-basic volcanics-carbonates-clastics; and (4) limestones, dolomitic limestones-dark gray thin-bedded limestones, argillaceous limestones, mudstones and siliceous mudstones. Devonian to Triassic cherts occur in different horizons and different zones from east to west. These cherts are usually transitional to their neighboring elastics. There is no continuous Devonian to Middle Triassic chert sequence in the central zone of the Changning-Menglian Belt as Liu et al. (1991,1993) reported. Volcanics and the overlying carbonates described by some workers as "seamount" sequences  相似文献   
843.
澜沧江流域云南段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流域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区域,流域景观空间格局状况是进行流域环境资源管理的基础依据。针对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河流上游云南段,基于遥感监测所获得的土地覆盖斑块信息,就该地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景观类型丰富,不同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平均水平,以及斑块密度差异明显;山区早地斑块景观,作为人类驱动影响的直观外在表现,它对本流域山区景观格局具有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44.
ENSO对云南地区降水影响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通过对云南地区近50年的降水与尼诺3区的海面温度(以下简称SST)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同期或是前期的SST均与该地区的降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如云南地区初夏降水与前期SST呈负相关关系,而秋季降水与前期SST呈正相关关系,即在ElNino(LaNina)年,该地区初夏降水容易偏少(多),而秋季降水容易偏多(少),整个地区雨季有后(前)移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认为,ENS0对云南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云南雨季起讫的早晚。同时发现,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云南地区初夏和秋季降水与前期SST的相关关系在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末期这段时期表现得尤为显著,之前或之后这种相关关系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845.
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波形资料, 通过波形反演确定了发生在云南地区的33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 结果表明,在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及边界附近的地震以走滑为主,由震源机制得到的主压应力方向从北到南由北北西-南南东方向转向近南北向,张应力轴方向则主要表现为北东东-南西西或北东 南西向;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从青藏高原内部向外成放射状展布,张应力方向大多与该地区的弧形构造平行. 在28N附近地区,主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方向都存在较大的变化,其分界线似与龙门山断裂向西南方向的延长线相对应. 川滇菱形块体之外的地震的主压应力轴和张应力轴方向与块体内部的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与哈佛大学中强地震震源机制结果的对比发现,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反演结果与强震震源机制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可用于该地区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46.
云南省龙脖河铜矿区火山岩地质及岩石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脖河铜矿床的成矿与该区火山岩关系密切,加强对其进行岩石化学的研究,对在本区和区域上同类矿床的勘查找矿和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龙脖河铜矿区典型火山岩及其组构特征、副矿物特征、蚀变特点和岩石化学特征,认为龙脖河铜矿区火山岩是一套富钠质的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与大红山群变钠质火山岩岩石组合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847.
云南白马寨镍矿区煌斑岩地球化学Ⅱ.地幔源区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总结云南白马寨镍矿区煌斑岩成因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岩石学混合计算方法对其地幔源区成分进行了模拟,进而讨论矿区这类岩石的成因。地球化学和模拟计算均表明,白马寨镍矿区煌斑岩来源于交代富集地幔,板块俯冲(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过程中富含ALK、LREE及不相容元素的海底沉积物被带入地幔脱水形成的流体是引起本区地幔交代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48.
已在云南4个地点发现晚中新世古猿化石:开远小龙潭,保山羊邑,禄丰石灰坝,元谋小河、竹棚、雷老。石灰坝和元谋是欧亚大陆发现古猿化石最丰富的地点,这些古猿蕴涵着重建晚新生代古猿进化史、生物地理和古生物学的重要信息。本文侧重介绍云南古猿的分类和命名,并对其系统关系和生物地理作初步分析。通过古猿化石形态模式及其变异程度的观察,初步认为:各个地点古猿化石分别代表了一个具有性二型的单一种。暂时认为禄丰石灰坝、开远小龙潭和元谋的古猿化石分别属于一个属内的两个种,其有效学名分别为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石灰坝标本)和L.keiyuanensis(小龙潭和元谋标本)。从系统学观点看,有证据显示禄丰古猿属既为代表猩猩和人亚科共同姐妹单元原始的人科,也是代表猩猩亚科的原始姊妹单元,我们更趋向于赞同后一选择,但承认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综合对比研究来证实。迄今云南发现的古猿化石对研究人猿超科的进化历史提供独特的前景:晚中新世~上新世(8MaBP-2MaBP)时期,当人猿超科在欧亚大陆其它地区都已灭绝时,它们却连续地在云南出现。这表明中国南方或东南亚地区是人猿超科(包括猩猩和长臂猿的祖先)的一个重要的避难所。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对古猿所造成的生态和地理隔离,可能是古猿在这一地区幸存的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推测上新世中期以来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可能稍后人类的到来,加速了大型古猿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大陆的区域性灭绝。  相似文献   
849.
王国富 《云南地质》2004,23(1):77-82
记述云南禄丰棠海出土早侏罗世一件恐龙头骨化石标本。通过鉴定比较,归于新洼金山龙相似种(JingshanosaaurusofXinwaZhang&Yong,1995),并与许氏禄丰龙、金山龙、玉溪易门龙进行对比,讨论了它们在原蜥脚类进化过程中的各自位置。  相似文献   
850.
侏罗纪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重要的产煤期,然而此时云南、四川中-南部没有煤系出现,反而发育了一套独特的“红色岩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并繁盛着蜥脚亚目等形形色色的恐龙,与中国北部、东部地区的恐龙类群有明显的差异。马门溪龙在中国主要发现于四川,最近在云南侏罗纪“红层”中发现云南马门溪龙(新种)尚属首次,再次证实禄丰一带存在上侏罗统。该化石产于禄丰川街盆地老长箐-大尖峰剖面,在其下部地层中还分别产出代表中侏罗世的川街龙和早侏罗世的禄丰龙化石。能在同一完整地层剖面上见到不同时段早、中、晚侏罗世3套恐龙动物群,这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