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67篇 |
免费 | 1903篇 |
国内免费 | 122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46篇 |
大气科学 | 713篇 |
地球物理 | 1084篇 |
地质学 | 5311篇 |
海洋学 | 608篇 |
天文学 | 146篇 |
综合类 | 737篇 |
自然地理 | 94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200篇 |
2023年 | 330篇 |
2022年 | 408篇 |
2021年 | 509篇 |
2020年 | 493篇 |
2019年 | 408篇 |
2018年 | 234篇 |
2017年 | 292篇 |
2016年 | 274篇 |
2015年 | 343篇 |
2014年 | 533篇 |
2013年 | 477篇 |
2012年 | 562篇 |
2011年 | 533篇 |
2010年 | 477篇 |
2009年 | 392篇 |
2008年 | 391篇 |
2007年 | 410篇 |
2006年 | 377篇 |
2005年 | 329篇 |
2004年 | 320篇 |
2003年 | 286篇 |
2002年 | 287篇 |
2001年 | 242篇 |
2000年 | 236篇 |
1999年 | 182篇 |
1998年 | 176篇 |
1997年 | 177篇 |
1996年 | 146篇 |
1995年 | 110篇 |
1994年 | 129篇 |
1993年 | 102篇 |
1992年 | 92篇 |
1991年 | 87篇 |
1990年 | 60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5篇 |
1961年 | 6篇 |
1949年 | 4篇 |
1946年 | 4篇 |
1943年 | 7篇 |
1942年 | 6篇 |
194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云南的地壳S波速度与泊松比结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远震三分量宽频数字记录获取了云南地区23个台站下方的体波接收函数, 以此反演得到云南地区的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地壳泊松比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云南地区地壳厚度从北到南逐渐减小, 西北端的中甸地壳厚度可达62.0 km, 而最南端的景洪仅为30.2 km.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楚雄地区存在一个近乎南北向走势的Moho面隆起区域, 在东川地区存在一个大概与之平行的Moho面凹陷. 另外, 云南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有的地区不但在上地壳10.0 ~ 15.0 km范围内存在低速层, 而且在下地壳30.0 ~ 40.0 km之间还存在低速层. 地壳泊松比整体偏高, 但与地壳的速度结构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在这样一个高泊松比的背景上仍呈现出了明显的块体分布特征. 综合分析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 发现在以小江断裂为东边界, 玉龙雪山断裂为西边界的"川滇菱形块体"上, 除了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外, 还具有高泊松比和复杂的壳幔速度结构特征. 这一特征与周边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别, 这将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岩石圈物质东向流动提供了地球物理学证据. 相似文献
72.
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地理学主要关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不同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本文在思考以往地理学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将地理学研究范式概括为: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和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对不同地理科学问题应选取不同的范式加以研究,对有些复杂科学问题应采用多种研究范式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3.
74.
基于社会感知计算的游客时空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情景感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迎合社会感知计算发展的趋势,探讨旅游社会感知计算内涵及其应用。在分析了现实地理世界、游客行为研究和社会感知计算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旅游管理、传感器、游客活动和推理机的相互作用,构建了四位一体的游客行为社会感知计算概念模型。同时以西安国内游客为例,在新浪微博数据的支持和旅游社会感知计算框架下,探讨西安国内游客的时空共现和旅游流空间转移,探明了游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旅游空间行为及旅游流空间网络特征,为游客行为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同时在目前社会感知计算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展望了旅游社会感知计算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5.
地理学时空数据分析方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随着地理空间观测数据的多年积累,地球环境、社会和健康数据监测能力的增强,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时空数据集大量生成,时空数据分析实践呈现快速增长。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了时空数据分析的7类主要方法,包括:时空数据可视化,目的是通过视觉启发假设和选择分析模型;空间统计指标的时序分析,反映空间格局随时间变化;时空变化指标,体现时空变化的综合统计量;时空格局和异常探测,揭示时空过程的不变和变化部分;时空插值,以获得未抽样点的数值;时空回归,建立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时空过程建模,建立时空过程的机理数学模型;时空演化树,利用空间数据重建时空演化路径。通过简述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输入输出、适用条件以及软件实现,为时空数据分析提供工具和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76.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历史、物质、活化等多个层面,通过分析网络密度、中心性和网络凝聚子群,总结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空间内涵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大遗址文化主要由仰韶文化、周文化、汉文化、唐文化等构成,其空间特征表现包括文化和空间地域性引发的中心聚集、边缘散射空间结构,历史与现代物质载体促成的流域物质空间延续互通,空间单元内部关系错位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7.
Carbon and Noble Gas Isotopes in the Tengchong Volcanic Geothermal Area,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rbon and noble gas isotope analyses are reported for bubbling gas samples from the Tengchong volcanic geothermal area near the Indo-Eurasian suture zone. All samples contain a resolvable component of mantle-derived 3He. Occurrence of mantle-derived 3He coincides with surface volcanism. However, 3He occurs over a larger geographic areathan do surface volcanics. δ13C values for CO2 and CH4 vary from -33.4‰ to 1.6 ‰ and from -52.8‰ to -2.8‰, respectively. He and C isotope systematics indicate that CO2 and CH4 in the CO2-rich gases originated predominantly from magmatic component mixed with crustal CO2 produced from carbonate. However, breakdown of organic matter and near-surface processes accounts for the CH4 and CO2 in N2-rich gases. 3He/4He ratio distribution pattern suggests that mantle-derived He and heat sources of high-temperature system in central Tengchong originate from a hidden magma reservoir at subsurface. CO2-rich gases with the highest 3He/4He ratio (5.2 Ra) may be representative of the 相似文献
78.
对2004年鲁西南两次台风影响造成的大~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作用下的降水,若有台风低压参与,系统均得以发展,雨势进一步加强。台风低压与西风槽结合及结合点位置,对鲁西南暴雨的形成均很重要。如副高强盛西进时,一般台风低压偏西,与西风槽结合点偏西;副高东退时,结合点一般偏东。 相似文献
79.
钻孔抽水试验时,试抽出的钻孔涌水量远远超出预测且降深也无法满足规程要求时,只有根据试抽水的结果,重新设计抽水试验方案,重新选择井管的内径、抽水设备以及参数,风、测管的口径和下入深度等.本文通过一个钻孔抽水试验的经过,说明按规程选择以上各参数的方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80.
大比例尺三维矿产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大比例尺矿产资源评价是地学领域一项热点研究课题.通过建立各种模型,使地质工作者能够全视角地认知工作区的地形、地层、构造和岩体等地质体间相互关系,能够将各种地质体、地球化学异常、地球物理异常、蚀变带、反演出的地质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通过对空间体单元进行赋值,利用地质统计技术对这些空间数据进行计算,可以较科学地实现定位预测及定量预测的目的.该三维预测方法的应用,为大比例尺矿产预测,尤其是矿区深部及外围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思路和手段,具有较高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