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27篇
  免费   5504篇
  国内免费   6752篇
测绘学   4605篇
大气科学   6414篇
地球物理   3976篇
地质学   22384篇
海洋学   3062篇
天文学   135篇
综合类   2924篇
自然地理   2983篇
  2024年   380篇
  2023年   1410篇
  2022年   1865篇
  2021年   1959篇
  2020年   1481篇
  2019年   1813篇
  2018年   1265篇
  2017年   1276篇
  2016年   1476篇
  2015年   1615篇
  2014年   2400篇
  2013年   1992篇
  2012年   2211篇
  2011年   2208篇
  2010年   1988篇
  2009年   2026篇
  2008年   2007篇
  2007年   1647篇
  2006年   1546篇
  2005年   1471篇
  2004年   1268篇
  2003年   1190篇
  2002年   1043篇
  2001年   1024篇
  2000年   974篇
  1999年   917篇
  1998年   800篇
  1997年   837篇
  1996年   689篇
  1995年   704篇
  1994年   617篇
  1993年   505篇
  1992年   468篇
  1991年   370篇
  1990年   324篇
  1989年   229篇
  1988年   113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7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河南省南召县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自然概况1·1交通位置南召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北纬33°12′~33°43′,东径111°55′~112°51′;县域总面积2946km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较大,最高峰石人山海拔2153·1m。山区面积占34·4%,丘陵面积占62·5%,平原占3·1%。境内属于汉江水系;主要河流白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境内流长117km,流域面积达668km2,主要支流有鸭河、空山河、留山河、黄鸭河、灌河、松河;境内大中型水库87座。区内道路交错,四通八达。1·2气候特征境内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8°,最冷月份1月平均0·9℃,最热…  相似文献   
302.
深圳宝安填海区地面沉降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市宝安中心区为大规模填海形成,发生了多处地面沉降。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收集大量资料,在填海区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点,查明了填海范围的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了填海区地面沉降的机理和特征。产生沉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土层在建筑物等外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固结沉降,主要发生在建筑物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作用时间相对较长;二是由于基坑降水引起附加沉降,这部分沉降主要发生在基坑开挖期间,作用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随着基坑的回填及地下水位的恢复,沉降便基本完成。通过数学方法研究了软土的欠固结、固结和次固结沉降,其中次固结沉降为填海区软土固结过程中贡献最大。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密集高层建筑群也是产生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影响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303.
提要:成都平原晚更新世成都粘土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不同剖面样品的化学组成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SiO2(平均75.24%)、Al2O3(平均14.12%)、Fe2O3(平均5.81%)为主,地球化学特征与UCC基本相似。与北方黄土相比,成都粘土具有较高的TiO2/Al2O3、Zr/Al、Zr/Ti和Y/Al以及较低的Eu/Eu?鄢、LaN/SmN和LaN/YbN比值,这些特征与成都平原第四系深层土壤样品组成一致,表明成都粘土来源于当地,与北方黄土物源不同。成都粘土CIA平均值为78.59,高于北方黄土平均值(69.34),经历了中期的K迁移阶段,在风化过程中Ca、Na、Mg和K是主要的活动性元素。与北方黄土相比,成都粘土Na、Mg、K和Ca亏损较大,表明经历了更强的化学风化。  相似文献   
304.
研究了新疆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新疆发生7级地震的主要地震活动特征是震前2年新疆4级地震增强,震前1年新疆4级地震平静;②新疆发生6级地震的主要地震活动特征是,在不同时段的增强背景下,构造带4级地震活动经历增强—平静过程,不同构造区震前3个月震源区的活动具有各自的特点;③对强震而言,地震活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与构造有较好的关联。4~5级地震的孕震影响范围远低于7级地震,地震活动的强弱更多的与所处的构造带相关,反映了区域应力场对不同量级地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5.
在系统清理海口ZK26井3个不同层位(-153 m、-336 m、-510 m)近10年观测资料对比的基础上,对比单井多层位水温动态多年趋势、年、月、日动态类型,并对其不同动态类型的成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比观测结果表明,海口ZK26井不同层位的水温表现出不同的正常动态特征,与观测层位的水文条件、水力性质有着密切的联...  相似文献   
306.

利用全国241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长序列日最高气温资料,依据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上采用的区域性高温过程客观判别标准和综合评估模型,对1961—2020年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的最早开始和最晚结束日期、发生频次以及过程的持续时间、覆盖范围、高温强度和综合强度等的气候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平均每年发生4次,在5月上旬至10月上旬均可出现,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区域性高温过程在年内的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6月18日,末次结束日期平均为8月31日.平均每次过程覆盖760站、高温强度36.4℃、持续日数13天.(2)近60年来,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在年内的首次出现日期明显提前、末次结束日期显著推后,整个高温期大幅变长;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发生频次呈先减少后增加变化特征,1990s以后维持高位;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平均高温强度先减弱后增强,1980—2020年增强趋势显著;区域性高温过程的覆盖范围显著增大、持续时间显著变长、综合强度显著增强.(3)近60年,我国历年区域性高温过程的首次开始时间和末次结束时间,高温期长度及高温过程发生频次等均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平均高温强度在1987年由弱转强,并在2002年进一步突变增强.同时,区域性高温过程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综合强度分别在1998、2016和2012年前后突变增加和增强.总体而言,近60年来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已发生了显著变化,高温灾害趋于严重.

  相似文献   
307.
近40年山西省初终霜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山西省境内分布较为均匀的52 个地面气象站1970-2009 年的霜日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累积滤波器法结合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了初终霜日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利用M-K法分析了霜日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初霜日、终霜日的出现以及无霜期的长短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纬度逐渐偏北、海拔逐渐升高,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从全省平均情况看,初霜日呈现显著的推后趋势,无霜期呈现显著的延长趋势,而终霜日的变化则以波动为主,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从突变检测情况看,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在40 年间均存在一次明显突变,初霜日的突变点出现在2000 年,终霜日和无霜期的突变点出现在1997 年。从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看,初霜日显著推后的区域大片集中在晋中东部、吕梁北部和忻州西部,以及分散在运城南部、临汾西北部和大同南部。终霜日显著提前的区域位于晋中东部山区、吕梁山东部和忻州西部。无霜期显著延长的区域位于西北部黄河沿岸、省境中东部和运城南段。变化趋势为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和无霜期缩短的区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308.
西北沙巴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在构造、沉积地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西北沙巴盆地不同构造区烃源岩、储集层、圈闭等油气地质特征,并分析了构造对盆地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该盆地的主要烃源岩是Stage Ⅳ泥/页岩;有利储集层为由Stage ⅣC、Stage ⅣD砂岩组成的上砂岩单元、Stage ⅣA砂岩组成的下砂岩单元以及Stage ⅣC、Stage ⅣD滑塌形成的深水浊积扇;总结出下、上及深水3套储盖组合。盆地各烃源岩、储集层受构造—地貌控制分布于不同的构造区;受不同时期变形作用的影响,盆地各构造区内发育不同类型的圈闭,进而控制了盆地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309.
庙岛群岛海域沉积动力环境分区及沉积物输运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庙岛群岛海域的10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结果,利用Pejrup三角图、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庙岛群岛海域沉积动力环境进行分区,并探讨了沉积物的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动力环境可划分为5个分区(A、CⅢ、CⅣ、DⅢ、DⅣ),以庙岛海峡为中心,各分区基本呈左右对称分布,与潮流流速中部辐聚、两侧辐散的分布特征相对应,研究区沉积物分布及沉积动力格局主要受潮流控制。研究区内存在两个沉积物输运趋势的汇聚中心,沉积物的长期输运趋势在海峡区主要受控于往复潮流,波流共同作用在外海区影响较为显著,使其具有与海峡区截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10.
南黄海盆地海相储层成岩作用与储层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盆地与下扬子陆域具有较为一致的沉积构造演化史,全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资源潜力大,特别是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有可能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突破新区。以南黄海盆地为主体的下扬子地区海相储层类型包括砂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泥页岩储层三大类。基于岩性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空间和物性条件等分析,认为砂岩储层有利的储集体主要为裂缝—次生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中未被胶结物充填或者部分充填的孔、缝、洞可作为有利储集体,泥页岩储层中的有利储集空间为高有机质丰度层段中的无机孔隙、有机孔隙和裂缝较发育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