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5篇
  免费   1693篇
  国内免费   1975篇
测绘学   1985篇
大气科学   961篇
地球物理   963篇
地质学   5758篇
海洋学   1188篇
天文学   94篇
综合类   781篇
自然地理   543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333篇
  2022年   353篇
  2021年   471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504篇
  2018年   331篇
  2017年   356篇
  2016年   353篇
  2015年   433篇
  2014年   625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567篇
  2011年   618篇
  2010年   519篇
  2009年   522篇
  2008年   506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423篇
  2005年   379篇
  2004年   356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346篇
  2001年   318篇
  2000年   294篇
  1999年   265篇
  1998年   237篇
  1997年   204篇
  1996年   180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51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7篇
  1954年   5篇
  1948年   5篇
  194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本文导得了1个研究内波分裂的射线型二维KdV方程。利用这一方程的一维退化方程进行了实验室尺度下孤立子型内波分裂的数值研究。数值结果表明,深水区的初始内孤立波和实测的内孤立波(内潮)在通过陆坡区时都会产生分裂,并在陆架上(浅水区)生成一内孤立子波列。这表明在实际海洋条件下,深海区内潮的分裂是陆架上海洋内孤立子波包(或波列)生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2.
渤、黄、东海陆架底质的形成分布与末次盛冰期之后的海侵密切相关。末次盛冰期结束、海侵开始以来 ,潮流是渤、黄、东海陆架上的永久性主导作用应力。为从长期沉积动力演变过程的角度 ,探讨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形成分布的有关成因问题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 ,再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 6个时期渤、黄、东海陆架潮流作用下海底的冲淤格局及底质分布。结果表明 ,扬子浅滩南侧东海外陆架的砂质沉积基本上是自 - 80 m海面以来形成的。扬子浅滩形成于 -5 2 m海面之后 ,至 - 3 0 m海面时已有一定规模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后 ,逐渐形成现在规模的扬子浅滩。南黄海中部泥自 - 5 2 m海面时就已开始形成 ,- 3 0 m海面时范围很大 ,侵入北黄海 ,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 ,逐渐调整到现在的范围。渤海中央泥、北黄海西部泥、浙闽岸外泥、辽东半岛西侧与北侧的砂质沉积、西朝鲜湾与江华湾中的砂质沉积以及苏北浅滩是自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逐渐形成的。海州湾中砂质沉积形成的盛期在公元 8世纪之后。济洲岛西南泥、南黄海东部泥很可能分别形成于 - 3 0 m海面、- 5 2 m海面以来。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 2个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之前为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阶段 ;全新世最大海侵至今为渤  相似文献   
73.
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于2003年7月15日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大连出发,9月26日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回国。参加本次科学考察的中外科学家、后勤保障人员共108人,是近10年来国际上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一次北极考察,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不仅为了解北极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影响起到积  相似文献   
74.
研究了二色桌片参多糖-1(PMI-1)在体内、体外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二色桌片参多糖-1体外能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L-2;体内能显著促进迟发型敏反应,增加脾指数,胸腺指数: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75.
黄、东海毗邻海域悬浮体与水团的对应关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东海毗邻海域由陆架到深海的悬浮体进行了大量加密取样,获得了较准确的结果。给出了悬浮体含量及其三维分布,确定它们与水团及其边界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并从物源、动力和成因等解释了这种对应,提出了水团对悬浮体研究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黑潮次—中层混合爬升水及其混合水形成悬浮体含量最低值区,横亘在陆架与深海之间,形成阻隔含有大部分悬浮体的陆架中、下层水体向深海输送的洁净“水障”,台湾暖流北上的顶托也起类似作用,并分析了影响悬浮体含量的各种因素及有关机制。  相似文献   
76.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3种鲈形目鱼类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及平鲷Rhabdosargus sarba(Forskal)精子发生早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及次级精母细胞的超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3种鱼生精细胞形态结构及代谢活动变化主要体现在核的变化、线粒体数目与结构的变化及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的行为变化。3种鱼核的变化基本一致:细胞核由近圆形或椭圆形转变为多角形;核质逐渐浓缩;核仁从明显结构至完全消失。褐菖鲉精原细胞时期线粒体分布较多,并出现拟染色质与线粒体相粘附;而平鲷与黑鲷精原细胞时期的线粒体分布较少,无拟染色质。3种鱼高尔基体与溶酶体的变化也有相似性。黑鲷的初级精母细胞中还观察到典型的环层状的髓样小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77.
渤海海域的上第三系油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渤海湾盆地沉积与构造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迁移与演化、烃源岩与储盖层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盆地内的勘探现状分析了渤海湾海域上第三系的油气远景。认为盆地内凸起、低凸起以上第三系为主体,伴有东营组和前第三系油气藏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是目前渤海油气勘探最现实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78.
经典选权迭代法研究与两步抗差估计的提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权函数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抗差估计方法,相应不同的抗差估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或者缺陷。详细地论述了几种经典的选权迭代抗差估计方法的不足,并从理论出发,提出了两步抗差方案。  相似文献   
79.
CQG2000模型的精度仍不能满足中、大比例尺的测图需要,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成果,提高其价值和实用性,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加密GPS水准点来提高现有CQG2000精度的方法,并研究了GPS水准点数目和分布对提高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正交距离圆曲线拟合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圆曲线拟合准则基础上,提出采用正交最小二乘法拟合圆曲线。该方法以圆曲线正交距离残差平方和极小为准则。基于间接平差原理详细推导了相关模型和算法,并以实际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