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42篇
自然地理   70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可分解为人文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三者之间遵循一定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内容。国外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经历了乡村地理、乡村发展和乡村转型3个阶段,研究趋势也由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发展。国内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学科主要有建筑学、地理学和社会政治学等,其中地理学经历了乡村聚落研究、乡村环境研究和乡村文化转型研究3个阶段。该文讨论目前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72.
基于RS和GIS的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方法,以辽东山区桓仁县典型的6个乡镇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选取乡村聚落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等5个景观指数,从乡村聚落用地、规模、形态、分离度4个方面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桓仁县乡村聚落的景观格局具有用地比重偏少,聚落斑块数量多、平均斑块面积小,聚落规模在0.743~1.292hm2之间,形态分布稀疏零散,分形指数小、斑块稳定,分离度大等特点.说明在这种乡村聚落景观格局作用下,必然导致自然景观缺乏高度连接,聚落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侵扰和破坏.  相似文献   
973.
传统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传统村落的空间与文化特征及其成因有助于促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利用与传统村落全面振兴。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深入访谈等方法分析北京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文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北京市传统村落整体呈随机分布;分布格局为“西南多,东南少;东北多,西北少”;多沿地势稍高的山麓平原或山间盆地分布;多靠山临水、沿古道布局。(2)北京市传统村落存在文化共性,形成了传统民居文化、民俗文化、长城守边文化、守陵文化等九种典型的传统村落特色文化。(3)北京市传统村落空间以及文化特征的形成受到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皇家生活、都城建设、古代军事防御、交通、商贸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北京市以及全国的传统村落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74.
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的发展热点,但对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尚未有充分的认识。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问卷星和实地发放两种形式收回有效问卷574份,从资源价值、环境因素和接待条件3个维度构建包含文化性等25个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认知度综合评价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展了综合评估。结论如下:一是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更加注重接待条件。游客更加注重接待条件设施,接待条件价值占比更多的集中在8–10分,占比61.4%,高于环境要素的分值占比58.87%和资源本身价值(54.26%)。二是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愉悦性(0.1152)、游线设计(0.1014)、体验性(0.0765)、观赏性(0.0747)等方面。三是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认知度主要集中在自然性(4508)、环境安全(4469)、愉悦性(4387)、食宿条件(4367)、游线设计(4363)等方面。四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认知基本上以6–9分为主,环境因素的10分分值占比最高,但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科普性和教育性的期望较高,导致获得感较低。通过对乡村旅游所在地环境资源的自然性、接待条件的环境安全和外部交通以及资源价值的...  相似文献   
975.
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亚平  郑有旭 《地理科学》2021,41(1):121-128
依据国土空间用地GIS数据及村镇统计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及分形学方法,探索江汉平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研究表明,江汉平原因其内部自然环境基质的差异,形成了"二类四型"聚落空间形态:低丘岗地地域,主要是均衡镶嵌型聚落空间形态,可分为高密度(斑块)低丘点状形态及中密度(斑块)岗地团块形态2种亚型,此类聚落形态...  相似文献   
976.
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理念和系统分析框架,为具有先天不足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产业兴旺,本研究总结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揭示韧性治理视域下乡村产业振兴的长效机制,并提出通过增强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环境韧性以及刚柔并济下完善配套服务来实现韧性治理导向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路径。以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思考。  相似文献   
977.
地质文化村(镇)是指依托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其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的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创新模式。北京市门头沟区东胡林村地质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具有东胡林人遗址等重要文化资源。以该村开展的地质文化村建设工作为例,概述选址原则、资源调查和综合评价、总体策划设计、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建设实施与宣传推广等建设步骤。深入挖掘地质与人文资源内涵并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地质+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划分为“一廊、两带、三线、四区”的总体功能布局,策划建设科普解说系统,推动乡村建设与多元产业发展。总结了地质文化村对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方针的重要意义,提出立体化建设思维,探讨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等。  相似文献   
978.
研究星级乡村民宿空间格局对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决策树回归等分析方法,探索武陵山片区330家星级乡村民宿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研究发现:(1)从空间结构特征来看,武陵山片区星级乡村民宿整体呈“东聚西散、北多南少”的空间结构特征,四星级、五星级乡村民宿的分布特征与总体一致,三星级则呈现“东少西多,北聚南散”的空间结构特征;(2)从空间类型特征来看,武陵山片区星级乡村民宿总体呈凝聚型空间类型特征,其中,五星级和四星级乡村民宿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强凝聚型,三星级为弱凝聚型;(3)从空间密度特征来看,武陵山片区星级乡村民宿总体呈现“北部多核且连片,南部少核且分散”的空间密度特征,三星级、四星级乡村民宿与总体一致,五星级呈现“北部三核且分散,南部单核且较弱”的空间密度特征;(4)决策树模型回归结果显示,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根节点)、经济发展水平(枝节点)、民宿政策(枝节点)是武陵山片区星级乡村民宿空间分异的重要成因。研究结果可为武陵山片区及同类型山区的乡村民宿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9.
陈品宇  孔翔  袁超 《地理研究》2023,(6):1715-1728
旅游驱动的乡村商品化创造了理想化的乡村景观以供游客消费,但在诸多案例中也经常看到因过度开发而对乡村原有的美学景观造成破坏。“创造性破坏”模型在解释与旅游相关的乡村商品化上形成了一种“霸权”,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乡村空间发展的其它可能认知。本文在全面引介“创造性破坏”与“创造性提升”理论的基础上,以黄山市西溪南村为本土案例,经过6次田野考察,证伪与证实了相关命题,并提出修正。研究发现,无论是基于乡村商品化的阶段与现状,还是从乡村商品化中的功能、使用者与表征来看,西溪南村的空间商品化并没有演化为常见的“创造性破坏”,而是“创造性提升”,突出表现为多种景观类型的并存。进一步,总结了“创造性提升”的原因并对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反思。研究有助于扩充对乡村转型发展的理解视野,也对“创造性提升”的理论基础做出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80.
乡村空间治理是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实施乡村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乡村空间治理从要素上是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要素的治理,从功能空间上是对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治理。以山东省沂源县流水片区为例,探讨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乡村空间治理路径和方式。乡村生态空间治理,首先构建乡村生态空间网络,强化重要生态空间保护,注重山体、水系等生态空间修复;其次,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再次,优化村落空间结构形态、完善街巷空间组织、增加公共活动空间、营造温馨庭院空间,使得人们能够“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