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4篇
  免费   463篇
  国内免费   417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171篇
地质学   1951篇
海洋学   12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位于济阳坳陷罗家地区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沉积了多期扇三角洲。钻井、岩心资料表明,有效储层多发育在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然而,由于储层内部结构复杂,横向变化快,以及地震资料分辨率的不足等原因,使得目前无法在常规波阻抗反演资料中对该区沉积相及储层进行精细的识别。因此,应用高密度地震资料并进行测井曲线重构伪波阻抗地震反演,可将沉积相的地震预测提高到可识别微相的精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2.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极具油气勘探潜力;综合运用最新采集的地震资料结合测井数据,在侏罗纪地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目的层剥蚀量计算,对侏罗系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利用残留地层的沉积相标志分析结果,建立了潮汕坳陷侏罗系沉积模式。结果表明,在早侏罗世末期和中侏罗世末期,地层遭受剥蚀改造;古地貌各要素对沉积体系发育的影响,古隆起(凸起)指明了沉积物的来源和方向;古海底峡谷是沉积物从物源区搬运到沉积区的重要运移通道;斜坡带为重要的沉积场所,并对储层的品质和规模有巨大影响,制约着盆地可容纳空间的大小;盆底的地貌形态控制着沉积体形态和产状。研究结果表明,古地貌恢复后的各要素在时空上的有效配置关系是准确把握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及范围的关键因素,对沉积储层及烃源岩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该结论对侏罗系下一步勘探及有利储层预测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73.
北山区域地质发展史和金矿区域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北山地区地层、岩浆岩宏观和微观特征的详细研究,论证了北山南带是一个发育于前寒武纪古陆上的陆缘裂陷槽,其3次拉张闭合运动控制了古生代的岩浆活动而使其呈现有序的演化。区内的金及与其伴生的亲铜元素矿产与裂陷糟最后闭合所派生的岩浆热液活动有紧密的成因和空间联系,为其演化的端元产物。在研究本区两大金矿类型(含金石英脉和蚀变岩)的物质成分,共生矿物的标型特征和围岩蚀变的基础上,阐明了北山的主要金矿成矿规律,建立了金矿区域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74.
绥滨坳陷是三江盆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位于三江盆地的西部。军川断裂是绥滨坳陷的主要控盆断裂,控制了其形成和演化。坳陷的主体是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具有发育时间长、沉积厚度大、保存好、面积大等特征,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坳陷经历了造山后裂陷阶段、断陷阶段、挤压回返阶段、走滑拉分四个演化阶段,强烈的隆升和剥蚀对油气的储集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5.
东台坳陷现今地温场特征与油藏分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台坳陷为中国东部苏北盆地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为了加深对东台坳陷地温场和油藏关系的理解,根据符合地温场研究要求的54口井连续测温资料和243口井试油温度数据,获得了深度1000~3500m地温、E2s-K2t各层位界面地温和各层地温梯度。地温场分布以凹陷或次凹成独立单元,地温随深度加深而线性增高,地温异常不明显。地温梯度总体呈现"浅层低、深层高"的特点,E2s-E2d地温梯度总体在22~30℃/km之间,E1f-K2t在28~38℃/km之间,平均约为30℃/km。不同深度的地温和地温梯度分布模式相似,正向构造单元高,负向构造单元低;而不同层位的地温分布规律则相反,即凹陷内温度高,凸起和隆起上的温度低。基底构造形态、沉积盖层厚度、深大断裂、地下水、地层放射性生热等因素决定了该坳陷总体为温盆特征。大部分地区目前还处在油气液态窗内,绝大多数油藏分布高于60℃的油气勘探开发黄金区域。  相似文献   
976.
研究目的】川西坳陷东坡侏罗系沙溪庙组气藏常规构造优势区挖掘潜力已不大、对于勘探程度较低的复杂断裂夹持区的气藏地质认识明显滞后。【研究方法】基于近年来的勘探开发资料和数据,运用构造控藏理论,本文研究了断裂断面形态类型和流体势差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探讨了断裂夹持区内的油气分布规律,总结了南北断裂系统油气富集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断裂断面形态中以坡坪式断裂所控制的河道油气充注程度高、有利于高效成藏,低角度铲式断裂次之,高角度平直-铲式断裂成藏性最差;流体势差使得烃源岩天然气途径高势区向远距离砂体充注困难;断裂夹持区虽然在较窄的两端裂缝网络发育导致油气逸散很难成藏,但较宽的中部若由坡坪式断裂和低角度铲状断裂夹持输导则可形成相对较好的油气富集带。【结论】综合认为南部构造总体上优于北部、中部夹持区具有一定潜力,成藏的关键因素仍然受断裂形态特征和输导能力的控制。创新点:针对川西坳陷东坡地区沙溪庙组不同断裂,按照断面形态研究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流体势差对油气运移的影响;探讨了“垒式、堑式”断裂夹持区内的油气分布规律、明确了南北断裂系统油气富集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77.
济阳坳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7,他引:15  
济阳坳陷发育两类复式温—压系统,即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和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主要生烃凹陷同一层段的温—压系统平面分区特征在横向上有较大的变化: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促使与断层有关的油气藏富集在中浅层,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造成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可以发育在相对深层;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可以产生长距离运移,而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只能发生短距离运移。温—压系统控制油气藏分布,油气藏分布在相对低能区。  相似文献   
978.
塔中地区石炭纪原型沉积盆地属挤压性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在石炭系中可识别出3个Ⅰ型层序界面和3个Ⅱ型层序界面,据此,划分出5个沉积层序。它们具有标准层序所具有的地层特征,相当于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的沉积单元。在区域上或全球范围内这些旋回基本上具可对比性。与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相比,其层序地层框架具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缺失低水位早、中期的沉积体系,深切河谷不发育,代表最大海泛期的凝缩层不发育;Ⅱ型层序界面较普遍,海岸平原沉积体系发育,在潮湿气候条件下常与陆架型扇三角洲体系共生,组成海陆交互的岩相框架。  相似文献   
979.
对济阳坳陷早中侏罗世大量的岩心、测井等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早中侏罗世主要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是:(1)纵向上呈粒度向上变细的河流相;(2)具有较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的多种层理类型发育的三角洲相;(3)具有低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的杂乱堆积的扇三角洲相;(4)杂色泥岩和生物钻孔发育的滨浅湖亚相;(5)黑色泥岩及大量植物化石发育的湖湾亚相;(6)多层薄煤层发育的沼泽相。受北西向断层的控制,这一时期研究区为一相互分割的山间盆地,湖盆范围时大时小,湖水深度不断变化,总体来说湖水较浅,主要发育滨浅湖亚相。  相似文献   
980.
乌尼特坳陷属于二连盆地五大坳陷之一,早白垩世在区域引张力下形成一系列地堑、半地堑,其伸展构造由伸展断层及变换构造组成。伸展断层中的主边界断层主要为铲式,混杂岩断陷带主边界断层多在混杂岩深层滑脱,复式向斜断陷带主边界断层多在浅层滑脱。平面上主边界断层表现为简单弧形或波状延伸,位移量通过变换断层及走向斜坡等进行调节/传递。首尾相连的断陷间主要以狭窄的背向型(divergent)及宽阔的相向型(convergent)变换带进行构造变换,穿过变换带断陷极性常常发生变化。早白垩世早期,乌尼特坳陷由多个相互独立的小型断陷组成;早白垩世中期,随着伸展量不断加大,相邻断陷边界断层逐渐侧向连接成为区域性边界断层,相邻断陷侧向连接成为大型复式断陷;早白垩世晚期,断陷群下沉坳陷进入后裂陷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