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90篇
  免费   3709篇
  国内免费   6203篇
测绘学   807篇
大气科学   1225篇
地球物理   2798篇
地质学   14118篇
海洋学   1894篇
天文学   138篇
综合类   966篇
自然地理   1256篇
  2024年   195篇
  2023年   753篇
  2022年   797篇
  2021年   819篇
  2020年   720篇
  2019年   920篇
  2018年   659篇
  2017年   697篇
  2016年   741篇
  2015年   824篇
  2014年   1162篇
  2013年   927篇
  2012年   1083篇
  2011年   1103篇
  2010年   1067篇
  2009年   1033篇
  2008年   1014篇
  2007年   1116篇
  2006年   1056篇
  2005年   890篇
  2004年   877篇
  2003年   606篇
  2002年   426篇
  2001年   491篇
  2000年   356篇
  1999年   434篇
  1998年   416篇
  1997年   281篇
  1996年   228篇
  1995年   154篇
  1994年   192篇
  1993年   195篇
  1992年   216篇
  1991年   155篇
  1990年   159篇
  1989年   127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9篇
  1973年   5篇
  1954年   5篇
  1947年   6篇
  194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
东海陆架外缘隆褶带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带陆侧弧后裂陷盆地(陆架盆地与冲绳海槽)之间的水下残留火山弧.其地球物理特征、地层组成、岩浆活动及地质构造等均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之特征.本隆褶带的形成始于第三纪初,当时为陆缘弧;中新世末以后,由于琉球弧后冲绳海槽的张裂作用,遂成为古琉球弧的残留弧.其形成机理受东海构造格局控制,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及俯冲带的东向迁移有关,东海隆褶带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断隆火山弧(E1+2)、(2)褶隆火山弧(E3)、(3)褶隆残留弧(N1)和(4)消亡残留弧(N2~Q).最后一个阶段隆褶带与陆架盆地整体沉降,接受了厚约1500m的上新世-第四纪浅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62.
根据台湾东北海域的水文资料分析,作者对台湾暖流起源提出以下看法:台湾暖流起源于黑潮分支和台湾暖水,黑潮分支为主要源泉。台湾暖流的深层水完全来自黑潮分支的深层水,不具有暖流性质,而其上层水是由黑潮分支的上层水和台湾暖水组成。由于台湾暖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与此相应,台湾暖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63.
渤海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十·五"期间,我国开展了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的业务化研究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渤海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系统研制完成,并于2003年10月,开始试预报.本文对该预报系统以及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4.
中太平洋铁锰结壳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已有研究表明大洋中溶解的铅(Pb)来源于陆源物质,但是,对Pb进入大洋的途径争议很大。为此分析了取自中太平洋两块铁锰结壳样品的Pb同位素组成,获得了整个新生代的中太平洋Pb同位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这两块结壳的Pb同位素随时间的演化曲线与中北太平洋沉积物岩心LL44-GPC3中风成碎屑的Pb同位素演化曲线相似。证实该区深水中的天然溶解铅主要来自风成粉尘,并且50Ma之前中太平洋中溶解Pb同位素组成主要取决于源自美洲的风成粉尘的输入,40Ma之后主要取决于源自亚洲的风成粉尘的输入。  相似文献   
65.
辐射沙洲南翼“水道-沙洲”系统与西太阳沙的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江苏岸外辐射沙洲动态和西太阳沙海域动力泥沙环境的分析,论述了西太阳沙演变的宏观背景;由实测固定断面资料、地形资料的对比得出近40年来西太阳沙表面形态和水下地形的变化;结合西太阳沙表面泥沙在波浪和波流共同作用下运动特性的水槽试验研究,分析了西太阳沙冲淤变化的动力机制。从“烂沙洋水道-西太阳沙-西太阳沙南水道”系统的角度研究了西太阳沙演变的控制因素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6.
海水中痕量苯系物的气相色谱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mestic polymeric microbeads GDX-502 were used to concentrate benzene hydrocarbon from seawater. The absorbed benzene hydrocarbon was removed by thermal desorption and directly injected into gas chromatograph and determined by FID detector. It was optimal for the rapid and 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benzene hydrocarbon in seawater. In this Paper the investigation of benzene hydrocarbon in the coastal water of Jiaozhou Bay (Qingdao) is reported as well. The data for benzene hydrocarbon are listed in table 3 for 1984 and the station locations are given in figure 6.  相似文献   
67.
南海北部及广东沿海新生代火山活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调查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十分活跃。岩性以基性为主,少数属超基性Sr~(87/86)初始值最高0.706189,最低0.703178,陆区和海盆新生代火山岩均来自地幔。 K-Ar年龄最老62.86百万年,最新0.43百万年。从老至新可划分为8个活动期,分别为古新世早期、始新世早期、渐新世末期、中新世中期、中新世晚期、早更新世早期、早更新世晚期和中更新世中期。 海盆与陆区火山活动在岩性、同位素特征、活动时期、喷发方式以及岩浆来源等方面都十分相似,二者属统一的新生代火山岩区。  相似文献   
68.
使用NCEP/NCAR的海表温度(SST)、海面10 m风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用联合SVD(CSVD)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南海的海气耦合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海-气耦合模的年际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模态为最显著模态,模态协方差贡献比在四季均超过80%,空间上SST表现为与南海等深线相一致的海盆模态,风场上主要表现为弱的冬季风或弱的夏季风,各个季节的海-气耦合模态都主要反映了SST-蒸发-风反馈这样1种正反馈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而且冬季风期间这种相互作用要更强烈些。时间系数均主要表现为一致的上升趋势和1976年前后的年代际突变,以及与ENSO相关的年际变化特征。冬、夏季弱的季风对应暖SST的特征体现了这种耦合模态隔季相关的特征,都对应夏季华南旱(涝)、江南涝(旱),华北、山东半岛旱(涝),东北涝(旱)这样1种波列状的旱涝相间分布。  相似文献   
69.
大西洋中脊TAG热液活动区中热液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ICP-MS对TAG热液活动区表层热液沉积物中6个块状硫化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分析。所有样品均表现出正Eu异常和LREE相对富集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热液沉积物样品中稀土元素组成的变化是由于海底热液循环体系中热液流体和涨水不同程度混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
于1991-1995年间5次在云贵高原泸沽湖、洱海湖和贵州阿哈湖、百花湖的湖心采集沉积物柱芯、界面水和湖水样品,通过其pH值和HCO-3浓度剖面及界面碱度扩散通量的研究,首次定量评估高原湖泊界面扩散作用上覆水体碱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云贵高原某些湖水寄宿时间相对较长、湖水深度相对小的湖泊,界面扩散作用是水体碱度的重要来源之一;湖水寄宿时间较短、深度较小的湖泊,界面扩散对上覆水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