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400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908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刘少峰 《地学前缘》2008,15(3):178-185
弧后前陆盆地挠曲沉降包括逆冲负载沉降和盆地沉积物负载沉降。叠加于挠曲沉降之上还存在另一类沉降,即动力沉降。动力沉降是动力地形的一种,即动力地形低。动力地形一般认为具有两种成因,一种为与超大陆集聚和分散有关的动力地形,另一种为与大洋板片俯冲有关的动力地形。由大洋板块俯冲产生的动力沉降往往分布于弧后前陆盆地区,其幅度、波长与板块俯冲角度、俯冲速率、俯冲板块在地幔中通过的位置和俯冲岩石圈的热年代密切相关。将通过弧后前陆盆地沉积地层的去压实得到的总沉降减去盆地模拟获得的逆冲带负载和盆地沉积物负载沉降可以得到剩余沉降,即动力沉降。从地层资料中定量分离出动力沉降为改进和限制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由洋壳俯冲导致的地幔-粘性流动构造模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992.
基于穷举法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地物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基于穷举法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地物识别方法.该方法从所有与研究区有关的可能参考光谱中识别出图像上每个像元的最佳匹配光谱,绘制识别结果图,并由图中信息可对参考光谱进行更换,以求得最佳识别结果.并以云南省中甸普朗斑岩铜矿区外围的高光谱遥感图像为例,得到了该区的地物识别图,经实地检验,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3.
基于SRTM的重砂矿化信息提取方法——以中甸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可覆盖我国全境的3 arc.s(~90 m)SRTM数据进行重砂矿化信息提取方面应用前景分析,解释了SRTM数据来源、精度、数据类型及预处理方法,认为SRTM3数据的精度可以初步满足1:5万~1:100万尺度成矿预测的需要.在GIS中进行了中甸地区汇水盆地的自动提取,结果与基于地形图人工绘制的基本相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GIS中以汇水盆地为单元进行重砂矿物异常的取值,对于中甸地区斑岩型铜矿床的找矿预测,包含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Cu、Au、Ag、Pb、Zn的重砂矿物对找矿具有直接的指示意义,各矿物分类中各种矿物的组合越复杂、含量越高,其指示矿化存在的意义越大,以此可做为异常综合评价的准则.在GIS中基于该预测评价准则采用模糊逻辑模型进行了异常的综合,完成了模糊成员权重赋值和重砂矿物示矿综合模糊推理网络构建,计算得到的汇水盆地重砂综合异常图很好地反应了已知矿区的分布,并提供了较多的新异常区,为与其他学科关联的综合分析和野外检查提供了方便.因为夕卡岩型铜矿品位相对高、富矿多、矿物组合相对复杂,且红山矿床剥蚀程度相对较高,因此模糊示矿概率高.该区要寻找斑岩型铜矿,具有中级模糊示矿概率(0.5~0.8)的汇水盆地异常要引起重视.经野外检查,发现普上和地苏嘎两处斑岩型铜矿的矿化新区.  相似文献   
994.
昆仑造山带早-中泥盆世沉积特征及盆地性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奠基于古生代,是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洋陆转换、碰撞造山的结果。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碰撞造山运动,使早古生代洋盆闭合,昆仑地区整体抬升为陆,作为造山运动的沉积响应,在结合带的山前地区形成早—中泥盆世前陆盆地沉积。东昆仑下—中泥盆统分布于昆中、昆南区,北部为深海、次深海盆地沉积和浅海陆棚及海陆过渡相沉积,南部为滨浅海沉积,沉积物在三维空间上具有北厚南薄的楔状体特点。时间序列上表现为深海、次深海—浅海陆棚—海陆交互相特征,反映沉积盆地向上变浅的规律。物源主要来源于北部北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南部为次要物源区。由于其发育于志留纪末祁漫塔格洋盆闭合后的俯冲陆块之上,反映其具有周缘前陆盆地沉积的总体特征。西昆仑只在昆北区发育中泥盆统,西南部主要为深海、次深海盆地沉积,上部发育滨浅海沉积,北部及塔里木南部边缘为滨浅海沉积,沉积物在三维空间上具有西南厚东北薄的楔状体特点。时间序列上表现为深海、半深海—浅海—海陆交互—陆相沉积特点,亦表现为沉积盆地向上变浅的规律。物源主要来源于西南造山带,东北部塔里木古陆为次要物源区。结合该套地层发育于奥陶纪末库地洋盆闭合后的中昆仑岩浆弧后的昆北地区,反映其具有弧后前陆盆地沉积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995.
香日德地区广泛出露的火山岩作为区域上鄂拉山组火山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形成时的大地构造背景,对于认识鄂拉山岩浆岩带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通过研究香日德地区出露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岩地质背景,为鄂拉山构造岩浆岩带属性认知的研究提供依据。文章研究发现,香日德地区鄂拉山组火山岩为一套准铝质的高钾钙碱性陆相火山岩,岩石组合为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以及火山碎屑岩等。岩石里特曼指数σ在1.67~3.23之间,属钙碱性岩石。稀土元素具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高且强烈富集的特征,稀土元素C1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图呈右倾较缓的平滑曲线;以MORB为标准的微量元素分布形式与钙碱性火山弧系列"三隆起"的特征型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显示弧火山岩的特点。在分析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等的基础上,认为研究区鄂拉山组火山岩形成于活动陆缘火山弧环境。  相似文献   
996.
烂泥塘斑岩型铜矿床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义敦岛弧带南端的中甸岛弧内,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一个中型斑岩铜矿床。通过野外矿区地质调查,采样进行室内岩相学分析及成矿作用研究得出烂泥塘斑岩铜矿成矿模式为:深断裂—岩浆同源演化—岩浆+构造+围岩蚀变—围岩的封闭条件。  相似文献   
997.
李利阳  张传恒  贾龙龙 《地质论评》2016,62(5):1115-1124
华南四堡群是江南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江南造山带弧沟体系的重要"窗口"。四堡群沉积地质学研究表明:1四堡群在黔东南地区总体构成一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尧等组为深海-半深海相沉积;河村组浅海—滨岸相沉积。四堡群在桂北地区总体上也为一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文通组为深海-半深海相沉积;鱼西组为浊积岩相沉积;2桂北地区四堡群碎屑岩系的29组沙纹层理(鲍马序列c段)的玫瑰花图解表明,古流向总体指向南,证明物源在其北侧;3四堡群砂岩骨架颗粒统计结果表明,其物源构造属性为岩浆弧;4基于以上研究,推测四堡群沉积于弧前盆地。  相似文献   
998.
卡拉库姆盆地位于中亚地区图兰地台南部,北西走向,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对于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的构造属性一直都存在着很多争论,我们根据钻井、地球物理及露头资料,认为卡拉库姆盆地是以增生杂岩为基底形成的一个沉积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具有弧后裂谷的性质。卡拉库姆盆地前侏罗纪的构造演化分为4个阶段:1)石炭纪之前古特提斯洋壳开始俯冲增生; 2)石炭纪-早二叠世形成丝路弧; 3)晚二叠世-三叠纪马什哈德-北帕米尔弧形成,卡拉库姆盆地处于弧后拉张的位置; 4)晚三叠世末伊朗等地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卡拉库姆盆地进入短暂的周缘前陆盆地阶段。其晚二叠世-三叠纪的沉积中心在北阿姆河坳陷,木尔加布坳陷和科佩特山前坳陷,沉积环境主要为陆相,三叠纪发生海侵,部分地区接受海相沉积。岩石类型主要为陆源碎屑岩、火山岩及少量灰岩。  相似文献   
999.
《地学前缘》2016,(6):107-119
应用近期在琼南、广东、湘南和越南芽庄、大叻等地的研究成果,综合区域地质资料,从岩浆岩性质、组合与地化特征、沉积序列特征和碎屑岩组分、年代学和地层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构建起以海南岛中南部的岩浆-沉积组合为典型标志、以东西向延伸为基本特征、演化过程与浙闽活动陆缘带明显有别的海南陆缘弧体系。该陆缘弧晚中生代处于华南大陆的南端,在构造地理格局上从属于特提斯域。笔者主张向北俯冲于海南陆缘弧下的"古南海"应正名为"特提斯南海",它是特提斯多岛洋北部的边缘海,西段可能与缅、马等地的海域沟通,东段则与太平洋域相接。海南陆缘弧具有广阔的弧后区,各弧后盆地的演化进程可以对比。该弧最初似发育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初期岩浆弧与俯冲造山活动达到高峰,晚白垩世发生弧后拉张,但近弧地带挤压条件下的岩浆-沉积作用一直延续至晚白垩世后期(约70 Ma)。海南陆缘弧的活动时间表实际上是特提斯南海消减过程的真实反映。由于消减过程及随后发生的中南半岛在早新生代的挤出逃逸运动和现代南海的扩张作用,特提斯南海的地质记录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恢复特提斯南海的原貌仍是一项有待开展的艰巨工作。  相似文献   
1000.
奥陶纪是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演化的重要时期,柴达木地块与滩间山岛弧碰撞起始时限以及欧龙布鲁克海盆盆地类型、构造-古地理格局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对欧龙布鲁克地块早奥陶世碎屑岩沉积野外观测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测试了30个砂泥岩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石灰沟组碎屑岩建造具有快速堆积、低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的特征;该套碎屑岩沉积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弧后前陆盆地,碎屑物质来自南部由大陆上地壳与岛弧物质组成的上隆基底;早奥陶世(488~472 Ma)柴达木地块与滩间山岛弧陆-弧碰撞已经开始,但陆-弧碰撞起始时间不会早于493Ma。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早古生代欧龙布鲁克地块处于滩间山岛弧北部,盆地沉降、沉积演化受柴达木盆地北缘洋盆俯冲及柴达木地块-滩间山岛弧碰撞控制,寒武纪发育弧后伸展盆地,奥陶纪初期转为弧后挤压前陆盆地,弧后伸展与弧后挤压、沉积体系转换发生在490~480Ma之间。该成果从沉积学角度为柴达木盆地北缘陆-弧碰撞起始时限提供了新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