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2篇
  免费   1436篇
  国内免费   2177篇
测绘学   365篇
大气科学   621篇
地球物理   952篇
地质学   6309篇
海洋学   814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507篇
自然地理   750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288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348篇
  2018年   258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288篇
  2015年   294篇
  2014年   528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467篇
  2011年   447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412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385篇
  2006年   382篇
  2005年   330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288篇
  2002年   280篇
  2001年   277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259篇
  1998年   231篇
  1997年   240篇
  1996年   193篇
  1995年   159篇
  1994年   195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165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49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42年   3篇
  1934年   3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邻区的动力学分析与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依据区域构造层次划分,采用构造筛分法,层层深入,层层筛分,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地层/岩层内的断裂活动的同期及叠加的应力场特征。综合所有的同期应力场特征及辅以叠加的应力场特征来验证,从而确定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断裂活动的应力场演化序列;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阐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构造演化。应力场分析显示:晚三叠-早侏罗世应力场为北北西—南南东或近南北向挤压,属古特提斯构造域,断裂发生同造山走滑;早白垩世早期,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断裂发生左行走滑运动,中国东部处于西环太平洋构造域;早白垩世晚期—古新世(始新世),区域发生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断裂处于伸展断陷作用阶段;新生代,受区域上近东西向的挤压作用影响,断裂发生挤压逆冲兼右行走滑作用。  相似文献   
312.
南天山西段南缘断裂构造特征及对乌什凹陷发育的控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乌什凹陷位于南天山西段以南,新生代受南天山崛起的陆内造山作用制约,与库车坳陷有相同的成盆动力学背景。因乌什凹陷南有温宿凸起阻挡了挤压应力的传播,东与库车坳陷间有北西向的构造变换带(西秋里塔格构造带)所隔,新生代变形与库车地区有不同的特征。以吉迪克组的泥岩层为滑脱面,乌什凹陷的中-新生界可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总体看上构造层以背冲构造为特征,下构造层则发育基底卷入的对冲构造。乌什凹陷的这一变形特征还与新生代挤压应力场自东向西迁移和走滑作用吸收了部分冲断变形有关,反映了南天山新生代构造对海西-印支期碰撞构造的继承性。文章简述了南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介绍了乌什凹陷周缘的主要断裂的特征,恢复了乌什凹陷中-新生代的演化并与库车坳陷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乌什凹陷的成盆动力学机制,分析了乌什凹陷与南天山造山带的耦合演化,指出该区的油气勘探应以三叠系为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313.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云南澜沧江中南段多金属矿床的赋矿地层时间谱系、容矿构造空间谱系和矿床成因谱系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下-中元古界、三叠系、泥盆系、二叠系是本区最重要的赋矿层位,有两个聚矿期和多个时代地层含矿的特点,不同时代地层的含矿性具有多样性和专属型特征,元古宙火山沉积为主的建造是铁-铜、钨-锡矿为主的赋矿层位,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是沉积、裂谷火山活动强烈时期,金、铜、铅、锌、银、汞、锑、钨、锡多金属矿床高度聚集.自东向西为中生代坳陷区金、铜、镍成矿带,思茅-龙洞河晚古生代-三叠纪沉积盆地铜、铅、锌、银成矿带,岩浆弧地块钨、锡、铅-锌、铁成矿带,浅变质岩基底铅-锌-银、铁成矿带,被动边缘活动带金、铅-锌-银、锡成矿区和保山-镇康微地块铅-锌、铜、铁、汞成矿带,构成了容矿构造空间谱系.全区多金属矿床有沉积、沉积改造、岩浆-变质热液、火山沉积-火山热液四大成矿谱系,14种成矿类型,铜多金属、铅-锌-银、锡-钨矿床是研究区最具找矿前景的优势矿种.  相似文献   
314.
Mesoproterozoic Earthquake Events and Breakup of the Sino-Korean Plat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the Mesoproterozoic time,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ino-Korean Plate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intensive tectonic extension and breakup. 1. An abundance of sedimentary earthquake records is preserved in the Chuanlinggou, Tuanshanzi and Gaoyuzhuang formations in the Mesoproterozoic Changcheng System (1800-1400 Ma) and in the Mesoproterozoic Wumishan Formation of the Jixian System (1400-1000 Ma). These earthquake records are characterized by various liquefied sand-veins, carbonate microspar and coarser spar veins, limestone dikes, liquefied breccia and various forms of liquefied contorted bedding. This deformation is always associated with synsedimentary faults and igneous activity. 2. Three liquefaction models for soft carbonate sediments are recognized, including liquefaction in laminated carbonate rocks, liquefaction in thin-bedded carbonates and large-scale liquefaction along huge carbonate dikes. 3. Based on the record of earthquake and volcanic activities, the Sino-Korean Plate experienced at least twice intraplate breakups. One occurred between 1800-1400 Ma, and the other occurred at about 1200 Ma. The last breakup resulted in formation of the Yan-Liao aulacogen, a tectonic zone characterized by deeper material vibrancy, active faults, major igneous activity and frequent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315.
为探讨渭河平原全新世黄土沉积时期的气候、土壤与季风变化,本研究以2.15 m厚度的宝鸡宝陵剖面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化学元素、碳酸钙以及土壤微结构作为研究指标,对全新世气候特征、土壤类型以及季风降水与强度变化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S0发育时期表现为中等化学风化,CaCO3含量在S0中下部小于1%,在全新世黄土层中的平均含量为12.14%。S0以发育新生红色粘土胶膜的致密块状微结构为主要特征,L0以孔隙发育的团块结构为主要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晚全新世L0黄土堆积时气候相对冷干,年均降水量为500~600 mm,冬季风增强,冬季风与夏季风强度相近,并非冬季风占主导地位;2)晚全新世L0发育时夏季风带来的降水量占当时年降水量的50%左右,与其他来源的降水量基本相同;3)晚全新世发育的L0黄土受成壤作用较弱,具有碱性褐色土的特征。中全新世的成壤作用较强,发育的S0古土壤为湿润条件下的亚热带黄棕壤;...  相似文献   
316.
河北坝上地区地处东亚夏季风边缘,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古气候环境演变的理想地区之一。本研究采用粒度端元模型分析方法对坝上地区2 m厚的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离,同时结合粒度、磁化率和色度指标,探讨剖面沉积物各粒度端元所指示的环境意义以及坝上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白云湖剖面粒度组分分为3个端元,EM1代表区域暖湿气候背景下的风化成壤作用,间接指示区域的湿度状况;EM2代表区域风沙活动强度;EM3可能反映区域河流对基岩风化产物的搬运作用。2)研究区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7.1 ka B. P.以前,风沙活动和河流搬运作用较强,气候表现为冷干特征;7.1~3.8 ka B. P.风沙活动减弱,气候温暖湿润,区域成壤作用加强;3.8~2.6 ka B. P.期间,气候波动频繁,处于暖湿-冷干过渡阶段;2.6~1.5 ka B. P.风沙活动增强;1.5 ka B. P.以来,气候由冷干向相对暖湿转变,成壤作用稍有加强。  相似文献   
317.
山西交城断裂带西张探槽全新世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西张探槽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北10km,沿交城断裂带北段NNW方向高4.6m的低陡坎前缘开挖。探槽长108m,宽8m,深10m,揭露18层地层。探槽上部地层为亚砂土,探槽内断层下降盘的上部地层为一套砾石层,下部地层为一套褐色垆土与亚砂土互层,断层的上升盘地层以亚砂土为主夹砾石层。探槽揭露出3条断面,断面的上断点距地表1.5m,断错的最新地层距今(3.74±0.06)ka。探槽揭示出断面、地层断错、崩积楔、地层倾斜等现象。由探槽揭露出的地层与断层的关系可知早全新世以来交城断裂带曾发生3次断层活动事件,其时间分别为距今(3.74±0.06)~(3.06±0.26)ka、(8.35±0.09)~(3.74±0.06)ka与(10.66±0.85)~(8.35±0.09)ka,具有2.6~3.6ka的强震重复间隔;3次同事件最小垂直位移分别为3.0m、2.5m及3.2m。西张探槽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历史上未有强震记载的晋中盆地几千年前有过多次强震活动。西张探槽获得的交城断裂带全新世古地震活动的依据,对评价太原市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18.
319.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沿岸的古绿洲与人类活动遗迹丰富,伴随着河流的变迁,遗址印记了古代文明的消失,河道成为孕育绿洲的证据.在浩瀚的沙漠中,古代文明与古绿洲属于依附关系.以圆沙古城为代表的圆沙古三角洲绿洲是孕育沙漠文明的典型.采自圆沙古城北侧深度约11 m的沉积剖面(KYN22),光释光测年和沉积学分析结果所示,剖面...  相似文献   
320.
白龙  石远华  石磊  谯文浪 《贵州地质》2007,24(2):134-137,141
在新疆伊吾煤矿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首次在原定石炭系上统妖魔梁组中发现大量透镜状钙质结核,并具明显的陆相冲积扇沉积特征;通过该地层的大量孢粉鉴定属为二叠世晚期,故将原石炭系上统妖魔梁组更名改为库莱组。其时代定为晚二叠世。并初步探讨了它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