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杨威 《海洋世界》2006,(10):45-48
格罗夫山考察队圆满完成计划任务,起程返回中山站 进入2月,南极中山站地区的天气情况与1月相比,逐渐变得恶劣起来。不但气温下降得比较厉害,大风和大雪天气逐渐增多,而且白天慢慢变短,黑夜开始逐渐增长,基本不具备野外作业的条件。但是,满载祖国和人民希望的中国南极内陆考察格罗夫山队于北京时间2006年2月10日在东南极内陆冰盖格罗夫山地区安全、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开始踏上返回南极中山站的征程。格罗夫山队11名队员在站区进行简单的休整后将陆续登上“雪龙”船,等候其他队员上船后一同返回祖国。  相似文献   
22.
登顶冰穹A     
北京时间2008年1月10日凌晨,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已行进至距中山站1172千米处,离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Dome—A只剩115千米,此处海拔3910米,已经进入南极内陆Dome-A核心区域。此时,考察队员以及车辆已经出现了高原反映。  相似文献   
23.
南极中山站附近麦氏贼鸥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自磐 《南极研究》1991,3(3):45-55,T001
  相似文献   
24.
中山站高频相干散射雷达于2010年4月建成投入观测,并加盟SuperDARN雷达观测网,成为我国探测电离层对流的重要手段。首先简要介绍中山站高频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模式,然后利用该雷达第一年的观测数据,给出了每个波束观测的电离层回波总数随距离和回波强度、多普勒速度及谱宽的分布,以及电离层回波发生率随频率的变化特性。观测结果和射线追踪的模拟计算表明,由于波束指向不同,电波波矢方向与地磁场形成正交条件的区域有所不同,因此会造成不同频率下,不同波束观测的电离层回波发生率的差别。  相似文献   
25.
中山站到冰穹“A”的这条路上,有三个地方,冰裂隙比较密集:第一段是前60公里,包括出发基地。在那里,有好几次,我们雪地车的履带陷进冰裂缝。还有一次最险的,一名中山站的队员整个掉了进去,幸好掉的不是很深,下去几米被一个小平台托住了。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最终被救了上来,经历了一次死里逃生。  相似文献   
26.
利用南极长城站1985—2015年和中山站1989—2015年的天气现象记录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两站降水、降雨和降雪日数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讨论了长城站降水形态变化与当地气温和阿蒙森低压变化的联系。结果表明:长城站降水日数较多,年总降水日数为236~343 d,有增加的趋势,变化速率为4.51 d/10a;其中降雨日数为74~185 d,降雪日数为157~282 d,增加的速率分别为2.68 d/10a和1.25 d/10a。而中山站年降水日数较少,年总降水日数为104~173 d,有减小的趋势,变化速率为-1.30 d/10a,中山站全年气温几乎都在0℃以下,降雨稀少,降雪为主要的降水形态。长城站年平均气温和降雨日数与总降水日数的比值(雨日比)显著正相关,在增温速率较大的秋季(3—5月),雨日比也显著增加(4.36%/10a)。降水形态受气温的影响很大,随着气温升高,长城站年降水日数中降雨日数的比重增加。秋季阿蒙森低压经向中心的东移有利于暖湿气流吹向南极半岛,也促进了降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7.
根据2008年南极中山站的臭氧气球探空观测和塔层自动气象站数据,以及同时期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下降风(Katabatic wind)发生时的普里兹湾沿岸和东南极内陆地区的天气形势、中山站的边界层特征、气象要素的日变化规律。并利用对数风速廓线定律模拟中山站下降风,与实测值进行对比。个例研究表明,在晴朗的夜间或多云的白天,内陆地区冰面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降低,与普里兹湾沿岸地区的温度梯度大。此时内陆地区受高压控制,成为辐散中心,且高压的位置决定普里兹湾东岸和西岸的下降风强度。中山站的下降风出现在边界层低层,地面风速大,风向主要为东、东北东,导致强不稳定层结、气温和位温迅速降低。对数风廓线定律模拟中山站下降风的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28.
极光亚暴期间的南极中山站地磁共轭点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北极斯瓦尔巴特( Svalbard )岛Longyearbyen台站的 极光扫描光度计和地磁 观测数据在地磁亚暴膨胀相期间的对比分析,发现扫描光度计记录中的极光边缘的快速极向 运动和地磁数据x分量的陡峭负弯之间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地磁数据可用来研究两极 高纬 地区极光亚暴的地磁共轭特征. 对南极中山站、挪威Troms Svalbard台链和东格陵兰岛 地 区共15个地磁台站在7个典型极光亚暴事件中的地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 中山站的地 磁共轭点位置存在明显的漂移特征,漂移的范围在斯瓦尔巴特岛与东格陵兰岛之间,纬度值 与CGM模型值近似.  相似文献   
29.
《河南地质》2009,(12):43-43
日前,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在距中国南极中山站约60海里的普里兹湾海域布放一套锚系潜标系统,这是中国首次在南大洋开展潜标观测,将有助于为全球气候变化寻找依据。  相似文献   
30.
南极作为目前世界上惟一没有明确主权归属的大陆,不仅储存了地球表面大部分的淡水资源,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和生物资源,更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地球环境历史记录。南极的气候、环境、生态变化与地球气候、环境、生态变化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极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南极区域内国家权益的争夺与维护……无疑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南极科考,不仅是一项科学系统工程,还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中国南极内陆昆仑站的建成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